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散出连缀的排场格局与在场角色的隐性位移*——论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一台戏他四种》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论坛 热度: 14647
丁淑梅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都 610064)

  双红堂文库存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汉籍全文影像资料库,所藏近千种清末民初唱本,列在双红堂-戏曲188、189、190子目之集部南北曲杂曲类中,其188目中收录清末民初四川唱本64册。其中俗曲唱本有9册,清末民初四川地方折子戏曲本55册计64种。这些唱本已经黄仕忠整理目录,然尚未引起研究者更多关注。光绪三十年(1904)崇阳正北街鸿发堂新刻的《一台戏他四种》是其中非常独特的一种。与其他戏曲唱本单折独出不同,《一台戏他四种》以吉庆戏《大贺寿》开场,以公案剧《金钗钿》、历史剧《贺氏骂殿》、世情剧《草坪自叹》为正戏,以玩笑戏《假阎罗》收场,完整呈现了舞台搬演的“一台戏”。从故事样貌、角色关联性以及表演着力点,来考察其散出连缀的表演情境,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清末四川戏曲唱本的特色和价值。

一、版本流衍与散出连缀的排场格局

双红堂藏四川唱本《一台戏他四种》,封面板框四周单边,竖排三栏,右题“光绪三十年新刻”,中间黑体大字题“一台戏”,左题“崇阳正北街鸿发堂刻”。内容包括《大贺寿》《金钗钿(按院判明)》《贺氏骂殿 (恩赐如意)》《草坪自叹》《假阎罗》五部折子戏,纸页中缝逐一暗钤“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书”章,书口均有戏目题名。《大贺寿》剧名右下、《金钗钿(按院判明)》剧名左题“四册”,《假阎罗》剧名左下题“六册”字样,《草坪自叹》、《假阎罗》折戏结束有“唱完了”“完了”字样刊记。以“四册”、“六册”字样,结合《贺氏骂殿》《草坪自叹》两折尾页上的黑色涂块看,唱本抄刻字体笔锋、圆润度前后不一,非出一人一时之手,其间剧目或曾与他本合刻,新刻时,曾刊刻“四册”、“六册”唱本的旧堂号存在被挖去的可能。崇阳鸿发堂属清末四川崇庆州,在成都西界温江与大邑间,康熙六十年(1721)崇庆知州邱纪创建江源书院,于乾隆十八年(1753)更名为崇阳书院,是崇阳非常有影响的文化胜迹,嘉庆以后还不断扩建,在授经讲学、传播文化等方面颇具规模,可见当地文教传统之一斑。鸿发堂在崇阳正北街,《四川省志·出版志》著录两条材料:其一为光绪十三年(1887)重阳鸿发堂书局刊刻景其浚辑 《吴顾赋抄》一种;其二为民国时期崇阳高鸿发堂刻有《金真缘》曲本 1 册;另据《四川 坊刻 曲 本名录》,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间,崇阳西街业主高鸿发以“鸿发堂”号刊刻《重台分别》《金真缘》两种曲本。如这些信息中“鸿发堂”乃同一书坊,则由当地书商高鸿发开立的“鸿发堂”,至少在光绪十三年(1887)即已存在,并刻有文学书籍;宣统年间至民国时期,书坊由崇阳正北街迁至崇阳西街,存世书籍中有刊刻曲本信息。

  《一台戏他四种》所收五个剧目,故事来源与版刻样貌不一。《大贺寿》是一出天官赐福的吉祥热闹戏,演述天官奉旨巡察人间善恶,至福地见人人行善、个个积德,心下欢喜,遂邀南极寿星、文昌帝君、送子天仙及增福财神诸位仙君前来赐福,各赋贺词以享善众,事毕回天庭复命。《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在《天官赐福》(杂剧)条目下曰:“此戏未见著录。《缀白裘》本,《遏云阁曲谱》所收本。此剧未见其他戏曲书簿著录。惟《顾曲杂言》一及之,谓但宜教坊及钟鼓司肄业之云。”可见此剧曾收入非常有影响的花部戏曲选本,曲词选入《曲谱》,在清代民间较盛行,常是宫廷演剧的必备例戏。《俗文学丛刊》收此剧有四种曲本:高腔类《赐福》(一、二),昆曲类《天官赐福》(一、二)。 《一台戏他四种》之《大贺寿》,与昆曲类《天官赐福》(一)中内容略近,文字有别。据《四川坊刻曲本考略》,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川剧三集》收有四川合州崇兴楼刻本《天官赐福》,刊刻年代不详,包括天官赐福、总降吉祥两段,与坊刻说唱本《新文创修铁路》、《劝戒贪淫》合订一册。

