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色兴国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小作家 热度: 13282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境内多山地丘陵,近革命圣地井冈山。为了让儿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我和妻子带着他前往誉满中华的“将军县”——兴国县,进行了一场红色旅游。

  兴国县很美,川流不息的赣江从县城边上流过,不知疲倦地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滋润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在兴国县城,我们一家三口参观了兴国烈士陵园、将军园、文昌宫、潋江书院和红军桥。

  兴国烈士陵园中的纪念馆由上将陈奇涵亲笔题名,在纪念馆右边,长长的大理石烈士碑廊矗立于苍松翠柏之间,上面一共有23179个名字。23179个名字,23179名兴国儿女,为了驱散黑暗的阴霾,他们毅然成为光明的使者,用生命作为火把,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默念着这些陌生的名字,我却觉得那么熟悉,因为他们的热血,已经融入我站立的这片土地,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炽热的温度。

  儿子指着烈士碑廊问我:“什么样的人叫烈士?”

  我说:“烈士是指为正义、人民、国家而死难的人。这上面刻有名字的人,都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儿子听了我的回答,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念着碑上的名字,掷地有声。

  2003年建成的将军园主要由将军馆、将军广场以及红旗雕塑等组成。将军馆内展厅墙壁上高挂着56位兴国籍将军的巨幅照片,并附有生平简介。我们伫立在这些为新中国立下不朽战功的将军们的肖像前,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我仿佛看到英勇的将军们从历史的硝烟中走来,从敌人的枪口和炮火中走来,拨开黑压压的乌云,让新中国的曙光洒满大地。一个山区县,56位开国将军,这是何等的荣光!除了他们,还有多少兴国儿女远离故土,浴血疆场,前赴后继,埋骨他乡?尽管他们不为后人所记得,但他们的名字早已镶嵌于历史的星空,他们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

  1929年4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同志曾七次到过兴国,亲自参与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和《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组织了萧华、陈奇涵等48名同志参加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位于兴国县老城区的文昌宫就是当年训练班的旧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写有著名的《兴国调查》和《长冈乡调查》,并于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号召全国人民向兴国人民学习——造就“几十个兴国县”“几千个长冈乡”,并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的匾牌。

  位于县城中心的潋江书院,也是毛泽东同志当年组织革命活动的旧址。我们在这里看见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过的饭桌,摆放在书院大厅的正中央。桌子是圆形的,周边围着一圈长凳,这是当地当时再普通不过的陈设。毛泽东同志当年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吃着兴国的地方菜——粉笼床(这是用米粉和着红薯、芋头、南瓜、青菜等物放在小圆蒸笼里烹制的一道菜)。据说有一次兴国的同志为了“改善”领导的伙食,在蒸笼周围又摆上了四盘菜,毛泽东同志幽默地称这是“四星望月”呢!伟大的领袖,就这样在兴国留下了艰苦朴素、乐观风雅的生活印记。

  红军桥位于兴国县城东门,巍然屹立于赣江之上。我立于桥头,任思绪飞扬,八十多年前这里母送子、妻送夫的场景,似乎历历在目。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上,12038名兴国籍将士为国捐躯,长眠他乡。我能想象得到,在告别这个世界的瞬间,当年红军桥头亲人们依依惜别的目光,定然定格于他们的脑海,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后的记忆和最真的牵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站在兴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翘望着井冈山的方向,我不禁在想:兴国这片红土地的色泽,与井冈山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一样红艳,一样耀眼,一样令人肃然起敬,一样令人无限神往。

  兴国县现在已有人口86万,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就经过这里,兴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正迈着稳健的步伐阔步前进,以告慰革命先烈们的在天之灵。底蕴深厚的兴国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吸引著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儿,感受昔日革命热土的温度……

  登上离开兴国的列车,我和妻子、儿子都依依不舍地看着窗外,凝望着兴国的山山水水。我在心中默默祝福,祝福兴国这块哺育了无数革命先烈、孕育了众多将军的红土地,在新时代以更加豪迈的步伐走向兴旺繁荣,祝福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陈修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