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中外体育产业的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论坛 热度: 14218
任蓓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中外体育产业的动态实证分析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任蓓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选取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体育强国的体育产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通过收集数据资料建立Malmquist指数模型,该模型为投入产出的DEA分析模型,然后利用2005—2013年期间体育产业的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外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体育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速度与国外其他体育强国相比仍然显得比较缓慢,原因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率的改善,在技术进步效率方面的改善速度十分缓慢;2)不同阶段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不稳定性。

  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模型;体育产业;投入和产出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2](2014)明确指出中国体育产业过去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想快速深化发展体育产业必须改变这种滞后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体育改革,转变以往的体育发展机制,从而不断促进中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一方面,发展体育产业的宗旨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甚至当二者利益冲突时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发展体育产业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大力投入,而应该充分调动和团结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力量共同发展体育产业。[3,4]但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如投入在体育产业各方面的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合理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钱,并充分利用体育领域中的每一份资源,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样一来政府部门需要做的仅仅是去研究分析如何才能充分地利用体育领域中的资源,找到最有效的评价方法,然后利用找到的评价准则去评价体育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不断改进这种评价准则。基于此,本文通过中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寻求体育产业改革的方向。众所周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离不开资金、人力、技术等各方面的投入。体育产业的产出价值不仅应该体现在体育产业的收入这种经济价值上,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奥运会等国际性赛事中奖牌获得的数量上和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等社会价值方面。然而相关学者们大多都是从财务角度上对体育产业进行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去评价体育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这不仅有点片面性,而且缺乏充分的科学性。事实上,在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基础上,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l和W.W. Cooper两位学者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 Analysis),在此方法中他们共同给出了对比分析多投入、多产出决策问题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相同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介绍,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思想,收集实证数据资料,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中外体育产业的DEA模型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

一、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原理

结合中国体育产业相关数据资料的具体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实际研究情况的需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中外体育产业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研究和分析企业效率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通过线性规划技术计算出企业的生产效率前沿面,然后利用得到的生产效率前沿面去计算体育产业前沿面与中外体育产业的实际产出(或投入)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的距离得到体育产业的效率。事实上,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5,6,7,8,9,10,14,15]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模型就是规模报酬不变模型(简称CCR模型),该模型主要是由国外著名学者Chames、Cooper和Rhodes等人于1978年第一次提出并运用,Banker、Chame和Cooper等人于1984年对该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他们将模型中的规模报酬不变改成了规模报酬可变的形式,即所谓的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虽然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都能够横向比较横截面数据中评价单元效率的高低[2],但是当加入时间因素后,CCR模型和BCC模型都遇到了一个很难克服的共同问题,即通过改变生产前沿面以后各个档期之间基准的纵向比较便无法进行,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从纵向的角度考察体育产业效率变动情况。Caves(1982)和Fare(1994)等学者为克服这一问题在生产率的分析中通过引入跨期比较的思想,该思想主要是由瑞典学者Malmquist提出的,这种跨期比较的思想即是后来演化成的数据包络分析中的Malmquist指数法。[7,9]本文主要采用的Malmquist指数法是Fare于1994年构建的模型,即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

  假设我们要考察s和t两个时期的情况,那么Malmquist指数定义为[8,9]:

  

  我们可以把上述Malmquist指数变形为如下形式:

  

  Malmquist指数便可以分解为如下两部分:

  

  

  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F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F两种情形,即

  

  综上所述,Malmquist指数最终形式可以写为:

  

  即

  

  其中,dv表示的是变动规模报酬的情形,dc表示的是固定报酬的情形。

  在本文中,针对不同地区的体育产业对应的Malmquist指数值主要利用DEAP2.1软件计算所得。

二、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一)体育产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建立

  体育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不能运用单一目标进行实证分析,所谓单一目标即为单投入和单产出,而应充分运用多种投入模式和产出模式的多目标评价分析方法。[11,12,13,16,17,18,19]本文根据体育产业自身特点,综合国内外参考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观点,同时充分考虑到统计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构建出如下的体育产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首先,体育产业的投入指标设计为年度支出总额和教练员人数两项指标。其中,年度支出总额为体育产业经营支出、基建支出以及体育产业附属单位支出之和[1,2];教练员人数定义为优秀的运动队与体育运动学校之和。