  《贺氏骂殿》事出《北宋杨家将演义》,剧叙太祖赵匡胤驾崩,弟光义承位太宗,登宝朝会大赦天下,潘仁美杨继业起冲突。贺后使德元上殿骂君,德元经不住捆绑恫吓撞阶而亡。贺后闻子死讯,携四子德芳上殿,历数光义不义之过,光义理屈情忍,赐贺后龙凤宝剑,封太后国母,入寿星宫院,封德芳八贤王。据《川剧剧目辞典》,《贺氏骂殿》是胡琴中型传统戏,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有藏本,剧情与《贺后骂殿》略同,贺后性格底色与此本稍异。《骂殿》是京剧《烛影计》之一折,传统木偶戏亦有之,亦有此剧来源于汉剧,道光四年《庆升平班戏目》即有此剧的不同说法。在言菊朋、程砚秋联袂出品前,有不少名角演过,此后这出旦角单挑的开锣戏才成为青衣、老生并重的经典剧目。此剧与惯常视野中的历史事实有不少出入:如匡胤之死非弟所为;匡胤死时宋皇后在位,贺后前已殒命、《宋史》所载德昭死于征辽后;奸臣潘仁美、德芳八贤王的杜撰于史无征。有意思的是,戏曲家的想象与历史叙述越走越远,甚至背道而驰,史实真相很长时间无人细究,关于杨家将的戏曲故事却广为流传。

  《草坪自叹》依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故事演化而来,写花魁被吴八公子抛掷荒郊,回想苦难身世事,泪眼婆娑,咽喉哭断,恰逢秦重路过回护救魁回院的故事。清代李玉有传奇《占花魁》演此事。《俗文学丛刊》载有三种剧目,分别是昆曲类《卖油·独占》和川剧类《独占花魁》《卖油郎抱茶壶》,此剧与《俗文学丛刊》第105册所收木刻本川剧《独占花魁》之《救魁回院》《院房留秦》所述内容略为接近。《川剧剧目辞典》收有据曾广云口述的一种高腔传统大幕戏《独占花魁》剧目词条,又名《秦钟抱瓶》《西湖镜》,虽有金酋入侵、家人失散的背景,以及与秦重同病相怜而委身的故事,但也只提到了花魁被富家接去,并未涉及花魁被抢救回的故事段落。《四川坊刻曲本考略》录有三种花魁故事,分别是四川省图书馆藏光绪十二年(1886)成都文义堂刻本《独占花魁》、《川剧七集》收清崇兴堂刻本、《川剧三集》收民国年间刻上下本《独占花魁》,后两种均有救魁回院的故事。

  相比以上三剧,余下两剧版刻信息较少。公案剧《金钗钿》亦自《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故事脱胎而来,故事框架虽大致相同,但演述倾向却很不同。剧叙督察院巡察御史陈琏奉旨到河南地界察访民情,假扮卖布商人调查赚得证据,勘得一桩疑案实情,还书生以清白的故事。《川剧剧目辞典》收有一种高腔传统大幕戏《金钗佃》,上本与此剧故事大略相同,下本梁尚宾妻子杜美秀揭发丈夫罪恶,并被阿秀鬼魂附体,而阿秀借尸还魂的故事结局,则与此剧大异其趣。《假阎罗》剧叙阎王朝贺玉帝,命殿前掌簿判官代管阴司。穷困潦倒、缺衣少食的掌簿,在年关之际万般无奈上大雄宝殿向城隍借贷;因城隍朝贺玉帝而留守驾前的烟茶房,厌弃掌簿懒赌成性,故意不予借贷。判官与烟茶房恶言相向,互发阴私,最后由土地神出面调停方作罢。此剧未见有其他刻本,亦未有故事祖述蓝本,是为这“一台戏”独创的孤本。

