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学装帧的风雅江苏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小作家 热度: 19134
晚上9点多从北京站始发,第二天早上7点多便可到达扬州站,多年来,每次回扬州,我都会选择这趟夕发朝至的列车。车窗外,一轮明月照亮了夜空,我站在车厢的过道上望着天上那轮明月,想着故乡扬州便是一座“月亮城”,那里有张若虚的“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有张祜的“月明桥上看神仙”,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扬州“月亮城”的美誉是由文学赋予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写扬州明月的诗篇不计其数,写扬州的更是不胜枚举。

  其实不止扬州,在江苏的其他地方,比如苏州、南京、镇江等地都有许多与文学相关的地理景观。每个中国人在学生年代,想必都没少读关于江苏的文学作品。很多人知道我是扬州人后,都会问一句“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地方吧?”我想,许多江苏以外的人第一次了解江苏,可能都是先从文学开始的。

  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学作品很多都与江苏有关

  江苏,这个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常常以其发达的经济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但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江苏,却往往是通过文学而不是经济。作为中国人的启蒙唐诗,《静夜思》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静夜思》是李白于唐开元十四年秋在扬州旅社写下的,这缕月光成了传播最广的扬州明月诗。

  比李白晚出生71年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做过苏州刺史,在苏州为官时,白居易就写了很多与苏州有关的诗,离开苏州后,又写下了很多回忆苏州生活的诗,最有名的要数那首《忆江南》。唐朝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了写苏州知名度最高的诗句。在南京,除了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金陵子弟来相送”外,最有名的则要数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说杜牧是扬州文学的“代言人”,那刘禹锡则是南京文学的“代言人”了。

  这些人尽皆知的文学作品让江苏许多地方都成了经典的文学景观。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文学景观这个词,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对文學景观做过定义:文学景观也称文学地理景观,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地理景观,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景观多了一份文学内涵,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地点和与文学家活动有关的地点。我曾经统计过,至今流传最广的《唐诗三百首》是清代无锡人孙洙(蘅塘退士)编纂的版本,共涉及文学景观约180处,与江苏有关的就有31处。以中华书局的吕明涛校注本的《宋词三百首》来算,共出现文学景观110处,与江苏有关的有34处。如果再统计唐诗宋词外的文学作品中有关江苏的文学景观,数量还会更多。

  当我们吟诵名篇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与之对应的文学景观。而当我们欣赏文学景观时,也能想起很多与之相关的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往往成为很多人对江苏的最初印象,这个印象饱含了景观的秀丽、文学的厚重和情感的丰沛。

  江苏有个“L”形文学带

  如果我们将历代文学作品中提及的地点和文学家的活动足迹等文学景观画到江苏省地图上时,便会发现地图上浮现出了一个直角的“L”形文学带,这便是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在东西向的长江上,以苏州和南京为两端,涵盖了苏州的太湖、虎丘山,南通的水绘园、狼山,无锡的惠山、蠡湖,泰州的范仲淹纪念馆,常州的苏东坡纪念馆,镇江的北固山、芙蓉楼,南京的凤凰台、秦淮河等地。而在南北向的大运河上,则以扬州和徐州作为端点,扬州的平山堂、廿四桥,淮安的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徐州的黄楼、放鹤亭等文学景观均沿运河分布。“L”形文学带正好也是江苏经济最繁盛的地方。

  这条“L”形文学地带所覆盖的大多是水乡泽国,也许是这里的景致给了诗人们无限的缠绵情思。在唐宋时期,江苏文学的特点往往都偏重于抒发个人情感、传达哲思;时光流逝到明清时期,小说成了文学创作的主流,此时的江苏依然保持着文学先锋地位,江苏文学家以敏锐的观察力洞悉社会,创作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达到了中国小说创作的顶峰,此时的江苏文学从以水韵柔情为主成功转为了以洞悉社会现实为主;到了近现代,以扬州朱自清、汪曾祺,无锡钱锺书、杨绛,苏州周瘦鹃等为代表的江苏作家以精、洁、雅、妙的风格长期主导中国文坛,此时江苏与世界交往频繁,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留学的经历,他们吸收外国文学的养分,将江苏文学带入了新阶段。直至今日,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依然不乏江苏作家的身影,如格非、毕飞宇、苏童、曹文轩、周梅森等。

  通过文学可以了解到江苏的方方面面

  回到扬州老家后,和煦的春风吹得城内外桃花灼灼、柳丝飘扬,此时正是扬州最佳的旅游季节,随我一同下车的很多都不是扬州人,他们多是来观光游玩的,尽管他们之中可能很多人并未来过扬州,也并未过多地了解扬州,但诗中描绘的烟花三月早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印记,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一首诗可以成为一座城的代名词,一篇佳作足以让一处文学景观闪耀千年。

  我们小时候读到的“夜泊秦淮近酒家”将一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将新年之际的镇江北固山如画般描摹出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又让镇江的芙蓉楼成为人们寄托“冰心玉壶”之所。通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江苏的方方面面。比如读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能感受到长江在初唐时入海口就在扬州附近,而今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能知道历史上江苏与周边的水系关系。通过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能反映出扬州在唐朝的全盛景象。通过杜荀鹤的“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便能感受到江南水乡里人们的生活。通过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能了解到三国时期发生在镇江的历史故事。通过朱自清《背影》中的南京浦口火车站,又能得知津浦铁路开通后的一些情况。烟雨是江苏文学中常出现的意象,这既和江苏多雨湿润的气候有关,又能让我们通过文学感知江苏的气候特征……通过文学,可以了解江苏很多地理信息,也能推断出江苏的历史变迁。

  月升之时,抬头仰望家乡的夜空,耳畔不觉响起了音乐家陈小奇为扬州建城2500年创作的主题歌《月下故人来》:“一轮明月迎我千里之外,青山隐隐水迢迢,又见琼花白,灯火扬州路,满城春似海,你一帘相思把柳色绣成了期待……”词是新词,但句句都是根据经典改写的。

  2019年,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学之都,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这项荣誉是对江苏文学的最好注解。文学的呈现形式在不断变化着,但文学装帧的风雅江苏却从未改变。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作者:张宇鹏,2022年第735期)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