一直以来喜欢读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这些陕西名家的文章,一是先生宗源陕西,与先生同根同地,轨迹颇具相似,看着倍感亲切。二是文如生活,欣赏同时能将人融入境中,品味悠香。记得高中时候,当时正值文学上陕军东征,呼市同学带回了《平凡的世界》,无意间翻看竟入了迷,那个真叫爱不释手啊,跟着情节高兴,随着故事难过,感觉那就不是个小说,是在说着我们自己身边的事。一遍遍地阅读,几多多地回味,意犹未尽直至今日。以后又看了《人生》,这个中篇是路遥的起航之作,震撼着每一个欣赏到它的人。纯美至真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的遗憾结局,我多想让文章再多几个篇幅,让加林过得好点,把巧珍的生活也给安排如意。然而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正如主题歌里“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恰是对生活的凝练写真,于是先生便在写作时给大家留了这样的难过。喜欢上了路遥的作品,喜欢上了路遥,也喜欢上了这种亲民文学。
其实写小段文字之前也有过,曾经还有过当作家的梦。然而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擦肩而过。工作中领导可能看我也能移笔成文,就把我拉进办公室干起了动笔的差,换了俩单位,过了小十年。那些年墨守成规地重复着文件的起草、信息的上报,时不时地还在报纸上露出个百十字的信息、千来字小散文,当时也被认识的人夸赞说是文笔不错,受宠若惊哪!在平时的写画中,习惯于顺其自然,不拘于格式,无束于体裁,往往会把通讯写成了散文,一看就不是个写公文的人手。
世异时移,激情变矣!慢慢地从文字搬运工作上离开,不再有压力,懒惰伴着我。习惯于离桌下乡,习惯于推杯换盏,习惯于漫游网络,习惯于敷衍应付。不再提笔写作,不再酝酿成篇。朋友相劝别撂生这支笔,好歹也能写出个意思,写出来也算给自己个交代,没白花娘老子十几年供书念字的口粮钱。于是决定给自己找出理由,重提此笔,敲打起键盘,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意不出眾,但发自我心;文虽浅陋,也满含辛劳。
我也时常谋算着,哪天自己退休了回到绿树成荫、草木融情的老家,种上几畦地,养上一群鸡,有时间了坐到窗前仿着路遥抽根纸烟,黑胡爬沙地一气写他个几千字,写完了狠狠地把笔从窗外掷出去,惊起觅食鸡群狂叫乱扑,好好地过上一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生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