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的夜晚,墙角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时而清丽,如悦耳的苏州评弹。
月光清澄,蟋蟀们浅唱低吟,凉意沁人又委婉动听,让人心里忽地落满乡愁,止不住就念起“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的诗句。
那时候,晨光熹微,家人还在酣睡,我们悄然起身,猫身蹑脚,仔细谛听,锁定目标,果断出手。呵,一只振翅欲跳的蟋蟀已被我捏住。
夕光濡染,炊煙袅娜,秋收后的泥土极其酥松。蟋蟀“唧”的一声,从这边小洞迅捷窜出,一个有力的弹跳,又钻进那边的小洞藏匿起来。我们捂住洞口,那只张须振翅、桀骜不驯的蟋蟀就被捉住了。欢乐的笑声在旷野上萦纡不散。
把各自的蟋蟀放进木盆里,毫须四触,昂首蹬腿,气势逼人。有时从侧面或贴着盆底发起攻击,直至一方耗尽体能,无法再战,才见分晓。胜者振翅鼓须,鸣叫示威;败者悄无声息,沿盆慢爬,郁郁寡欢。这情形正如顾禄的《清嘉录》记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以头大足长为贵,青黄红黑白正色为优。”
万籁俱寂的时候,蟋蟀才轻轻唱歌,灵动的音符潜入长夜,细长如天边的一弯新月,也如怀乡旅人,流露着丝丝怅惘和淡淡忧伤。蟋蟀的歌声是一首宋词小令,不似蛙鼓恣意张扬,颇有谦谦君子的儒雅风范。
“捉织感秋而生,而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商音属悲声。蟋蟀们“嚯嚯嚯”地吟唱着,其声呜咽,如凄凉哀怨的埙曲,枕月聆听,骚动的心静如一潭明澈的秋水。秋虫呢哝,季节有了层次和质感,生命丰盈而温婉。檐下雨声空洞久远,瓦上生轻烟。蟋蟀声声,牵扯的是萦绕心间的缕缕乡情,牵扯的是黄昏时分天边的生动和柔软、月光浸润下的清凉与纯净。“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性的田园生活日渐式微,成为一种奢侈。
想起白石老人的《蟋蟀图》,豆荚、豆叶风中轻颤,小蟋蟀错落有致地精心点缀,伸头、摇尾、舞触,或细语低吟、欣然自足;或呼朋引伴,相逐嬉戏;或鼓角奋足、瞠目龇牙。画面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秋夜露浓,我总是抵近墙角,聆听秋虫的吟唱。幽幽清音,有诗一般的韵味,仿佛回到篱笆环绕、青苔瓦松的老屋。一口古井,一棵歪柳,一庭风月。老屋里盛放着生活的歌哭、蓬勃的乡愁和温暖的记忆。
静听雨中山果落,闲赏灯下草虫鸣。那种幽微与苍茫,闲适与禅意,清欢与感奋,妙处难于君说。清秋月夜,蟋蟀们低吟浅唱,抒怀至情,把一茎草一片叶当作岁月的琴弦,轻拢慢捻,引吭高歌,让谦恭和悲悯,直抵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宫凤华: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职称,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