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王向东:不要成为别人的杂文素材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小作家 热度: 17302


  许多人不知道王向东是谁,但提及“金陵客”立马纷纷称赞。金陵客这个名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频频出现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杂文随笔专栏。他的文章,古典情怀现代表达,独树一帜。

  老王见人总是一脸笑容,说话也慢声细语。只有在江苏省杂文学会年会上,偶尔板起面孔。他做过江苏省杂文学会几届会长,一年一度的年会上,他多次重复过一句话:我们写杂文的,不要成为别人写杂文的素材。说这句话时,他一脸认真,义正词严。

  老王恰恰有一段可以写杂文的素材。某年评职称,他报的副高,虽然爬格子三四十年,但因为仅有高中文凭,他心里没底。后来,他的高级职称通过了。据说,七个条件,他有六项破格通过。

  老王的部门主管,正是那年的高级职称评委会成员。评审结束回到办公室,主管很生气:“你今年评职称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要是有不同意见,我可以事先跟其他评委打个招呼!”

  老王理直气壮地回复:“我们同事多少年了?你是不是了解我?了解我,还要我打招呼?该给我解释的地方你会不解释?不了解我,我跟你说,也是白说。”

  前些时候,文化界有朋友要了解老王的简历。他家里断网,不用微信,一门心思在做《论语》笔记。人家辗转找到我,我打电话给他,老王提醒我:报社没有职务,职称不是正高,其他你搜吧……

  这段杂文素材,老王不让写,但并不影响我写写他的文字故事。故事的地点有些特别,不在编辑部,而在地摊上、理发店里、会场上。

  ?

  地摊上“淘词”

  老王其实是典型的“杂文+”,杂文之外,钟爱书法、收藏,最喜欢古体诗词。

  他家门口有一个旧货市场,老王每逛一次,都有收获。这个城市,高校多,教授多,他们一旦搬家,便有成捆成捆的书出手。小贩也被训练出市场嗅觉,旧书收过来,并不都送到废品收购站,有时也筛选一下,觉得有价值的,就拿到旧货市场上卖,价格不“废”,甚至不菲。

  一次,在犄角旮旯的一个摊位上,老王发现有人叫卖一本油印的诗词册子。他俯身取之,顿觉眼前一亮,诗詞出自一位师范大学的教授之手,水平非同一般。他当即掏钱买下来。

  油印册子带回来,老王逐字逐句研读数日。后来,他写了一篇诗词赏析的文章,他特意引用了其中的两句,并且附加注释诗句的作者和出处。

  数月之后,一名年轻人突然找上门。老王有些吃惊,不知客从何处来。对方也有几分难以抑制的惊喜:“您文章里引用的那首词,是家父生前的作品。那个诗词册子我们都没有,他当时可能只印了几本给学生看。我问了好多朋友,才找到这里。您怎么会有这本册子的?”老王一边“倒带”回忆,一边拿出那本油印册子:“现在,物归原主了。”

  年轻人很感激,连声道谢。几天之后,年轻人又来了,手里还是那本油印册子:“都复印下来了,这个原件保存在您这里,最合适。”

  ?

  理发店里“押题”

  老王是省报的资深编辑,上班写评论、编评论,下班看杂书、写杂文。入职报社之前,他在基层中学做过多年语文教师。

  轰动一时的事件是,有一年,他押中了高考作文题。

  那是一次课后,讲课讲得头昏脑涨,老王跑到校门外的理发店去理发。店小人多,要等。店里随便扔了几本旧书,供等候的顾客翻阅。老王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本,翻着翻着,翻到一篇《达芬奇画蛋》: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的律师家庭,从小喜欢画画。5岁那年,父母送他到一位著名的绘画老师那里学习。从上课的第一天起,老师就让他画蛋,整整画了一年……

  这个故事,老王是熟悉的。当时的他突发灵感,故事不错,学生、老师、家长,每个身份都有角度,每个角度都有话说,可以说持之以恒,可以说急功近利,可以说复杂与简单、伟大与平凡……

  当时还没有网络,老王转身问理发师:“能把这一页撕下来吗?”理发师以为他内急,含笑应允。撕下之后,老王把纸塞进口袋。

  这人怎么会收藏一张废纸?理发师眼里满是疑惑,老王赶紧说:“这纸,你还要?要的话,马上抄好,再送过来。”

  理发师更觉得奇怪了。他不知道老王回去之后,摘抄下文章,当即出了一道作文题,给他的两个班级一百多名学生布置下去。

  一个月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来自理发小店那本旧书的其中一页。第二年夏天,南京一名教育名家专门请老王去辅导班讲讲怎么猜题,出场费1万元。老王回答得干脆:“你们找错人了,我哪会猜题,碰巧而已。”

  会场上的“最强大脑”

  上世纪70年代,老王被抽调到省里,参加一个创作组。一次,列席全省大会,主要领导发表讲话。当时讲话没有发言稿,领导从下午两点一直讲到6点。

  领导一口方言。与会者连猜带蒙,只能听个半懂。

  会议的记录者更惨。虽然多人分工,可根本没有办法将全部会议内容记录下来。这时,有人给会务组推荐了现场听会的老王。因为有人发现,当时,只有他一直在闷头做记录,而且字迹工整、清晰,像黑板上的板书一样。据说,台上的讲话者,正是他的家乡人,每一句话,老王都听得明白,听得亲切。

  后来,老王的会议笔记本被强行上交到会务组。至今,他还在怀念它。

  王向东:江苏省杂文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周云龙:高级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题图摄影? ? 盛友又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