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春到才喜界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2274
阳春三月,杜鹃花开红艳艳,翠竹青青笋芽尖。我们一行文友,来到了灵川县东源村委新寨村。这里保留着部分完好的明清建筑,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全国传统古村落之一。这里景点众多,有“百瀑之谷”簸箕塘,神奇的葫芦大峡谷,冯家湾瀑布,风岩“蝙蝠洞。然而,我们今天找到村里的赵村长,请他做向导,走一走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听一听红军的故事,重温一番红军过才喜界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边走,赵村长一边给我们介绍有关才喜界的情况。才喜界原属桂北兴安县两金区才喜乡,范围包括现属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的新寨、老寨、簸箕塘三个自然村和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的建新村、黄家寨。1961年春,经桂林行政专员公署批准,对灵川、兴安、龙胜三县交界区域进行行政管辖区调整,将兴安县金石公社(原才喜乡)才喜界以南的新寨、老寨、冯家湾等7个自然村划归灵川县九屋公社(今九屋镇)管理,才喜界以北黄家寨村等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管辖(现属龙胜江底乡建新村)。

  中共桂林地委于1970年代组织了红军长征过桂北的调查采访,出版于1986年的《红军长征过广西》一书等记载:1934年12月5日,红军在瑶胞向导盘桂荣等人带领下,通过东源村委新寨村冯家湾一路北上,做通才喜界坳口守卡民团工作,民团不仅放行,还给予救治伤员等大量支持工作,红军顺利通过才喜界,进入龙胜县江底乡建新村黄家寨。因此,灵川县才喜界不仅是红军长征经过地之一,而且对红军长征给予了积极支持,并付出了巨大牺牲,是红军与瑶族同胞鱼水深情的一座桥梁和纽带,为红军长征胜利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正谈聊间,赵村长领着我们来到了一座旧风雨桥,我们问:“这就是那座人们口口相传的红军桥吧?”赵村长说,红军大部队只在村里停留了半天,没时间建造这么大的风雨桥。但是,桥边的观音顶岩石上却刻有一首著名的红军诗。我们十分振奋,欣然前往,追寻红军诗的蛛丝马迹。

  此诗为:“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黄孟矮,乙亥正月,时遇恩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

  显然不是匠人呕心沥血之作,不是很工整,艺术性不高,但字迹仍清晰可辨。我们十分高兴,如获至宝。因为这方诗刻说明红军当年路过这里时,是深得民心的,瑶族同胞欢欣鼓舞,感恩戴德。赵村长说,村里见过红军长征的老人都已辞世,但他们早已把当年所见所闻说给后人知道,搭建了一座历史传承的桥梁。接着,赵村长把他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故事一一问我们道来,如数家珍。

  1934年12月5日清晨,大地刚刚破晓,高寒山区的浓雾即将隐去。忽然,从东北方向飘出一面新鲜的红旗,后面是望不到尾的队伍,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领头的是一位姓冯的团长。伦江岭上住着瑶民盘桂荣。冯团长见到盘桂荣,亲切地说:“老伯伯,不要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帮我们带一下路吧。”盘桂荣见红军着装不统一,许多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穿草鞋,只是每人头戴一顶有五角星的等帽。但是,红军的纪律却十分严明,与国民党态度粗暴、非打即抢的官兵的确大不相同。于是,盘桂荣答应了,还叫上周道士和马洪连一起去带路。

  3人带着红军准备去翻才喜界。冯团长问盘桂荣:“才喜界哨口有什么人把守?”盘桂荣说:“是民团,都是被国民党政府拉去当兵的瑶族青年。”冯团长又问:“有多少人?扛什么枪?枪打得准不准?”盘桂荣回答:“有50多人,都用鸟枪,枪打得很准。”

  国民党民团在拗口修建了100多米长的寨墙,看见红军上来了,有人喊:“瞄准!”妄想凭借居高临下的天险阻止我红军西进。红军先遣连刘连长马上喊:“瑶族兄弟们不要打,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专打土豪的。”瑶民听不懂刘连长的话。冯团长带着盘桂荣上来后,叫盘桂荣用瑶话喊,讲明红军只是过路,决不会伤害他们的。听了盘桂荣的喊话,这些被挟迫来的瑶民当中,有一位是盘桂荣的外甥,他用绳子把盘桂荣拉上寨墙内讲明情况后,民团士兵知道真是盼望已久的红军来了,就把那垛寨墙拆开了一个缺口,欢迎红军通过。

  红军见瑶族兄弟们主动撤去哨卡,十分感动,又叫向导用土话向大家宣传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打消了瑶族同胞对红军的疑虑。红军在界上停下来做饭时,冯团长与群众拉家常时得知,村长兼民团中队长刘金华是瑶乡一霸,平常欺压百姓,罪恶累累,群众深恶痛疾,敢怒不敢言。冯团长决定为民除害。冯团长让瑶族同胞去刘金华家,说国军已到才喜界上,让他上山议事。刘金华不知是计,上山来主动介绍自己。冯团长说:“我们找的就是你!”在群里的欢呼声中,刘金华被红军押到后山就地正法了。红军把刘金华平时搜刮的民脂民膏全部分给了贫苦瑶民,还杀了他家的肥猪,一部分给红军和群众一起做午饭吃了,剩下的也分给了瑶民。