  《一台戏他四种》实际上是由前后相续、有所勾连的一次舞台演出的五个剧目。开场戏《大贺寿》虽短小,场面却宏大,角色绚丽亮相,虽没有多少故事趣味,它所起的作用,即开锣讨恭图吉利,招徕观众入戏场,仙人指路、劝善去恶,为演戏定场。一番热闹后,公案剧《金钗钿》借官员审案,发扬民间智慧,扬善惩恶,引人入胜;历史剧《贺氏骂殿》于叫骂背后施宫廷权谋,忠奸对立、强弱反转、宫斗连环;世情剧《草坪自叹》以弱女不幸显公子跋扈,衬托秦郎救难义气,妍媸对比、美丑自现。三出正台大戏让观众过足戏瘾后,玩笑戏《假阎罗》让小鬼打趣,科诨逗乐,在舒解悬疑、紧张、悲苦的看戏情绪后以喜乐收场,将观众带回平凡卑微的俗世生活。这种市井乡间常见的散出连缀演剧形式,看上去似乎没有深刻的精神起点,也没有贯穿始终的思想题旨,却成就了最能赢得百姓欢迎的、最能满足底层百姓生活愿望的“一台戏”。

二、神圣虚位与丑角的在场性复活

其实,如果从提供舞台演出实际过程的、为特定观众排演的“一台戏”角度看,这五出剧目还是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趣味投合性的。正戏自不必说,即便是吉庆戏、玩笑戏,也在讨喜、打耍背后积存着下层社会最朴素的生活愿景与世情习俗。

  先来说《大贺寿》。据同治《大邑县志》与民国《崇庆州志》,天官赐福,作为一种与戏曲搬演活动黏附紧密的社会习俗,在崇阳当地及毗邻的四川地域非常盛行。《大邑县志》“岁时”条云:“初九日城东岱宗出巡,西关外里许法相寺演剧三日,十二日回跸,复演剧四日,名曰东岳胜会。十五日为天官赐福辰,预于初八九日,城乡各竖二丈余灯竿,悬桔树灯三十三盏,亦有五七盏者,点于田间,曰‘五谷灯’;或独竖一灯于家,曰‘天灯’。拜献惟谨,复扎龙灯狮子、扮演杂剧、逐户盘绕、钲鼓喧阗,过元宵始止。 ”《崇庆县志》曰:“巫祝民闲亦盛,疾病则延巫祷祈……兼奉坛神,位堂西北隅,席地而祀,题曰‘赵侯圣主郭十三郎’。故老云:‘赵为嘉阳守,有功于民,故人恒祀之也。’(按:赵名昱,隋人,入水斩蛟……明皇封沈城王,蜀人亦称川主)堂外则祀三官,道书谓‘周幽王谏臣唐宏、葛雍、周实’,《梁元帝旨要》云‘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今之所祀殆谓是也。 ”据成都地方文献出版资料,“川戏一天四至五场:上午早台、午台叫做整本,午晌后叫做下本,还有垫台或花戏……正会期(清明)早台一定是《大贺寿》”,“此剧(《大贺寿》)是一出亮角色、亮行头、集式口、摆画面的贺戏,旧时常作戏班跑码头的开场式。 ”《大贺寿》作为喜庆热闹的开场例戏,与传统剧目《天官赐福》相似;虽是上元日天官赐福之辰的必备之戏,演出频率却极高,一般在神诞、斋戒或节日都会上演,诸神登场、戏班打开台锣鼓,还伴有烧纸钱、拜神位的祭祀仪式。亮台即戏班展示自己的角色和台面,往往刻意炫耀行头服饰,一展演员唱腔功夫,活跃剧场气氛、也为戏班打广告,更契合了观众求福福多的心理,满足人们求吉祥、好热闹、得富贵、冀功名的世俗愿望,而成为一种广泛流传并打上不同地域印记的演戏习俗。作为开锣戏的一种,天官奉玉帝旨意,邀请福禄寿星、财神、麻姑、魁星、合和二仙等到福地赐福,这种扮仙戏看似走过场,实际却是神仙羡艳人间好,屈尊降金身。云之上是天际蟠桃会:八仙白猿、魁星财神、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刘海戏禅、甚至二十八宿都来凑足热闹,看来神仙各归其位。天官意兴未尽,还邀上南极寿星、文昌帝君、送子天仙、增福财神,往人间赐万寿图、爵禄图、送子簿、金银宝。云之下却是“山清水秀难画描。见几个人儿在垂钓,几个人儿在打樵。牧牛童儿歌音好,茅蓬书声渐渐高。士农工商该多少,利名都想逞富豪。也有削发去修道,也有贪恋美色娇。行善的龙门高跳,作恶的多受煎熬”。 虽然神仙们表白万寿图赐予行善家、爵禄图赐予积善家,强调的是善恶因缘,但风光好出才郎,渔樵牧读、士农工商、奉佛信道、贪恋美娇,好一幅自在自得的世间行乐图!连神仙也不得不由衷地为改换门墙、齐立庙廊、治买田庄、积善修德的红尘气象喝彩,为云之下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寿年丰、魁星高照叹赏。人与神的关系竟这样发生了反转:并不是赐福天官奉旨巡游人间、俯察善恶;而是神仙下凡虚位以待、受邀云游红尘人间,蘸染人世间清气而随缘入俗。

