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全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当前语言学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展望语言学研究趋势,以期能对中国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语言学;研究状况;趋势
中图分类号:I04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3-0188-005
近年来中国语言学研究稳中求进,传统研究与新兴的跨界研究并行互生,萌生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生长点,优秀学术成果迭出,语言学界学人不断努力,“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1],积极构建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本文以《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近三年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收录文章为统计资料,梳理当前语言学研究现状、热点问题,管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一、转载概况
1.《语言文字学》整体转载情况
《语言文字学》是一本面向所有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二次文献刊物。常设栏目有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外国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等。
近三年《语言文字学》所收录文章索引总目与转载文章数统计如下(全国公开发表于报刊上的语言学研究论文):2017年约为8700篇,全文转载155篇,转载率约为1.8%;2018年约为7600篇,全文转载145篇,转载率约为2%;2019年约7700篇,全文转载154篇,转载率约为2%。
2.全文转载来源期刊分析
《语言文字学》2017年全文转载文章涉及72种原发期刊,其中102篇来自34种语言学专业期刊和集刊,53篇来自38种综合性期刊。2018年涉及62种期刊,其中110篇来自34种语言学专业期刊和集刊,35篇来自28种综合性期刊。2019年涉及65种原发期刊,其中110篇来自33种语言学专业期刊和集刊,44篇来自32种综合性期刊。
通过细分上述转载数据可见:①专业期刊是语言学研究的主阵地,在转载排名前20的期刊中,语言学专业期刊占了70%以上。《中国语文》《语文研究》《民族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当代语言学》《当代修辞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在近几年的转载排名中名列前茅。专业性期刊充分发挥专业性优势,引领学术研究前沿、热点,聚集了较多的优秀学术成果。②综合性期刊中,高校学报是语言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依托本校语言学学科优势,组织编发了一批高质量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3.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及属地统计
(1)2017—2019年《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等研究机构。2017年《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文章155篇,第一作者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的有128篇,约占转载总量的82%;第一作者来自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有11篇,约占转载总量的7%;16篇来自海内外其他机构,约占转载总量的10%。2018年《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文章145篇,第一作者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的有113篇,约占转载总量的78%;第一作者来自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有16篇,约占转载总量的11%;16篇来自海内外其他机构,约占转载总量的11%。2019年《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文章154篇,第一作者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的有128篇,约占转载总量的83%;第一作者来自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有10篇,约占转载总量的6%;16篇来自海内外其他机构,约占转载总量的10%。
(2)从属地上看,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区为语言学研究学术成果较为丰硕的地区。2017年《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论文按第一作者属地看,北京41篇、上海16篇、江苏11篇、湖北8篇、福建7篇、广东6篇、安徽6篇、河南5篇、天津5篇、浙江4篇、四川3篇、云南3篇、河北3篇、山东2篇、湖南2篇、黑龙江2篇、吉林1篇、内蒙古1篇、江西1篇、山西1篇。2018年《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论文按第一作者属地看,北京45篇、上海13篇、江苏11篇、浙江8篇、重庆6篇、广东4篇、天津4篇、吉林3篇、福建3篇、江西3篇、安徽2篇、山东2篇、湖北2篇、贵州2篇、云南2篇、甘肃2篇、河北2篇、河南1篇、陕西1篇、黑龙江1篇、新疆1篇。2019年《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论文按第一作者属地看,北京40篇、上海13篇、浙江9篇、山东8篇、湖北6篇、广东6篇、河南5篇、山西5篇、江苏5篇、福建5篇、河北4篇、重庆4篇、安徽3篇、四川3篇、湖南3篇、云南3篇、吉林3篇、天津3篇、内蒙古2篇、陜西2篇、新疆1篇、甘肃1篇、宁夏1篇。
二、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及热点
我们从语言学理论、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六大版块,对《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三年全文转载的文章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出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如下:
1.语言学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语言学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人们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检索《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的索引,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年均发文量约2000篇,全文转载平均每年50篇,转载率为2.5%。
近些年来,语言学学科理论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的语言学学者试图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如“民族语言的识别认定”“汉藏语系的谱系关系研究”“语言库藏类型学”“第四范式”与“小句中枢”说等。该领域较前沿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语言学本体研究的理论构建与反思。马清华与杨飞的《论语言的共变原理》、徐盛桓的《第四范式:语言研究的新理念》、司富珍的《句法制图研究的新视野》、李亚非的《句子生成顺序与三种Wh-移位异常:熵的视角》、彭睿的《关于图式性构式历时扩展的理论思考》等研究都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拓展了语言本体研究的维度。二是语言研究多元融合创新。范志泉等的《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杨晓波与芦晓博的《哲学中的“语言批判”》、石锋的《演化语言学的宏观史、中观史和微观史》、刘丽芬的《论语言学与生态学融合的确指性研究》、徐大明的《语言学理论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影响和作用》等研究,跨越社会学、哲学、生态学、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推动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学人们在语言学理论研究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相关领域研究也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简单地把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介绍进来,没有更深入的探究。二是借鉴国外的理论来研究汉语,时见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没有探索汉语自身规律,提出新观点。
