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洞寒裘絮如飞,狂雪飘落换银衣。草鞋连踝陷三尺,飕飕刺骨寒风厉。弓月西挂茫茫夜,饥冷攻齿发故疾。义愤天海征万里,壮怀远古今古稀。”这首《过中甸雪山》是李贞晚年时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生涯写下的诗。她戎马64年,从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中走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在漫长的岁月中抒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
“忠贞就是忠诚”
1908年深秋,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小板桥乡的一户贫苦农家。年近40岁的父亲愁眉苦脸,这已经是第六个女儿了。李贞6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去世了,母亲只能含着眼泪把她送到古家当童养媳。
1926年春天,李贞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中国南方,革命团体如同雨后春笋冲破重重阻力,迅速成长起来。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她:“咱区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妇女翻身解放的时候到了,我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革命?”尽管李贞当时还不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但她能意识到“革命”就是让穷人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
第二天,姐姐带她到浏阳永和区秘密参加妇女协会,在填写姓名资料时,一个词突然闯进她的脑海:忠贞不渝!参加革命不是要求忠诚不改变吗?于是,她坚定地在姓名一栏写下了:李贞。从此,在漫长的革命征途,李贞对党、对革命始终忠诚不变。
参加革命后的李贞总是走在前、抢在先,她跟随队伍到处去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农会、妇女协会、儿童团。在火热的革命熔炉中,她天生的组织活动能力也日益显现,因为成绩出色,她先后被选为浏阳县永和区妇女协会委员长、区妇女协会委员。1927年3月,李贞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仿佛在黑夜里找到了一盏明灯,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李贞入党一个月后,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视李贞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团防局在村里贴出通缉令。胆小怕事的婆家反复声明这个儿媳已与婆家断绝了关系,并递上一纸休书,李贞欣慰地笑了,她庆幸自己终于彻底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可以完全自由自在地投身革命斗争了。
64年戎马生涯中,她始终牢记参加革命时“忠贞就是忠诚不变”的誓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贞先后任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贞受组织安排,告别前线,在后方任妇女干部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李贞在西北野战军任政治部秘书,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一系列战役;新中国成立不久,李贞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典礼在中南海国务院礼堂隆重举行。在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之中,李贞作为唯一的女性尤为令人瞩目,周恩来总理亲手授予李贞少将军衔,待李贞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周恩来一双大手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微微笑道:“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
“我们是共产党员,是革命者!”
“红军本姓天,居在高山尖。白天冒一个,晚上好几千。领头的是女将,智勇又双全!”这是流传在浏阳的一首民谣,描述的是李贞领导的浏东游击队。面对日益壮大的游击队,敌人发起了“冬季围剿”,李贞遇到了参加革命以来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战斗。
1929年初的一天,怀孕的李贞带领游击队遭遇敌人,战斗从黎明打到黑夜,最后子弹打光了,敌人叫嚣着逼上来。剩下的5个游击队员最后退到狮子崖上,已经无路可退。弹尽粮绝之时,不愿意当俘虏的李贞向同志们大声喊道:“我们不能让敌人抓活的,我们是共产党员,是革命者!”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悬崖……5个游击队员牺牲了3个,李贞和另一个队员因为落到一棵大树上幸免于难。当李贞醒来,她发现腹中4个月的胎儿流产了。她忍着身体的剧痛,与幸存的同志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相互搀扶着走了六七十里,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后,奉命与红三十二军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李贞担任该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很快,部队从甘孜的东谷出发,翻过查尔奇山,进入了草地。长征征途漫长而艰难,战斗频繁,供应紧张,气候多变,对每个红军指战员都是严峻的考验,对于怀有身孕的李贞来说困难就更大了。组织上曾动员她留下,等孩子生下再说,但她坚持要求随部队继续前进。
草地过了一半,李贞竟然早产了。生孩子的过程很痛苦,特别是临产前夕,在旷野中生产的李贞疼得死去活来,全身的骨头都像散架了一样。孩子好不容易生下来了,却根本没有奶水吃,加之环境恶劣,出生仅14天的婴儿就不幸夭折。大家劝李贞留在哈达铺休养,李贞不同意,她把自己绑在马背上,继续跟着红二方面军行軍。因为产后没能好好休息,加上伤寒病的侵害,李贞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永远失去了当母亲的机会。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
北京香山脚下有一个破旧的四合院,屋内的墙皮早已脱落,地面阴暗潮湿,卫生间里经常漏水,有时还得垫上砖头才能走进去。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也比较低。屋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所寒舍的主人就是李贞。
多年来,大家从未见过李贞买过新衣服、新鞋子。她穿的衬衣、外套,盖的被子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平时去参加会议,她就穿一身褪了色的青布衣服;冬天外出,就是一件旧的棉布军大衣。有人说她的穿着过于寒酸,配不上首长的身份,她郑重地说:“一个人的形象在于品格和本质,不在于新衣新鞋。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忘本。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真正的形象是在老百姓心上,而不在于个人表面。”这位“寒酸”的女将军无儿无女,却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了22位烈士的遗孤和战友的孩子。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人们在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其他的遗物简单到称得上“一贫如洗”: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1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1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安排她的遗物:1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市,1根金条捐给丈夫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市,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给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她的心里永远装着党和人民,唯独没有她自己。
李贞将军一生光辉而崇高,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贞,无私奉献,清廉节俭。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战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这位童养媳出身的将星已从历史天幕上陨落,但她发出的光和热将永远照耀后来人。
(摘自《世纪风采》,2023年2月)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