  这种神圣虚位的表达,在其后剧目里亦有映带。如《金钗佃》中鲁生父亲鲁仲莲曾为“天官”。此“鲁天官”虽非彼天官,但在“天朝”为吏部尚书之官的讹用,既暗合了《大贺寿》里的赐福天官,又交代了鲁生的书生清名和家世背景,影射了鲁天官的荏弱无力,也赋予身为“天朝”之官的陈琏关切“下世”苦难,体察民生恶弊,“天断”冤案,惩奸除恶的“天责”。而《贺氏骂殿》中的“圣天子”赵匡义,却既缺乏帝王尊严,又故作姿态,机心欲藏还露。看他闻谗臣进言,不是问欺君罪斩刑,就是去官诰一顿暴打;听德昭叫骂,忽而低头无言对答,忽而动王法金殿捆绑,其行事作为倒像是暴戾无常的俗人怨念。再看他见贺后骂殿,先是坐卧不安,表面封赐赔礼,暗中却咬牙发狠,又心悸做道场超荐亡灵,更像是一个左摇右摆、受奸臣玩弄的权力傀儡。此故事虽为尊者讳,将所有祸患归潘仁美唆使,而皇天无能无错之昭昭,又一次隆重上演了神圣虚位。既然皇天辜负,神圣缺位,《草坪自叹》里歌妓的卑微与屈辱,也只有指望卖油郎的情义护持,市井只有依靠市井情怀相濡以沫;而《假阎罗》里的神灵悄然让位隐去,阎罗城隍的随从们自我嘲弄的假扮闹剧,或许可以抚慰不幸的众生与底层挣扎的灵魂。

  有意思的是,在神圣虚位的同时,伴着蜀地民俗、夹着俗语川言,“一台戏”中的丑角却异常活跃地登台抢位了。如果没有与陈琏演对手戏的丑角梁尚宾,《金钗佃》就缺了不少看点。看他一上场独白:

