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多秋,可怜一处情深旧,满座衣冠皆老朽,黄泉故事无止休……”
已是初春,天气本该一天天回暖,可却乍暖还寒,我裹紧了羽绒服,仍架不住北风呼呼地往脖颈里钻,哪儿有半点春天的样子?耳边又传来这咿咿呀呀的曲调,我的心更烦躁了。
我自小便不喜欢这些所谓的国粹,单调又乏味,唱腔那么刺耳,浓妆华服又显得夸张,倒不如流行歌曲来得简单直接,每次电视上传来戏曲声时,我总会捂上耳朵,跑得远远的。
植物倒是不惧寒,散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我瑟缩着,无心春游,百无聊赖地瞧着沿路景色,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木台前。木台饱经风霜,台面上蒙了一层灰,侧沿上,还有许多裂痕……我正仔细打量着台子,几位浓妆艳抹的演员上来了。
“咿——”熟悉的声音忽然传来,我下意识地捂上耳朵,拼命向后退。可老木台似乎有种特殊的力量,它在演员的走位下发出轻微的“咚咚”声,一下一下地敲击在我心上,呼唤着我走近它,走近它。我慢慢地放下紧紧捂着耳朵的双手,迟疑着,无措着,一小步一小步向木台走去。
随着我一步一步地挪近,木台上演员的脸愈发清晰。在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我已走到了戏台近前。
台下,除了我以外,无一人驻足观赏,可演员们没有丝毫懈怠,仍一丝不苟地卖力演出着。花旦的一颦一笑,小生的衣冠楚楚,净角的粗莽暴躁,丑角的引人发笑,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每一个动作都无可挑剔。细小的汗珠从他们的额头轻轻顺着脸颊滑落,顶着几斤重的头饰,穿着厚重的戏服,他们在身穿羽绒服依旧瑟缩的游客中显得格格不入。
演员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他的脸因用力而涨得通红,但声音没有丝毫颤动,这声音震撼着戏台,也震撼着我的心,这究竟要多久才能练成啊?
脑海中倏然出现了那些舞台背后的画面:吊嗓、走圆场、练基本功、日复一日。三伏天,烈日下,身披重“靠”,手持“把子”,挥汗练走位;三九里,寒风中,身着薄“抱衣”,头顶水碗,在台中央扎着马步……台上光鲜亮丽的角儿们,背后不知是多少汗水的付出。因为心中有爱,春风一年一度,吹绿了多少人心中荒芜的原野。
待我回过神时,表演已经结束了。他们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回了后台。
阳光一点点从云层中投射出来,一阵春风吹过,似乎也不再让人瑟缩,还带了些暖意,我不由得打开了羽绒服的拉链。我有感于他们的坚守,敬佩他们的执著,对戏曲的成见,似乎也如一块冰,被这缕春风消释了。
待到转身欲离时,眼角冒出了一抹新绿,走近一瞧,一株小绿苗在古戏臺的侧沿探头探脑,从那不起眼的裂缝中,以巨大的力量生长着,正迎着春风摇曳。
【教师点评】
春风的寓意
陈思瑶
春风是什么?若拿到这个题目时,只想到春天吹过的风,只怕很难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立意。在古诗中,春风又被称作“东风”或“好风”,可以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作者巧妙地在此基础上让立意更深一层,对戏曲的热爱,就是一阵“春风”,让戏曲文化这片原野绿草如烟。戏曲演员的执著,也是一阵“春风”,感染了我,消融了我原本对戏曲的成见。由原本春寒料峭时的风写到最后让人有些许暖意的春风,虚实结合,作者对戏曲的态度,从前到后,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作者还借用了古戏台上的幼苗这一象征事物,表达了传统文化一定不会消亡的信念,手法老练,颇具匠心,让人回味无穷。
许吴凡: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二(8)班学生
陈思瑶: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