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画里的诗意与智慧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小作家 热度: 1729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来是中国文人在吟诗作画上的至境追求。对于画家来说,在展纸铺墨之前,心中已然对预画之物事有了一个大致的构想。所谓意在笔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品读《画事:中国画的诗意世界》,一画、一人、一题,缓缓讲述书中的104幅画作,说道着画里画外的故事,在赏画之余,融入名家、名画所构筑的艺术境界之中,读懂每一幅画作所蕴含的延绵诗意。

  展开书页,你能看到苏东坡即使身处人生低谷,也不放弃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展现了中国文人丰沛的精神气象;你将一睹风流才子唐寅潇洒飘逸的画作,领略到他奇峭俊秀的画风;你还会惊叹于黄公望笔墨简远的裁剪布局,以及他气势恢宏的画中诗情。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画的高渺诗意,究竟来自哪里?全书并没有从所谓的技法、流派、风格等层面进行探讨,而是从一幅幅古意深深的画作入手,深入触及画家的情感世界,从人与画的角度,详解画里画外的诗意。

  旨趣丰富的中国画,无不以留白艺术的精妙著称,往往以洗尽铅华的素笔、流畅自如的线条、空灵洒脱的意境,营造出斑斓多姿的艺术氛围。站在元朝画家吴镇的《芦花寒雁图》前,浓淡相间的笔墨,素雅清纯的色调,将高山、小岛、河流、芦苇、大雁、扁舟,由远而近,徐徐推至眼前。画中,虽不见一朵白云在流走,亦不见一束浪花在翻涌,更不闻雁鸣声声醉,也无法聆听到挥桨的欸乃之声。但是,从挤挤挨挨的芦苇丛里,从双雁迎风飞翔的英姿中,从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律动。画面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把晚秋之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场景,表现得十分熨帖,那种欲说还休的缱绻之情,更是唤起了我们心中浓浓的乡愁。

  同样是元朝的赵雍,在他的《澄江寒月图》里,那种月朦胧、鸟朦胧的清浅诗意,如蒙太奇镜头一般,由远而近,通过画面的推、拉、摇、移,将江、月、山、树、石这些生灵逐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苍穹中的月亮,是那样的圆,那样的亮,穿过稀薄的云层,把如水的月光悠悠地照在江岸边的礁石、枫树和客船上。虽然整个画面上只有船舱里影影绰绰一个人影,但透过清冷的月色、漂泊的客船、遒劲的枫枝,很自然地就让人联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情画意。那轮圆月,可谓画作中的点睛之笔,它看似高古,却满蓄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万般柔情。作者虽然将画作中的月亮称为“寒月”,但他略显暖色调的艺术处理,实则寄寓着对人间真情的热切期盼。

  中国画的无尽诗意,从曼妙的山水间汩汩流出,来源于画家深沉博大的精神世界。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将枯木与怪石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怪石其貌不揚,象征着腐朽没落的旧恶势力。枯木看似了无绿荫,但纷纷向上生长的枝枝蔓蔓,却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力量。联想到苏轼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越挫越奋的达观态度,《枯木怪石图》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磅礴的生命激情,在内心熊熊燃烧,那份炽热而奔放的诗意予人以希望和教益:只要自己不倒,任何风风雨雨,都阻拦不了我们向上攀登的坚强雄心。

  流连在《画事:中国画的诗意世界》里,品咂着那些字与画的精妙言说,中国画的无言之美已然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悠然绽放……而那些深藏于画里画外的人生智慧也逐渐了然于胸。

  刘昌宇: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