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定程度上,我是个男孩儿似的疯女孩儿,玩得灰头土脸,大有一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架势。那时爷爷还年轻,至少比现在八十好几的年纪年轻十几岁,经得起疯丫头层出不穷的折腾。小小的女孩心里还未受到社会公约的侵扰,还未建立起一套尊卑秩序,“爷爷”只存在于父母的尊敬和我的口头称呼里,我没有把他当作一位长辈,在我眼中,他是一位懂得我乐趣的童年玩伴,所有借住在爷爷家赖着不肯走的时日,我们有许多疯闹玩乐的快乐。快乐很简单,还很轻的我被盛在床单里荡秋千就很快乐,从床到地上蹿下跳就很快乐,打地铺假装露营就很快乐,有一个需要爬铁楼梯通往的阳台兼屋顶,藤蔓环绕,在厚积枯叶和新发绿草的夹缝间,俯瞰下去能看到人来人往,自行车,公车,零零稀稀的轿车穿行,早餐铺叫卖悠长回转的狭窄街道,就很快乐。我偏执地怀念那个屋顶阳台,偏执到它快成了一个我不断质疑真实性的精神花园,阳光倾泻伴随无数有关飞翔的梦,阳光他懂得我,一定不忍心我坠落,我曾真切地与自然对过话,她告诉我要珍惜太阳,告诉我那些枯叶陷入了安息的睡眠,新发的绿草憧憬着将来的世界,告诉我春去秋来的道理。我的快乐很简单,爷爷的感动也很简单,不过是一次看电视偶然睡着,我悄悄给他盖上了毯子。这样一件小小的往事,他记到了现在,经常提起,夸我懂事孝顺,十几年如一日的欣慰口气面前我又缩小成了那个瘦弱但贴心可爱的小女孩。而我已经模糊,与其说是对那件事记忆模糊,不如说是对那个自己陌生又熟悉,现在的我重拾起了那个小女孩一无所知的社会公约和尊卑秩序,再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关爱爷爷,仿佛关爱一个亲切的朋友,我明白了责任,明白了伦理,明白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迫切保持独立的同时,与爷爷亲昵的童年随着那座带有屋顶阳台的老房子的坍塌,也决然离我远去了。城市建设的速度比我的长大还要快,我会梦见那些花草和抚摸我脸庞的太阳,从永远停滞毁坏的过去发出呼唤,责怪我没有保护好他们。总有些事物留在过去,总有人留在过去,与我最亲近的人们,他们的生命线在濒近终点,意识线却在回溯,正如爷爷一直在把这个跟他日益生疏的我当作多年前的小女孩,而一直踩在前进时间线上的我,兀的生出一股漫长的悲凉。我多惶恐啊,惶恐他们生命终结的一刻,当我守在寂静的床边,爷爷,老人们示意我去拉住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我们的生命和意识,却是相距最远的时刻,我不知道握着他们手的我该如何面对阴阳两隔的空间,生死之差的时间,以及以我之年岁否定模糊久远时刻的意识,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无法逾越的鸿沟,作为生者的我,无法释怀于两双体温相异的手。
相比于有同居的大儿子归家陪伴的漫漫长夜来说,老人们最难熬的是白天,新房朝南,通光很好,可明晃晃的光滋生了更多倦怠,让人困扰,白天,漫长的白天里,两个老人是孤独的。奶奶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又臭又长百来集的泡沫剧,爷爷坐在洒满阳光的阳台看书,看报纸,但其实电视并不好看,书、报纸也并不好看,时间一点一滴缓慢流淌,他们同时打起了瞌睡。奶奶不在意这部剧在同样的电视台播的是第三次,爷爷忘了上周的报纸在桌上这样敞开了下一整周。可是漫长的孤独里,只有这些不起劲却消磨时间的活动,能占用完整个难熬的白天。我曾经以为爷爷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关心国家大事,不服老,直到翻开一本老式工作笔记:“清醒是幸福的,可人一生中清醒的时候太少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才发现根本不是,悲伤刹那间就击中了我。对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分明时间是最大的珍贵,最大的敌人,他在时间中孤寂,在时间中混沌,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他本该分秒必争,可时间只能徒然浪费。想来童年时期他就已显示出衰老的征象,看电视会睡着,这不是困了的浅眠,我帮忙盖上毯子,他没有醒,这就是衰老,甚至不是一个过程,我在他的暮年,才以突然的温情参与进他的生命。此后所有所谓的渐老,都是从前征象的变本加厉,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慢掉的半拍中,他将永远落后于时间,并且形成了相对而言的倒退。幼年的我把他当玩伴,当作可以共享乐趣的好朋友,我没有意识到他的苍老,大抵是因为我成长到当时的年纪,正好和他意识倒退到的阶段,处在了一个可以和谐玩耍的相融点,我以我的幼稚心智,与他日趋幼稚的意识年纪,达到了相融。他对这倒退必然是恐惧的吧,要不然不会在笔记本上写下那句话,当我的心理年龄不可避免地超越他时,属于我的恐惧、悔过也油然而生了。那满溢的耀眼阳光和一方小小阳台好像构成了无边无际的牢笼,他成了时间的囚徒,时代的重压和早熟的心智催促着我飞快成长,走在前进的时间、前进的年岁、前进的心理生理当中,不敢停住脚步,我面向的是未来,未来未知,我有无尽的时间可以享受,而爷爷他面向的永远都是过去,是以短暂的有限的过去,去躹牾更加短暂的有限的将来,是我把他抛在了身后,一直抛弃到最后一刻。
人在晚年会有种度日如年的错觉,老人们过的一定是跟我们不一样的时间。我安慰自己,也宽慰他,或许他不是在变得愚笨,也没有被时间囚禁,我更愿意相信,在阳台每日充盈的阳光中,柔软的靠背椅上,爷爷穿越了世纪,也穿越了历史,他没有在苍老,他会拥有更明智,更清澈的一双眼睛。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周哲雨系广西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72班学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