2.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有传承数千年之久的小学研究,百年来,在现代语言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形成深厚的优良学术传统。主要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语法、方言、辞书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方法成熟,学科力量强,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构成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主体。检索《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的索引,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年均发文量3000篇左右,全文转载平均每年约为150篇,转载率为5%。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为中国人文科学领域传统基础研究的优势学科,近些年总体上稳步发展,创新拓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取新视角、挖掘新材料、拓展新领域,深化汉语言的本体研究。例如黄德宽的《释新出战国楚简中的“湛”字》、胡波的《旁指代词“他、异、余/别”历时更替考》、赵彤的《从汉语史看音变过程的几种模式》等研究都是对语言事实细密深刻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继承了百年来汉语言研究“熬苦求学”得“真学问”的优良传统,值得肯定。二是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的探讨。如蒋绍愚的《汉语史的研究和汉语史的语料》、史有为的《带调音节:解释汉语的一个出发点》、陈双新与董越的《当前有关现代汉字研究与应用的几个焦点问题》、陈平的《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证据问题》等研究成果深具启发性,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
在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该领域虽然研究学者众多,论文数量庞大,但不少学术成果依然是低质重复,富有创新性、启发性的学术成果不多。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可谓冷门学科,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检索《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的索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年均发文量约为350篇,全文转载平均每年约为6篇,转载率为1.7%。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学者们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学者们密切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本体研究。例如丛珊与谢郴伟的《鄂伦春语的元音格局及其高元音的声学分析》、史金波的《新见西夏文偏旁部首和草书刻本文献考释》等涉及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整理,夯实并完善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研究。(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等方面。例如德红英的《城镇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语言生活的发展趋向》、范俊军的《中国的濒危语言保存和保护》等对当下双语和谐、语言服务、濒危语言保护等热议话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3)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历史比较研究。例如吴安其的《侗台语与汉语的历史关系》、戴庆厦与王洪秀的《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类型分析——兼以反观上古汉语人称代词格范畴》、孙宏开的《从几个数词的同源关系看汉藏语系语言的历史遗存》等研究不仅拓展和加深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全面揭示语言发展规律,同时为建设双语和谐的语言生活提供理论阐释。
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虽然不断取得新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人才缺乏。
4.外国语言学研究近些年来发展较快。检索《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的索引,外国语言学研究年均发文量约为1000篇,全文转载平均每年约为5篇,转载率为0.5%。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的本体研究、外语教学、汉外语言对比、翻译等方面。刘海涛与敬应奇的《英语句子层级结构计量分析》一文在依存句法的理论框架下,利用大规模依存树库,通过构建层级结构计量指标,对英语句子的层级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施建军的《日语中汉字词汇的使用现状及其历史变迁》一文指出汉字词汇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和印记,研究外语中的汉字词汇对研究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杨延宁的《基于古英语语料的使役构式演化研究》一文从构式演化的角度对不可推知的构式义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尝试提出构式义产生的基本模式,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这些研究拓展该领域研究的新思路、新命题,深具启发性。
目前,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数量不少,但有影响力的成果不多。有些文章对某一国语言只是做描述式的研究,缺乏深入分析,学术性不强;或是机械套用一些看似很前沿的语言学理论,缺少融合创新,学术价值不高。
5.应用语言学在狭义上指语言教学、语言测试、二语习得等研究,在广义上则几乎囊括了所有除语言本体研究之外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语言生活、语言战略、语言与人工智能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语言研究学科得到很大的发展,滋生多个学术生长点。相关论文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趨势。检索《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的索引,每年相关发文量都在1000篇以上,全文转载平均每年约为13篇,转载率为1.3%。我们梳理了应用语言研究有如下热点:
(1)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认知神经语言学是将当代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与脑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革新,该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围绕汉语句法、语义、语用的神经机制、二语习得、双语加工、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语言障碍人群与脑疾病、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视角、研究领域不断拓展。(2)计算语言学研究。“计算语言学的出现,使得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成为了人文科学发展的突破点和生长点。”[2]近年来,人工智能翻译、自然语言理解、信息自动检索、语料库语言学、机器词典、汉字信息处理、语音自动识别与合成等领域的研究成为学术前沿,受到国内外多个领域的关注。(3)语言战略研究。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语言已经大大超越其传统的工具功能,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延伸至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和国家发展的诸多层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3]语言战略研究是当下学界热切关注的话题。学者们从语言识别、语言规划、语言观测等角度对语言如何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发展、参与全球语言生活治理等做了广泛深入探讨。(4)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研究。近些年来,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研究视域不断拓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重心从语言本体、教材、教法向学习者主体特别是影响学习者习得的复杂内外部因素转移。二是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多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三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探索更加深入。研究聚焦重点、热点问题,立足本土化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目前,应用语言学领域很活跃,但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对落后,不少文章是教学经验总结、项目介绍、案例剖析,或是经验式、感想式的,与国际上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理论建设相差较远。
