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乌镇随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3221
王瑞松

  走进乌镇,那古香古色的街衢、民宅,就像穿越时空,回到远古年间。

  房屋,白色的墙、衬托着黛色的屋瓦、黛色的砖、黛色的木门、黛色的窗棂,真是应了乌镇的一个“乌”字。

  长假刚休完又是个雨天,游客稀少,古镇显得静悄悄。

  漫步在石板路上,路过一条静谧、清幽的深巷,忽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又对未来执着期望的姑娘……

  进入西栅景区,才真正领略到婉约、清丽的江南水乡。

  渡船载着游客到达对岸,水乡展开在眼前。

  宅前屋后尽是水,清澈的水面上,清晰地倒映着岸边的房舍、水阁、垂柳……好像整个小镇都漂在水上。

  河为道,以桥相连。水上有集市,人们以舟代步,恰似白居易笔下:

  “家家门外泊舟航”。

  水乡桥多,桥是水乡的独特景观,站在西栅的“通济桥”边,透过桥洞可以看到相邻的互相垂直的仁济桥,好像桥中又套着一座桥,别开生面。这“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

  房屋建有水阁,令人称奇的是,水阁一部分在河面上,从水中竖起木桩、石柱,架上横梁,铺上木板,造成水阁。“枕河人家”之称就是由此得来。?

  水阁下面可停船。门外有石阶一直到水下,可从河中取水,可下到河里洗米、洗菜。有的上面系有绳子,吊个水桶,从河中取水。水阁三面有窗,凭窗远眺,水上风光一览无遗。

  水阁,是这古镇的又一道风景。

  我想一代文学巨匠,祖籍乌镇的茅盾,大约从这水阁中获得诸多灵感。水能生秀,水能涤尘,水本无媚;或许是经由水乡的淘洗,从茅盾笔下走出的女性,甜润又清秀,诸如林家铺子的林阿秀、《蚀》三部曲的女性……个个都是鲜丽的楚楚动人。

  河道两旁廊道上,仿古的商店鳞次栉比;河道里,载着游人的乌篷船,穿过半圆形的桥洞渐行渐远,水面荡起了涟漪,揉皱如画般的水中风景。

  石桥、流水、民宅,氤氲的气息……

  远离城市喧嚣的西栅景区,仿佛是展开的一帧古扑凝重的水墨画

  一瞬间,我感觉这水是如此的柔情,又是如此的缠绵,似乎是经久萦绕在我梦中的情愫,仿佛我是来赴一场梦中之约。

  西栅景区内保留有,草木本色染坊、亦昌冶坊、叙昌酱园等古老的作坊。

  在草木本色染坊的晒布场地,一根根竹竿高挑着整匹蓝色印花棉布;在叙昌酱园里摆满酿制酱菜的缸、罐;在亦昌冶坊摆放着一口生铁大锅……这一个又一个原始的作坊,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当年繁忙的工匠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劳作,如今成为游客争相一睹为快的景观。

  我漫步在石板铺就的长廊上,石板已经被磨得精光,有的有些凹凸不平了;这些石板叠印过多少足印,南来北往、来了又去了,一世一世、一代一代,这石板记忆着多少历史的过往。

  我走在这古老的石板路上,好像走进历史的长卷,时光抚平平了多少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有多少跌宕起伏、兴兴衰衰,随着这河道的流水流逝殆尽,然而却永远的留下了乌镇水乡的恬淡与温润。

  我继续漫步前行,一个老者在倚栏凭眺、两个姑娘在自拍、扶老携幼一家人步上石桥……这情景给游客寥寥的景区,平添了许多生气。

  啊,每个人生何尝不是一道风景;儿时的天真烂漫、少年时的风华正茂?青年时的朝气蓬勃、以及中年的拼搏、老年的慈祥……无一不是一道风景,看在别人眼里,留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只是能成为一道养眼的风景,像这具有千年历史诗意般的乌镇。

  乌镇我来了,又走了。

  乌镇,你从我的梦中,到了我的记忆里。

  ——選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