  (唱)从早间饮罢酒醉而复醒,人不去贪花酒色不迷人。落一个好便宜喜之不尽,又快活又得了许多金银。(白)为人不做亏心事,枉在阳间走一巡。在下梁尚宾。非怪我道这两句言词——想我姑爹鲁仲莲在朝曾为吏部,与顾迁仕指腹为婚。不幸我姑爹中年丧命,家业凋零。顾迁仕起下不良之意,要悔表弟那门姻亲。他岳母修书前来,叫他三更时分去,在花园赐他金银。是我瞒了表弟前去冒名顶姓。(唱)那一晚在顾府冒名顶姓,幸喜得顾小姐不知其情。他赐我金钗钿喜之不尽,正欢娱又赠我二百雪银。

  这一段唱叙曲白相生,自报家门,将自己见色起意、计留鲁仲莲、冒名顾府、酿成冤案的前情重叙,且反话正说自揭其丑,抖落出为非作歹、恶上加恶的声口,更引出案件的重要道具——错赠的金钗钿。还有其与假扮卖布商人的陈琏做生意讨价还价一段对白,更将游手好闲、好赌贪利的流荡子弟习性活脱脱呈现出来,甚至受审质证,还百般狡赖,说“这金银家家有如何招认,念小人只晓得务农锄耕”,足见梁上君子的负隅顽抗、跳梁小丑的无耻嘴脸。

  《贺氏骂殿》中的潘仁美被封掌朝太师,成为兄王晏驾、弟承兄位的宫廷巨变中最大的得利者。这个权力操盘手虽以本角而非丑角出场,但“丑角”声口嘴脸却历历毕现,且极富竹筒倒豆子般的蜀语节奏。他先离间君臣关系,扯着“打臣即如欺君”幌子加害对手杨继业,既而在德元撞阶后要挟皇帝暗中弄权:

  (潘)有潘洪听此言低头盘算,这才是倒叫人有些胆寒。弟夺兄臣弑君人伦大变,论国法我潘洪尸骨难全。倒不如在金殿论舌巧辩,尊一声万岁爷请听臣言。又道是君无旨臣怎敢斩,昨夜晚下病房臣听君言。一来是太祖爷洪福不现,到如今埋怨臣也是枉然。这一番如簧巧舌,吓得皇帝怕奸贼又起祸端,不得不软话头赔笑脸,又赐银交椅,又官上加官。皇帝被贼臣玩弄股掌,尊卑上下,一显一隐,显者自拙,隐者自贼,真可具观。

  从穿戴、对话和动作效果看,《一台戏》中丑角复活最成功的表演当属《假阎罗》。夹杂着蜀风俗语的丑角调弄,拉扯着蜀地古风衫袍和汤口小吃,可以说戏神谑鬼谐趣横生。“头戴着乌纱帽奚笆舞烂,身穿着滚龙袍少了半边。拴一根白玉带尽是麻线,穿一双皂朝靴无有靴尖。白日里我吃的米汤泡饭,到晚来我盖的尽是秧毡。冷来时冷得我浑身打战,饿来时饿得我口吐清泉”,掌簿判官的穿戴吃食,因没有人还愿,而“衣裳裤子尽当完”。年关难过,不得不上大雄宝殿与城隍借贷。相比阴司判官的困窘,城隍跟前的烟茶房虽也有烦恼,但“早晨间腿精肉灌汤吃饭,到晌午又玩的五碗四盘。凉白覑蘸酱油不咸不淡,到晚来大曲酒又加惠泉。有雄鸡和刀头吃得太厌,羊杂碎猪耳朵拿来打尖。论衣服也不多一天三换,穿绫罗和缎匹浑身丝绵”,日子过得似乎比判官强多了。因为去年当了衫子蟒袍、酒肉猪头,还没还上账,烟茶房不肯借贷,于是两个小鬼互发阴私,一个说对方是好酒赌钱、当酆都城给五显的败家子、蹭吃蹭喝不还账的无赖;一个说对方是送崴货欺人太甚的害人精、唱小旦被老陕包养的王八。二人正在诬赖之际,来了土地神七兄弟中的山门外老五,土地老五自己也无人上贡还愿而手头吃紧,却以“他二人做的事全不顾脸,动不动一点事就要扛砖”,而答应送银解纷,着实可笑又可叹。于此不妨可以做点推想,随从如此,阎君城隍去朝见玉帝,也免不了告贷求赏。一方面,神灵和神灵弟子们如此这般朝不保夕的窘境,是老百姓经年积月已不再向天庭贡献祭品,因为神灵在老百姓眼里再也没有赐予人间福祉的神力。另一方面,神灵们过的日子,其实已降格为普通人的吃穿用度,神灵们享用的衣食,其实也是下层人无法满足的温饱:“那年子八月内是我寿诞,厚起脸来相伴与我端盘。牛羊肉炒哨子吃过十碗,有杂碎和浑膀动着就拈。在厨房偷汤吃被我看见,你说是尝汤味有盐无盐。住房子无地利又无压店,十几年未见你半个秕钱。 ”小鬼能吃到的美味佳肴,也不过臊子面、猪耳朵、鸡骨头、杂碎汤。平日里缺油少肉、淡盐寡醋、有衫无裤、裹被无毡、宿店无租、借贷无门的生活,其实就是底层人最真实的日常艰辛和营生磋磨。