6.翻译学研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增长而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典籍翻译、翻译技巧、翻译策略、翻译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来,翻译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理论研究,批评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生态翻译学等研究给译界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从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逐步走向成熟。胡开宝、孟令子的《批评译学研究:翻译研究新进展》、罗迪江的《翻译研究中的问题域转换:生态翻译学视角》、王克非与刘鼎甲《基于超大型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英语被动结构汉译考察与分析》等代表了最新成果。二是翻译教学研究,主要涉及翻译能力和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测试研究等。三是专人、专书翻译研究。专人翻译包括傅雷和严复等翻译研究,专书翻译研究主要是中国文化古籍英译。[4]
目前翻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思辨性、实证性、创新性的研究少,重复介绍、机械套用、总结、综述性的研究多;理论翻译学研究多是从西方引进,缺乏原创性,中国学者应当努力构建当代中国译学研究话语。
三、中国语言学研究趋势分析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多元交叉共融。我们正进入一个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会极大地影响未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5] (1)研究方法多元化,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趋势更加明显。未来,对语言事实的描写与分析依然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对语言普遍现象的阐释将是语言学的基本主题。[6]然而,单一的方法和理论不足以对语言现象做出圆满的阐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语料库、语言对比研究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2)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共融是语言学发展大势所趋。李宇明指出“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最快的是应用型、交叉型学科,这些学科是语言学新的生长点,孕育着学科的未来走向”[7]。语言学与计算科学、医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交叉共融,会产生诸多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成果,这也是未来语言学研究的大势。
2.汉语言文字学兼顾实证与理论不断拓展创新。未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在继承优良学术传统的同时,不断拓展研究新领域。(1)新材料的发掘与整理拓展汉语言研究新领域。对简牍资料、碑刻资料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已渐成燎原之势,促成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语法、方言等传统领域老问题有新解读,同时也拓展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命题。所谓新材料发展旧学问,新材料产生新学问。[8](2)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与运用为汉语言研究提供不竭的原动力。古文字的计量研究、方言传播模式的计量分析等研究已经兴起,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影响和改变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研究多元纵深发展。未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在创建可扩展有声数据库,跨语系、语族、语支的历史比较研究,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以及语音实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时代文化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变迁[9],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问题,“一带一路”的民族关系与语言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大拓展空间。[10]
4.语言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彰显。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中国语言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成为新时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与担当”[11]。语言资源、语言规划、语言管理、语言观测等研究依然热度不减,将会得到更加热切的关注。
5.深入推进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目前,中国语言学学科依附在文学门类,是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一状况严重制約了语言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在跨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下,当前这种学科分类框架阻碍了这种交叉,很难容纳这类交叉研究形成的新领域和新学科。学者们纷纷提出建立中国语言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方案。日前,在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也把“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作为一流学科来建设。语言学作为一级学科设置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12]
结 语
通过对《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近三年全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当前语言学研究热点问题,展望研究趋势,以期能对中国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只选取了近三年的转载数据作为分析材料,如果能将研究材料延长到近十年或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来考察,更能清晰地把握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脉动。另外,语言学研究涵盖领域众多,囿于篇幅,本文只选择了几个大的研究领域进行考察,难免挂一漏万,未尽之处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2]冯志伟.我国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J].语言教育,2019,(4).
[3]赵世举.中国语言观测研究的实践及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16,(5).
[4]陈平.中国语言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语言战略研究,2018,(1).
[5]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汉语学习,2001,(3).
[6]李宇明.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7]王贵元.语言文字研究的问题与前景[J].学术研究,2017,(8).
[8]李云兵.引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方向[DB/OL].https://www.sohu.com/a/127476440_162758.
[9]何文海,蒋建华.从“毕摩文”到“文化遗产”——1949年以来凉山传统彝文的变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10]王立非,江进林.“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立项热点及分布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
[11]朱献珑.新时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语言学研究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高端论坛”综述[J].外国语,2019,(2).
[12]崔希亮,等.“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多人谈[J].语言战略研究,2018,(1).
(责任编辑 黄胜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