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罗炳辉率部来到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看见百姓的房屋被日军烧毁。他挨家挨户地慰问,并给盖了新房。后来,敌人又来“扫荡”,烧了群众很多房屋。罗炳辉下令:每间损毁房屋发放70元修房补助,让群众重建家园。
1939年年关将近,罗炳辉召开群众大会说:“老乡们吃苦啦!新四军是你们的子弟兵,理当给父老乡亲拜年,不论大人小孩,一个人头一斤肉,市面上一斤猪肉8块钱,图个吉利,每人发10块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老百姓的日子很苦,10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过年时家家都能吃上猪肉,人人感谢新四军,个个都说罗司令好!
有一年,根据地发生灾荒,罗炳辉主动提出来减自己的粮食菜金标准,捐出来救济群众。政治部主任方毅劝道:“你就不要减了,部队有这么多人嘛,何况你的身体又不好。”
罗炳辉恳切地说:“不行!我是司令员,应带头。”
行军宿营后,他每到一地,总要去老百姓家里坐坐,与老农一起聊天,问收成好不好,生活有什么问题,从油、盐、柴、米问到对政府有什么要求。百姓也把他当作自己人,有什么问题都愿意跟他讲。他对老百姓提出的困难,能解决的立即解决,绝不推托拖延;属于应该由政府解决的就及时通报给政府部门,督促解决。
有一次,罗炳辉带领部队行军,要借用渔民用船搭成的浮桥过河,便停下来问渔民:“部队用你们的浮桥,你们不能捕鱼了,给了什么补偿?”
渔民说:“答应给米,还没发,而且太少了。”
罗炳辉立刻到桥头兵站查问,兵站同志说原来规定要给米的,可是地方政府未接到上级通知,不肯发粮了,兵站已经打了报告,上级尚未答复。罗炳辉生气地说:“为什么不一面发米一面派人到上面去报告?我们做事是对人民负责呢,还是对公文负责?”于是,他命令立即发米,安排好群众生活。
1940年春天,罗炳辉率领新四军第五支队驻在盱眙县东南一带。这时,抗日民主政权尚未建立,部队生活非常困难,战士们常常勒紧裤腰带行军打仗。有一天,太阳偏西的时候,大家远远看见炊事班班长手提一个大竹篮兴冲冲地走过来。大家问道:“老班长,搞到什么好吃的了?”炊事班班长指着篮子说:“春天的榆树叶,嫩汪汪,甜丝丝,和上两碗玉米面,再搁点盐,做一碗榆叶面饼,嘿!香甜嘎嘣脆!”
罗炳辉知道后,立刻来到伙房大声质问炊事班班长:“你摘了群众的榆树叶,那群众吃什么?你的群众观点哪里去了……”紧接着,他又厉声批评道:“现在青黄不接,群众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靠它救命度荒。我们怎么能吃群众的救命根。”罗司令员一说完,炊事班班长就提起了竹篮,到群众家赔礼道歉去了。
开饭时,部队在驻地旁边的空地上列队集合。罗炳辉也来了,他要文化教员指挥大家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挺起胸脯,放声歌唱。歌声随风荡漾,飘向远方。
1941年夏天,已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的罗炳辉率领二师四旅部队到泗阳县抗日,司令部驻在离众兴镇几十里路远的一个村庄。 部队刚驻下来,罗师长就要副官钱友如马上去找民运科科长,叫他立即召开群众座谈会。这是罗师长的老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先找些老乡来唠唠家常,做些调查研究,同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心明眼亮,不然就会变成聋子、瞎子。
夏天的晚上,老乡们总爱搬个小板凳,摇着芭蕉扇到庄中间的一棵老槐树下乘凉。民运科科长看中了这个好地方,便挨家挨户地打了招呼,请他们晚上到老槐树下一边乘凉,一边拉拉家常。可是那天晚上的情况却很反常,只稀稀拉拉地来了十几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也没有。不管罗师长怎样说笑引导,老人们都一声不吭。民运科科长急出了汗,再三请群众发言,可是,会还是开得冷冷清清,不欢而散。
罗师长从槐树下回到住处,不解地问钱友如:“钱副官,你说说,老乡为什么今晚不肯讲话呢?”
“这儿的群众觉悟不高。”钱友如坦率地回答。
“群众觉悟不高?这可怪了,你要知道,这里是老区。”罗师长对钱副官的回答很不满意,瞪了他一眼。
次日一早,钱友如和学兵连、电话排的干部、战士们一起赶到庄头空地集合。罗师长向大家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他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一边劳动, 一边访问,深入了解这一带群众的实际状况。”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罗师长正仔细地听着大家的调查汇报,他边听边记,眉头紧锁,竭力按捺心中的怒气。大家话音刚落,他就愤怒地说:“现在问题已经弄明白了,这里的群众为什么开座谈会不肯讲话,不是他们觉悟不高,而是这里的个别地方干部违反政策,多征了公粮,还欺压群众,老百姓心里憋着一口气!”罗师长派人连夜赶到乡公所,通知负责征粮的干部第二天到师部来。
次日晌午,那位干部姍姗来迟,他年纪不大,穿一身新的蓝制服,梳着油光光的小分头,衣袋口还拖了根亮晶晶的衣链。罗师长一看到他便开始询问程群众的生活情况。他摸摸油光光的小分头,口若悬河地吹嘘他如何深入各户,发动群众,出色地为部队完成了征粮任务,还说这里的老百姓生活过得不错,没有什么困难。没等他说完,罗师长就气愤地说:“你什么都清楚吗?很好,现在请你听一听这些情况是不是事实!”
罗师长叫钱副官拿来昨晚记录用的小本子,念起调查汇报:某村某家几口人,现已断粮;某村某家已断粮三天,靠吃野菜度日;某家不仅没有吃的,老人和孩子还身患重病……小分头听着听着,坐不住了。罗师长严肃地说:“这就是你说的群众生活不错,没有困难吗?这些困难与多征公粮是分不开的,你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给群众带来了很多困难!”
小分头被批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罗师长命令道:“你回去立即弄清上次多征粮食的账目,我们要向区委转送你的材料。”小分头垂头丧气,灰溜溜地走了。罗师长又对钱友如说:“为解决群众缺粮问题,你立即派人明天到盱治去调粮食!”
十几天以后,一支运粮的队伍风尘仆仆地从淮南路东调运来大批麦子。退还粮食的这天,庄子里热闹极了,黄灿灿的麦子灌满一条条口袋,战士们争先恐后地帮着扛到老百姓家里。罗师长也来了,身后跟着一大群小孩,孩子们笑,他也笑,老槐树下一片欢声笑语。一个老奶奶看到罗师长这么高大威武,又这么亲切随和,乐呵呵地说:“罗师长是个福将,他是青天啊!”从此,“罗青天”的称号像一股春风,在淮河两岸传开了。
(摘自《新四军故事》,刘以顺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