  其次,体育产业的产出指标设计为年度收入总额和年度发展运动员人数两项指标。其中,年度收入总额为体育产业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之和[2,3];年度发展运动员人数定义为本年度新发展等级运动员人数。年度收入总额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年度发展运动员人数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的社会价值。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为亚洲、美洲和欧洲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强国,即亚洲的中国、美洲的美国和欧洲的俄罗斯三国的体育产业。

  基于样本数据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本文选取的样本周期为2005—2013年期间。国外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OECD的相关数据库,其中国外体育产业的投入和产出额度均通过汇率统一换算为人民币计价。中国的体育产业的相关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水平及动态变化

  从产出的角度计算出2005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国体育产业各年份的效率情况,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国体育产业在这9年期间的效率变动情况进行了测度,具体结果详见表1和表2。

  表1给出了这9年期间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均值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均值情况来看,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78,高于美国的1.025,且远远高于俄罗斯的0.997,这说明在这9年期间,中国的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每年7.8%的速度在增长,略快于美国并远远高于俄罗斯。从分解情况来看,中国的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TEC)的改进,其技术效率以每年9.3%的速度不断增长。但是,技术进步(TCP)的发展速度以年均0.8%的速度下降,而美国的技术进步每年以3.5%的速度不断提高。此外,在这9年期间,虽然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但是,这样的发展速度不是体育产业技术效率的变化引起的,而全部是由体育产业的规模效率的变化引起的。这也充分说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受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影响。若剔除中国2008年奥运会这一事件的重要影响,中国的体育产业技术效率的改进速度应该不会达到1.093。可见,中国体育产业的技术进步情况与美国等体育发展强国相比尚有一定的明显差距。

  

  表1 2005—2013年各国体育产业Malmquist指数均值及其分解

  表2给出了这9年期间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变动的详细情况。从表2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体育产业效率随时间变化的具体速度,即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是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指数均小于1,该时期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改进主要都是由规模效率快速发展推动的结果;而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全要素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发展速度明显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规模效率在后几年下降得特别明显,但是技术效率的增长速度比较明显。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体育产业开始放缓了规模效率的发展,转而注重技术进步的发展模式。但是,与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相比,中国体育产业效率增加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即使有下降的情况,下降的速度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与俄罗斯体育产业相比。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1.与美国等体育强国相比,中国体育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速度显得比较缓慢,其原因在于中国体育产业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率的改善,在技术进步效率方面的改善速度十分缓慢,甚至还出现过一定时期的倒退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更多地体现在粗放式的规模增加。

  

  表2 2005—2013年各国体育产业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2.与美国等体育强国相比,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着不同时期的不稳定性。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速度主要是规模效率推动的结果,即受2008年申办奥运会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但此期间技术进步效率指数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速度出现明显放缓迹象,这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出现严重的放缓,中国开始注重发展技术进步效率,即技术效率指数开始出现拐点,呈现缓慢反弹。

  (二)中国体育产业生产效率改进的策略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可知,中国体育产业与美国等发达体育产业大国相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1.中国体育产业需要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大力发展与体育产业相关的附属产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博彩业以及体育传媒业等产业都与体育产业息息相关,这些与体育产业相关的附属产业都应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起来。[12,21,22]虽然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比如从过去的单一品牌产业发展到现在多家体育用品抢占市场的局面,这些体育用品商以连锁形式迅速发展壮大,在商场、步行街以及商业区开设大量的分店。[12]但是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依旧领先于我国,而且机制和技术更加成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相关产业有很大程度是在模仿国外的发展模式,乃至照搬国外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创新业务,通过创新提高体育产业的盈利水平,从而改变我国目前严重依赖规模发展的体育产业现状。

