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初心使命。文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为契机,思考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實质性进展的路径以及新型智库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浙江;新型智库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共同富裕”再次成为公众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1]。在新发展阶段再提共同富裕,有哪些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试分析之。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演进与实践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理想追求与伟大梦想,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之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现实途径,提出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重大论断。马克思在论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为目的。[2]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共同富裕之路也做了设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消费资料的分配,还是实行不同形式的劳动量交换,这一阶段的共同富裕不代表平均富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生产力极度发达,才能成为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3]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同富裕成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自强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重视集体利益、整体利益成为赓续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大同”“兼爱天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思想早就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李大钊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4]。党的一大提出了打破生产资料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所有制的主张。1928年,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土地法,提出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的政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经注意到了共同富裕问题,还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并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根本任务聚焦在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不搞资本主义,就是为了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包括社会主义两大根本要素: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两大要素”论是党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上的首倡。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推进农村改革、启动扶贫攻坚计划;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示范力量,并不断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等,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逐步深入,也蓄积了使之不断获得实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新时代脱贫攻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一项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根据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MF)2020年发布的统计数字,2019年共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万美元,包括中国14亿人口在内,总数约为29亿人口。正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体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14亿人口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跃升至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多年来党在共同富裕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开创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建设思路,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做法和原则,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推动共同富裕取得重大进展,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形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门谈到,要“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要走东部扶持西部、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要走外力帮扶、动力内生的道路。经过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相互激荡、同步交织,既给我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也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冲击。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既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也面临着重大的内外风险,这是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社会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发展概念,更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核心在于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融合聚变,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核心驱动力,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共享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对西方现代化和福利社会的一种超越,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的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既包括物质富裕,又涵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二、新发展阶段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
(一)新发展阶段是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源头,到今天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目标。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共同富裕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
1.制度优势为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证。多年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有效应对,充分体现出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不断的实践中被回答。“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创造历史伟业,并进一步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制度优势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功密码。
2.新时代共同富裕有了坚实物质基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推算,2021年中国GDP有望达到世界总量的20%,成为百年来第二个达20%国家。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实现共同富裕具备了非常好的经济基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工业门类齐全、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科技攻关、科技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教育水平逐年提升等,也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3.有了解决共同富裕实际问题的能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問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这既是对中青年干部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的实践。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成熟的执政党,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面对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信也能从容应对,妥善解决。
(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体现在主观感受上,也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要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人民;要更加关注人民群众需求,从需求度、满意度方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要注重国内、国际安全,强化保障老百姓安全。
(三)推动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也需谨防超前论和僵化论。超前论认为我国还没有进入新发展阶段,其理由是缺乏足够的事实和数据支持。对新发展阶段的判断既需要数量指标,但更需要质量指标。例如,根据世界银行有关美国的统计数据,2019年美国人均GDP已超6.5万美元,但仍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低收入水平上,代表收入差距的美国基尼系数早已超过国际标准警戒线,但是也不能因低收入人口的存在就否定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同样,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群收入水平较低,就此否定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判断。应该既要认识到收入差距带给我们的挑战,也要看到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收入达到中产水准。
僵化论认为,我国已经发展很好了,不需要再发展了,或者按照过去的发展道路,我国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今后仍然可以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道路前行。今天的中国必须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阶段是由新的发展事实和国内外条件决定的。我国发展不能再走传统发展老路,而必须以新的发展视野制定新的发展政策,这样才能带动国家的整体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实现收入更快增长。如果不思进取,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展阶段上,不仅没有办法解决新发展阶段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还容易同低收入群体抢资源,造成低收入群体难以实现收入增长。因此,新发展阶段不仅仅代表国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更主要的是发展思维、发展模式要调整,要通过新的发展思维、新的发展模式带动不同收入群体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三、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破解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关注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在新发展理念推动下,开创适应现代化强国要求的共同富裕新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我们既坚定把握良好的经济发展契机,也要冷静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种内外风险和挑战;既要发挥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又要积极补全各方面的发展短板。特别是要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人才优势,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补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薄弱环节,精准推动各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创造,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失业与再就业问题;发展“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体系,补强社会保障调节再分配效能;推进民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民生领域供给问题;大力发展社会文化生产,拓宽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渠道,推动实现精神共富。