  无论是天神赐福、还是金钗断狱、骂殿求情,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圣帝,天官地吏,面对世事屈身下行,陷落世情色厉内荏;而神圣虚位,权力退隐,恰恰为丑角的在场性复活提供了表演空间。且不说权臣奸险,赌徒无耻,神圣虚位与丑角复活,悲喜相错,此消彼长,假扮乞食的小鬼,以鄙俗的姿态占据了“一台戏”最惹眼的位置,也成就了“一台戏”最快意的结局。

三、骂语哭腔与世情暗昧下的隐匿

《一台戏他四种》将神仙故事俗化、公案题材矮化、历史主题轻质化,再加上市井咏叹、鬼怪谐化的创意,向市井乡村与底层社会展开了场面独特的“一台戏”。在五个故事中,构成“一台戏”景观的女性,无论是贺氏、花魁这样的主唱者,还是阿秀、美秀这样的隐匿者,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和话题。

  《贺氏骂殿》将历史剧主题轻质化的突出处,就是以一个与历史错位的女人哭骂为主场,勾连起宫廷内外的家长里短。这看似减弱了这出戏皇位与权力之争的“烛影斧声”,而“高居”宫廷的女性隐秘的内心生活却裸露出来。当贺后听闻上殿质询叔父的德元撞阶而亡死讯,爆发了一大段节奏顿挫的哭骂:

  (旦)姣儿死魂魄散心如刀插,泪滚滚咽喉断只叫冤家。娘叫儿骂昏君只要天下,谁叫你撞金阶命染黄沙。你兄弟年儿小何日长大?娘死后有谁来执杖披麻?你叔王他不念手足为大,为江山灭人伦把儿父杀。早知道那昏君欺孤压寡,悔不该命我儿上殿骂他。他驾下有谗臣又奸又诈,用机谋害忠良赛过夜叉。哭一声儿的父泪如雨洒,叫一声小冤家心似油扎。贺金蝉拚性命上殿再骂。这一段哭唱,把还未上殿的贺后痛失娇儿爱子的悲愤,叹儿子寻短见的苦怨,寻思身后无靠的哀惨,怂恿儿子上殿的责悔,以及对杀夫昏君、谗臣奸诈的憎恨,一股脑儿发泄出来。而儿父死、小冤家亡后自己的无望绝境,促使贺后在撕心裂肺的哭骂后,决定再次骂殿:

  骂叫他君臣们败国亡家,赵匡义你做事不如犬马。谋你兄全不念堂上爹妈,亏了你在皇宫称孤道寡。就是那百姓们也知王法,你兄王为江山爹娘打骂。你兄长为社稷走尽天涯。下炎京不怕死去杀刘化,高玉关取首级搭救全家。柴大哥坐江山宴了御驾,众文武扶你兄才坐中华。一来是天保佑你兄福大,方显得一家人享这荣华。下河东十二载回鸾返驾,不料得左膀上生下背搭。昨一晚下病房一概是假,谁叫你起毒意把他刺杀。你好比王莽贼万民叫骂,说什么隋炀帝你就是他。论国法你就该千刀万剐,难道说那老天无有鉴察。骂二王只骂得舌干口哑,那昏君低下头无言可答。母子们权坐在金殿脚下,看昏君把母子怎样开发。

