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劳动活动一开始,便产生了人的精神生活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小作家 热度: 24980
一个人进行劳动,为的是给自己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等等。但是,自从人在社会发展初期开始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他就在劳动过程中找到了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源泉,因为劳动活动一开始便产生了人的精神生活。

  虽然劳动带来的物质成果是激发人投入劳动的最重要的内在原因,但是,他之所以爱劳动,并不仅仅是因为劳动使他获得食物。甚至在有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中,在被迫进行劳动的条件下,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会在劳动过程中,在运用技艺的实践中获得满足。对于某项工作的行家来说,他通过哪一种劳动掌握生存的手段,这点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他喜欢的不是“笼统的”劳动,而是自己的专业。他熟练地掌握专业,尽力把自己的头脑和双手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他在道德上感到了深深的满足。

  在我们的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选择劳动种类时不是局限于物质利益,而是着重于兴趣和责任感。这一点之所以得以付诸实现,就是由于社会主义消除了劳动的个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之间的对立。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的个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的完满结合对于引导青年做好选择职业的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结合使人们有充分的可能去考虑发展、巩固和激励受教育者的个人兴趣和才干。

  只要劳动教育得法,孩子們从到校的最初几天起,就会被吸引到目的在于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中来。他们由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高尚目的而热情高涨。不过,儿童在逐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的同时,还应当把握劳动的另一个十分明显、与他们关系十分密切的方面——深入探索自然规律,获得实践的技能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在长时间的劳动活动中,在道德上感到很大的满足,不仅是因为他们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而且是因为他们完成了具体的劳动任务。学生对具体劳动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应当建立在最初产生兴趣和对具体劳动过程心驰神往的基础之上。

  只有在那种条件下,即通过劳动创造出在儿童看来具有决定性社会意义的物质财富时(在集体生活中、游戏中和独立活动中),才能逐渐形成获取技能和技巧、了解自然规律的强烈愿望。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