(一)发挥新发展理念引领作用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
1.创新。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是经济,只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注入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创新,促使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2.协调。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城乡、阶层、行业的关系,统筹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找到发展中的薄弱方面、环节,补足短板、重点突破。要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经济、科技、人才、机制等优势,通过帮扶、结对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3.绿色。共同富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良好的生态是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辩证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推动生态环境改善,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后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4.开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产业链和需求市场已经嵌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当前,虽然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浪潮,走贸易保护主义之路,但是整个世界的开放、融合,互相依赖的格局不会变。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更好推动经济发展。
5.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增加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要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体现劳有所获、劳有所得。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权益;通过税收等政策,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建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和分配体系。
(二)发挥贫困治理经验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多年的贫困治理经验,将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发挥关键作用。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小康底色,进一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要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部分人口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要花大力气建设好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提升医疗、教育水平,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要强化对相对贫困人口的监测力度,特别是边缘群体、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群体、低收入群体,要予以精准帮扶、动态管理,防止返贫。要构建技术、知识、信息、技能帮扶机制,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提升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能力。贫困治理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除了政府主导外,还要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自主富裕能力。政府在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治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政府在提供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发挥体制机制引导作用,鼓励相对贫困人口自主创业。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民与市民同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美好社会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推進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重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在目前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的背景下,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就是农业农村,必然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年6月10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就此做出了一列部署和要求。明确要努力实现转移更便捷、就业更稳定、增收更显著、居住更安定、服务更优质、保障更有力、权益更平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要树立系统观念,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将乡村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全局胜势;要大力实施强村惠民行动,推进农业数字化、机械化、绿色化发展,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引导支持村集体在带动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建立大中城市反哺小城镇机制,建设现代化小城市,打造成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平台,等等。浙江示范区的建设,必将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巨大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三)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推动共同富裕之路上的应有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怎样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怎么样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为智库在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发挥应有作用指明了方向。
一是胸怀“国之大者”,共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胸怀“国之大者”,找准领域,汇集学者智慧,为共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体系贡献力量。
二是勇做时代的“大先生”,共同探索推动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智库建设服务决策、支撑决策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智库“为党中央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多做贡献”,建言献策工作要多在务实管用上狠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探索共同富裕路径,为党和国家决策做参考。
三是讲好共享与发展的共同富裕故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如何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是各国的共同任务。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故事,深化中外减贫经验的交流分享,对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国一直在行动。中国共产党将扶贫工作上升为全党全国战略,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成功使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国迅速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减贫为基础,以乡村振兴为关键性工程,深化了对国家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为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中国始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直接援助、优惠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其中,在“東亚减贫合作倡议”框架下,中国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在柬埔寨、老挝、缅甸三国的6个村实施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共惠及当地村民1.2万余人,被东盟国家部长、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誉为“减贫合作的标杆”。因此,为推进全球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在国际减贫交流合作中,应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的成就和经验,以促进全球贫困治理和全球共同发展进步。
今年,中央提出以浙江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有着深刻的考量。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的很多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各地实现共同富裕的模式机制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主要领导以及其后的18年,历届省委和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八八战略”,不断深化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也不断开辟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局面。新型智库应善于总结浙江共同富裕发展的模式和经验,讲好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故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讲好新时代共享与发展的中国故事,把中国的发展故事讲给世界听,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世界和平稳定、世界公平有序贡献中国智慧,这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新时代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征程上的新使命新责任。
四是在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讲好浙江乃至全国共同富裕故事,构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使理论创新符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坚持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学术创新有根有据,使我们的对策研究务实管用;要善于把握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个别案例中窥一斑而见全豹,善于从短期波动中把握未来大势,谋经世济用之学问;要树立国际视野,善于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8-5(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6.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责任编辑 焦德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