  相比于作为垫场戏简写的德元骂殿,贺后骂殿是此戏极力渲染的重场戏份。如果说前一段儿死后贺后哭骂,还重在表现忧心自家性命有虞的“哭”,那么这一段唱功繁复、急剧变化的唱段,则重在生发历数丈夫功勋、谴责昏君不义而豁出性命的“骂”。贺后一开腔就直言詈骂匡义杀夫篡位导致国家败亡、王法大乱,接着历数赵匡胤戎马征战、出生入死的往事,反证赵匡义残害兄命、杀夫篡位的不义。贺后摆出凭你断决的姿态——犯下王法不容罪过,一桩桩一件件看你怎么开销?当匡义忍情相劝,赐金银养寿宫院、挂匾许她代管江山后,贺后似也心下踌躇,然而“手挽手同姣儿哭回宫院,母子们坐宫廷如坐针毡”,因为匡义对“贺国太女流辈说话不善,他母子一心心要报含冤”的防范时刻存在,道义责骂并不能掩盖寄生的尴尬与境遇凶险。在政治胁迫与权力捆绑下,女性丧亲后失去权力庇护所显示的暴戾五常与哀哀无助,令人触目惊心。在隐匿的杀兄疑云与紧张的人物关系背后,此剧对双方处境都有理解与同情,又都有心机之刻画裸露,倒是有些还原历史的意味,因为国事本由家事起,一场兄弟析产引发宫廷变乱,原本就纠缠着善善恶恶的复杂人性与无法割断的族裔亲情。这种演述,既不是《杨家府演义》正面塑造未杀兄的真龙天子赵匡义的格套,也不是承接《续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以来《宋史十八朝演义》《宋史通俗演义》渲染杀兄细节的路子。这桩历史公案在文学书写轴向上被撕裂为不同的故事碎片和对立的套路,即如京剧里也有两个版本——二黄本多演弟承兄业的家事亲情,西皮本多演弑凶篡位的宫廷祸乱,后者或许是受到过秦腔剧目《贺后骂殿》影响的结果。而《一台戏他四种》之《贺氏骂殿》从“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视点出发,却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这种两极对立的书写。

  相比于贺后骂语,《草坪自叹》中花魁多的则是哭腔。花魁被吴八公子蹂躏弃置,草丛挣扎,断肠百转,欲寻自尽:

  坐草坪泪不干,又心中好似刚剑攒,吴八公子心肠变,把奴抛丢在此间。花魁女坐草坪咽喉哭断,思想起二爹娘泪如涌泉……哭声天天又高不行方便,哭声地地无门谁来可怜。本待要将身儿去寻短见,猛然间想起了心腹秦男……坐衾房守孤灯把瓶来暖,时问饥刻问渴真个耐烦。奴吐酒不厌污衣襟来揽,酒醒时夫妻们才叙温寒……原说过百花开把奴来看。细思量到今朝也有一年,莫不是小冤家染了疾患?莫不是忘却了枕边之言?莫不是小冤家心肠改变?莫不是小冤家听了谗言?在草坪只哭得天昏地暗,看一看有谁人救奴回还。

  这一番哭怨,先是忆金兵作乱、全家逃难、失散父母、被卖妓院的苦难身世,继而哭清明游湖、被刁蛮公子弃掷草坪、万般无助的眼前窘境。落难之际心绪不宁,害怕弄谗言遭嫌弃,又希冀心上人能守前盟。哭断喉咙的花魁,竟终于等到祭坟而归路过湖岸的卖油郎,得秦重覆衣觅轿护持救回。此剧与《俗文学丛刊》第 108册所收川剧《独占花魁》相比,女主角虽少了些与刁蛮公子据理力争、敢于斗争的气息,却凭着哭腔与苦情戏,赚得观众满满同情,突出了底层生存的不易与惺惺相惜、患难扶持的真情。经由女性的哭怨,激醒了俗世善念与人性向善的力量。