  红军除掉恶霸劉金华,并分钱粮给瑶胞,男女老少纷纷从木屋和竹楼里出来,争先恐后地涌向红军休息的地方。有的瑶民拉着红军的手,像久别重逢的亲人问寒问暖,有的帮红军烧茶送水,有的洗菜煮饭,个个喜笑颜开,整个山上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赵村长听他爷爷说,红军生活艰苦,穿的多是草鞋,刘连长一休息就要打草鞋。国民党在山路上埋下了许多竹签,很多红军脚被扎伤肿得很大,但战士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忍痛前行。红军虽然生活清苦,但纪律十分严明,买卖公平,购粮只买杂粮,家中无人不入户,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刘连长十分关心伤病员,曾向赵村长的爷爷买了一只鸡给伤病员吃。当时,一只鸡值八毫子,但刘连长给了一块八,不让群众吃一点儿亏。鸡煮好了,刘连长全部端给伤病员,伤病员连连说:“连长不吃,我们也不吃。”刘连长只好尝了一点。

  当天下午,红军要翻过才喜界继续西进。临出发前,瑶民男女老少十分依恋,他们把红军从休息地一直送到山顶。瑶民刘华田和冯万成对冯团长说,瑶乡人民历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剥削,欢迎红军留下来为瑶民撑腰。冯团长说:现在国家内忧外患,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我们还要继续西进北上,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瑶族人民总有一天会翻身得解放的。”瑶民倍受鼓舞和教育。新寨村刘大伯对冯团长说:“感谢红军为我们瑶山除掉了恶霸刘金华,给我们瑶族人民出了一口气,让我们过上太平日子,盼望你们早日打胜仗归来!”冯团长说:“谢谢才喜界的瑶族兄弟姐妹们,你们对红军的支持,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瑶族群众把红军送过了才喜界山顶,向红军不断挥手告别,久久不愿离去。

  瑶族同胞瑶胞看到红军纪律严明、态度和蔼、关爱民众,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与红军来的前一年国民党统治者武装镇压桂北瑶民起义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亲身体会到红军的恩德。瑶民想要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由于害怕反动派迫害,就以黄家寨、孟山、矮岭三个瑶族村寨的寨名取头一个字化名“黄孟矮”,在才喜界观音顶岩石上刻下了这首红军诗。八十多年过去了,铸诗字迹仍然十分清楚,像一颗颗灿烂的红星,永远闪耀在才喜界瑶族人民的心里。

  我们津津有味地听赵村长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经过长喜界的往事,继续沿着蜿蜒而上的山路向上攀登。巍巍越城岭,松木繁茂,翠竹依依,梯田层层叠叠。路边村民建的高大宽敞的木楼掩映在田野林间,赵村长说,如今要建一座这样的木楼少说也得三四十万元。我们感慨地说,如今村寨变化可真大啊!赵村长又向我们介绍起瑶寨的经济发展状况。他说,村寨里保存有许多完好的明末清初建筑,因远离城镇,瑶族文化也保持比较完整,2013年,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政府投入500万元开发传统村落,全面保护并强化村寨古建筑群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村寨周边景点众多,有“百瀑之谷”簸箕塘、神奇的葫芦大峡谷、冯家湾瀑布、风岩“蝙蝠洞”等。村寨正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粮食生产生态化、有机化,主打绿色生态大米牌,同时,努力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让红军长征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村寨还大力挖掘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六月六”尝新节和十月十六"盘王节”已形成文化品牌。“我们现在是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福,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村寨发展正如眼前的梯田蒸蒸日上了!”赵村长感慨道。

  清澈的山泉从山林里潺潺流出,似乎在与我们捉迷藏,时而隐在林间,杳无声息,时而瀑布高悬,水声隆隆,时而又伴随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这些山泉清纯素雅,又活泼灵动,犹如在演奏一支古老神奇又悦耳的交响曲,令我们逐级攀登时,不至于感到疲惫。转了一个湾,山泉再次跳跃在我们眼前,水声伴奏,飞花四散,正朝一山涧深处奔跑去。一座木条拼成的小桥出现在前方,我们正要过桥,赵村长往上方一指,说:“瞧,那才是你们要找的红军桥呢!”我们眼前一亮,两座木桥相隔三米左右,形式大同小异,都用圆木条拼成,只不过上方那座更加古老而已。

  原来,红军当年经过这里,见水流将道路从中冲断,越发深遂,人们通行要跨过水沟,或从旁攀岩而过,甚为危险。山洪暴发时,还会阻断这条盐马古道的交通。红军为解人们燃眉之急,立马就地取材,从森林中找来十几根坚硬的木料,铺设了一座木桥。南来北往的客商和生活于此地的瑶胞过路更为便利,消除了安全隐患。数十年来,红军桥静静地躺在这里,默默无闻地让人们顺利通过去迎接黎明迎接希望。这座红军桥,不仅见证了红军長征,也是红军心系百姓疾苦崇高品质的最好见证。如今,人们在旁边重新建了新桥,但并没有拆除那座老旧的红军桥。我想,人们肯定十分留恋红军,每次经过这座红军亲手搭建的木桥,就会想起红军,想起红军与瑶族同胞的鱼水深情。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参观了红军长征经过的才喜界,尤其是看到了那座并不起眼的红军桥,我感慨万千。我想,长征何尝不是一座座的红军桥!红军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其间,架设了数不清的有形的红军桥,不知架设了多少无形的红军桥。这些桥梁架起了红军与人民之间的一座座心桥,让人民与红军、与中国共产党心心相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如今,这些桥梁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人民群众正通过这些红军桥,走向新时代,走向富裕,走向未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