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社会组织制度何以变迁?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论坛 热度: 14165
刘春湘 陈安妮

  

  

  摘要: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中,相关制度的出台和调整往往对其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社会组织制度变迁进程中各影响因素,以期探究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目前有关制度变迁动力的研究集中于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和多元动力。结合我国社会组织制度现状,在多元动力中选取历史情境、权力结构、行动者、理念四个变量,可以发现:权力结构形塑社会组织制度,行动者建构社会组织制度,理念引领社会组织制度;在不同历史情境的约束下,权力结构、行动者和理念分别扮演着催化剂、加速器和助推器的角色,共同助力社会组织制度变迁。

  关键词: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2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6-0168-007

  任何社会组织都扎根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且在其动态变化中适应性地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组织制度持续变迁,使得其内容不断丰富,体系逐步形成。那么何种因素促使了社会组织制度发生变化?厘清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动力要素,探析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回答该问题的关键。

  一、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的动力研究是制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制度变迁的动力,即推动制度发生变化、更新的力量。当前关于制度变迁动力来源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外部动力视角。外部动力视角将外部压力或改变视作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其中以文化与制度的矛盾以及外部冲击为主要关注点。如迪马吉奥和鲍威尔认为当制度与文化不匹配时才会引发制度转型且制度变迁中“不存在行动者”。[1] 艾肯贝利认为经济危机或军事冲突等强大的外部冲击会使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豪尔强调均衡下的外部冲击引致制度变迁[3],克莱斯纳在断裂均衡模型中指出只有重大转折点发生断裂现象才促使制度变迁发生。[4]此外,维尔德指出了制度变迁的另一动力——国家间学习,他强调外国的制度模式作为外部刺激会产生某种“传染效应”以激发国內的制度变迁。[5]尽管外部动力的解释在某些问题上是合理且可行的,但其分析理路难以解释内部因素引发的制度变迁。

  第二,内部动力视角。内部动力的研究者多关注引发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如国家、个体、利益团体等相关行动者、权利资源等。舒尔茨指出,人的需求(经济需求)引发制度变化,一些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提出是用来满足人的经济价值提高产生的新需求。[6]诺斯认为只有预期的净收益高于成本,才会有新制度产生。[7]而斯崔克则立足于制度本身,指出制度互补性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动力。[8]此外,奈特等学者的协商理论也体现对内部因素的关注,他们认为权利资源变动会导致制度变化。[9]尽管内部动力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对由外部因素引致的制度变迁仍缺乏解释力。

  第三,多元动力视角。部分学者将内部、外部因素均纳入制度变迁动力源。如萨巴蒂尔和维伯勒倡导联盟模型纳入了结构、制度和行为者等变量,[10]金登在其多源流理论中将权力分配、利益集团以及政治形势都归入政治源流中进行了分析。[11] 还有学者在内外部因素中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变量来解释制度变迁的动因,如马霍尼和斯奈德整合了结构、制度和行为者变量,提出了资源模型以及反射概念,认为制度是行动者采取行为时可加以利用的资源,行动者对情境变化做出反射行为以推动制度变迁。[12]李秀峰提出制度变迁动因的整合框架,从结构变化的功能性需求、外部冲击和行为者层面探讨不同类型的变量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等。[13]

  观之我国社会组织制度的研究现状,大多集中于对制度环境的研判,如俞可平归纳了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分级登记与双重管理等问题,[14]何增科概括了民间组织面临的“八大困境”。[15]张东苏指出社区社会组织实际共治参与的能力和路径在“上下有别”的复杂制度环境下的局限。[16]黄晓春则认为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因受制度生产风险和弱激励的双重影响而止步不前等。[17]这类研究涵盖了社会组织制度的宏观、微观和制度执行层面,但缺少从深层次厘清催生社会组织制度变化的内在逻辑,无法回应现实性的制度需求。而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动力探究综合内、外部变量考察社会组织制度,为进一步加速社会组织变迁进程找到抓手和发力方向,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论题。

  二、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

  分析框架

  制度变迁的动力要素广泛而庞杂,分析变量的选取须考量我国社会组织制度的相关情况。我国社会组织制度的发展变化受以下几大因素影响。一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主体权力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格局正由政府“一元”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转变,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逐步向社会下放权力,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空间,权力边界的调整意味着制度的适时调整。二是我国社会组织制度的供给方式的变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处于优势地位,掌握着对社会组织供给何种形式的制度以及何时供给的最终决定权,但公众政治意识的觉醒以及利益团体参政能力的提高促使其合意地表达自身需求,并自觉投入到与其利益相关的制度化建设中,影响社会组织制度变迁供给方式。三是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认知变化,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认识由原来的社会活动参与者转变为共促发展的合作者,这种对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制度设计中,体现为制度上的限制或鼓励。四是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影响,社会组织的制度供给亦有所变化。因此,本文在分析框架上综合选取了行动者、理念、结构、历史情境四个要素,力图探求出我国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推动社会组织制度研究。

  历史情境是最为基础的背景,因为结构、行动者和理念的变化都受历史条件制约。权力结构催化制度,因为社会组织获得的发展空间因权力结构而变,要规范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必伴生制度的重新制定;行动者为制度变迁加速,因为行动者充分参与减少了制度变迁的阻力和干扰,且促进了制度从点到面的推广;理念作为一种嵌入式力量和行动者结合,触发行动者的行为,助推制度变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