  至于这“一台戏”中的其他女性,《大贺寿》除了何仙姑、王母娘娘这些神仙外,并没有在场的世俗女性角色,隐隐有的是女性作为生子工具、作为导欲祸水被否定的性别符号。《金钗佃》顾阿秀的死虽是错筹算的顾夫人和见识浅的奶妈造成的,但死后却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男人的独白与转述里。她虽未出场扮演角色,却始终是一个隐匿的在场者。阿秀第一次出现在梁尚宾的上场独白里,是一个暗送金钗、辱身殒命的模糊背影;第二次出现在父亲顾迁仕的自言自语中,是一个贼子乱闺、夺其性命的辱门女子;第三次金钗作为阿秀信物出现在顾迁仕与陈琏问案现场,是女儿牵起父亲的一点温情;第四次是陈琏提审梁尚宾,拿出金钗物证,声言“顾小姐也不是下贱之人”,终为这个不幸女子正名。如果说顾阿秀由人到钱、由钱到物、再由物到人的转换,尚存还原女性的一点意味;那被梁上宾赶出家门的妻子田氏则直是由人到物的一种扭曲——这个哭上堂来,愿带发修行、为夫赎罪,却被当堂断给鲁生为妻的,并不是田氏,而是空洞的性别符号和死婚姻的工具。陈琏自称当官要与民做主,却反乱点鸳鸯谱。看上去匹配完婚的大团圆,不意间撩开了女性躲不过 “听凭发落”,亦难卜另一场婚姻终局的世情暗昧。如此看来,《川剧剧目辞典》所收高腔传统大幕戏《金钗佃》,以神异色彩让梁妻杜美秀揭发夫罪,而让阿秀附体美秀借尸还魂,诵读百花诗,与鲁正结为夫妇的收结处理,以鬼情补人情之缺憾,似更合世理。

  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一台戏他四种》,版刻源流不一,剧事样貌独特,演出格套完整,与双红堂藏其他四川唱本单折独出不同,以吉戏开锣,以公案剧说唱、以历史剧变奏、以世情剧转关、以玩笑戏收场,完整呈现了“一台戏”舞台搬演的过程。因其神圣虚位的隐伏线索、哭腔骂戏的场面着力,丑角复活的表演亮点,“一台戏”散出连缀的排场情境得到了很好的贯串。考察“一台戏”的舞台呈现与表演情境,有助于还原清末四川戏曲搬演生态与社会场景,深入理解清末四川戏曲唱本的艺术趣味与文化价值。

  注释:

  (1)双红堂文库系日本法政大学长泽规矩也收藏之明清小说戏曲,后归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长泽先生先后购得宣德十年刊《新编金童玉女娇红记》及崇祯本《娇红记》,遂名书斋为“双红堂”。双红堂文库链接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全文影像资料库网址为:http://shanben.ioc.utokyo.ac.jp。

  (2)黄仕忠《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目录》;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48册,2005年。

  (3)崇阳正北街鸿发堂《一台戏他四种》,双红堂文库藏光绪三十年(1904)新刻本。此刻本合刻封面标“一台戏”三字,但实际包括五种剧目;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全文影像资料库索引著录题名为“一台戏他四种”,符合《一台戏》包括五种剧目 (即第一种后还有其他四种剧目)的实际情况,以此尊从文库题名标注。

  (4)“(按院判明)”是《金钗钿》的第二个小段落,下“(恩赐如意)”亦是《贺氏骂殿》的第二个小段落。

  (5)此剧与史实的关系,可参考赵兴勤《京剧贺后骂殿的史实依据》一文细致清晰的梳理,见《寻根》2011年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