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言崂,必及即墨,缘于崂山属即墨辖地。
即墨之东南,四十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崂山,峰之高者曰巨峰。
古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非虚誉哉,形胜名山之冠焉。
华夏名山,皆山奇而远海。成山、蓬莱山临海而不奇,兼而有之者唯崂山。观其凌峰之高,不让岱岳;盘道入空,险比华山;飞瀑澄潭,媲庐山之美;古松怪石,及黄山之致。可谓揽众山之奇,集众山之妙境。
我爱崂山,非为名山而爱,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纯情感使然。
我爱崂山,是因为他具有山东大汉的神采与豪壮,它石骨外露,如肌肉之健美,骨骼之结实,展现着青岛男人优秀的特质,豪放,率真,霸气!因为有大海的映衬,又显得优雅与气宇轩昂。
大约二十年前的正月初四,我独自去游崂山,那个时候正月去的人不多,偶尔碰到三俩游人,多是外地打工在这过年的,当地人大都在家拜年或探亲访友。
此次游崂山,主要是想亲自体验崂山文化,沾些灵气。所以只带了笔记本和相机,目的是想把一些牌匾、石碑石刻能照下来就照,照不下来就用笔记。当晚与旅店看门的老大爷请教了景点的线路与重点,也没敢出门,看《崂山志》到半夜便睡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按老大爷的指导,从下清宫开始一路上游。现在回想起来有两个景点印象比较清晰。
上清宮
这里四面环山合抱,涧壑幽奇,清流曲水。门前两株银杏苍老参天,宫内花卉古木繁茂,乃修真佳地。据说邱长春来崂居此最久。有诗赞曰:“门前排列锦为屏,门内清荫绿满庭,百岁牡丹千岁杏,一花一木亦通灵。”
我转到那里时,已是夕阳欲下,金色的阳光映红了上清宫的飞檐雕梁,像是在重演她的辉煌与神秘。就在我醉赏美景之时,门里走出一道人,一身青衣,发髻高簪,道风仙骨,夕阳撒了他一身玄光。他侧坐于门槛之上,轻吹长箫。悠悠箫声,低沉幽远,犹如天籁之音,沁人心脾。天上一抹红云驻足聆听;门前古树上的小鸟停下了喧闹,似乎也被箫声里的故事感动的鸦雀无声。我突然想起手里的相机,慌不择路式的拍了几张。
天色开始暗了下来,一曲终尽。云走远了,树上的小鸟偶尔传来几声轻啼,道人掩门而回。眼前这一幕,简直是一个幻觉,突然的来了,又忽然的消失。当一切恢复了平静,一阵冷风吹我一个寒噤,我便向旅店的方向返回。
明霞洞
天刚刚亮,我就起床向明霞洞方向出发,发现石刻或拍照或手记。停停走走,林中空气清如泉水,让人感到晕氧。山坡小路上,一年轻道人迎面而来,可能是因为早晨人稀,他发髻未簪,上衣开襟,轻步如飞,一头长发飘然飞扬,我到路边相让,他一闪即过,步履轻盈,飘飘如仙。
从山下沿陡峭的山径拾级而上,一路浓荫蔽日,幽篁凌霄,景物古奇。经过数十盘折,始到洞下。明霞洞是一块天然的巨石构成,上刻“明霞洞”三字,洞壁镌有名人诗刻和孙紫阳行状。
明霞洞这里,地角奇特,看山看海看云无不是独到视野。尤其夜里赏月更具情趣,明月当空,海色山光,景物清奇。
我站在洞前远眺,太阳正从海上冉冉升起,满天紫霞,山披金装。阳光照在石刻凹字上,投下半侧阴影,我便开始拍照,只是眼前石刻巨大,不能完整拍下来,只好戴上手套防寒一一抄写。时间一长,感觉浑身清冷。这时,一位道长过来与我搭话,并邀我进屋喝茶取暖。
与道长进屋落座,道长边沏茶边说道:我来明霞洞多年了,第一次看到像你这么个人,在天寒地冻的正月,来此抄写镌文,这叫求真啊!
我与道长谈了好久,谈了好多,也请教了好多。道长很健谈,爽朗地讲述了出家前后的心情变化,也谈了对道教的心得体会。其语言生动真实,让我对道家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认识。
分手时,道长送我一幅书法作品,是一首唐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时任国家道教协会秘书长胡真丹赠给道长的。作品字体秀美,章法天成,我很珍视。
如今,见物思友人。只是,从那次相遇后,再没去拜访过道长,甚至道长的容貌,也已经完全模糊了,不免心存愧疚。不过,还清楚地记着道长有一个宏愿:贫道愿寻一远离人烟之净地,自耕自给,专心修道。
叹乎!也不知道长如愿否?
在此,真诚遥祝道长得道随缘!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