  2.合理运用公共财政进行体育产业发展投入。当前中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居民家庭收入与体育消费意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政府部门应有效地利用公共财政进行体育投入,从而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同时,政府部门通过公共财政的投入,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体育产业的发展中来,坚持“谁投资,谁获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体育产业,从技术效率上发展中国体育产业。[20,21,23,24]政府部门公共财政的投入是体育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数量上和质量上长足前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财政支持的方向性因素可以引领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财政的公共投入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育发展基础。体育观念与体育精神是一个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在力量和重要评价标准。国内民众的体育观念不如西方国家的开放而显保守,体育精神也不如其积极而显萎靡,这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机构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引导、培养大众的体育热情,转变其体育观念,从保守的生活习惯中走出去,选择关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中,从而使体育市场得以扩展,体育产业得以发展。政府投入应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并重,物质建设包括基层社区、大众场所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体育产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与补贴,实质性的体育盛会的举办;精神方面主要以体育教育投入为主,同时注重舆论引导的投入。

  3.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法规,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体系。中国体育产业急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在战略上重视体育服务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尽快完善体育产业的相关法规及其政策监督机制,加大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20,21,25]政府机关、社会体育团体在体育领域制定并实施各种办法、意见和要求等各种健全的制度性规定,对于维护体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亦必不可少。建国以来,国家围绕群众体育为中心,已经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体育政策,其重点在于保障群众在体育方面的权利。对于规范和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有了产业法的法律基础,但专门针对体育产业立法还未出现。相关机构应积极针对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体育产业法及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规定。随着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型经济的重要支脉。毋庸置疑,我国体育产业已经走上产业化的道路,进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但是,中国的体育产业要形成内在的产业体系或者是完备的产业结构,还需要时间来实现。体育产业有很多种门类,从产业产出看,有体育产品的生产和体育劳务的生产;从目的上看,有盈利性的体育产业、半盈利性的体育产业和非盈利性的体育产业;从管理体制上看,有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可见,体育产业的结构是复杂的,且当前还处于杂乱的状态,亟须加强对体育产业结构的研究,建立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

  4.通过培养大量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加强体育产业队伍的建设。要想培养出大量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体育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人才,把发展人才作为不断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的第一任务来抓,不仅抓而且还得抓好。[20]体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去发现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应投入资金培养出一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为后期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储备大量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体育管理部门不要过多地干预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要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单位放开用人自主权,让产业经营管理单位自己建立一套评聘、辞退管理制度,以及一套完善的激励、竞争和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同时管理部门也要给体育产业经营者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鼓励更多的经营人才从事到体育产业领域当中。[12,20]

  综上所述,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体育战线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不断为深化体育产业的改革出谋划策,才能使中国的体育产业有组织、有步骤地快速发展。

  [1]阮伟,钟秉枢.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5.

  [4]鲍明晓.略论国外体育产业的起源[J].体育文史,2000,(2):25-26.

  [5]刘思.中国体育事业投入产出数据包络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31-33.

  [6]陈颇.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118-125.

  [7]魏德样,雷雯.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动态评价——基于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2):31-35.

  [8]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25(6):111-122.

  [9]张军,胡志浩.中国基金业2005—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2):52-56.

  [10]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2.

  [11]赵恒,陈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支出与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81-85.

  [12]王慧.中外体育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89-92.

  [13]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14]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12-20.

  [16]吴延年,陈卓,李建军.中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品牌竞争力评价——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J].体育科学,2010,30(1):30-35,79.

  [17]王海波,孙晋海.中韩体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4):106-109.

  [18]赵雯.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19]张宏伟.FDI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体育科学,2010,30(4):77-80.

  [20]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index.html,2011-03-12.

  [21]王玉珍.中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2]Songqing Jin,Jikun Huang,Ruifa Hu,Scott Rozelle. The Creation and Spread of Technology and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inChina'sAgriculture[J]. 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 2002,84(4):916-930.

  [23]A Guttmann.From Ritual to Record,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24]Daryl.Siedentop.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andSport[M].New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3.

  [25]John,Zambia.The effect of Sports Expenditure on Local Economics[J].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2002.

  (责任编辑明笃)

  G633.96

  A

  1001-862X(2016)02-0020-006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任蓓(1983—),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及体育教育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