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宣城 242000)
皖江城市带承接现代服务业梯度转移研究*
伍万云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宣城 242000)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迅猛,但现代服务业水平和规模仍与全国、长三角及其16个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且发展状态呈下降趋势。利用因子和聚类法对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静态分析,发现皖江城市带服务业除合肥外,其他地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不明显;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高于内陆,呈带状分布,尤其是沿江的马芜铜一带发展前景良好,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具有一定梯度性。因此,文章以战略的眼光提出“一中心、两次核、三类型”服务业发展布局、推进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竞合共赢等措施建议,以期实现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梯度对接。
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梯度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全球发达经济体已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国务院批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提出的“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说明皖江城市带参与长三角服务业协调发展已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
然而,目前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之间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结构层次及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尚不深入,也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反映国家层面《规划》的作用机制。基于此,通过对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较以及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有助于对尚未明晰的问题:皖江城市带服务业发展水平同长三角是否有着明显差距?这些差距是否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带来不利影响?皖江城市带9个市之间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足和差距,为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服务业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现代服务业转移的理论依据及长三角服务业发展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产业梯度推移理论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产业转移演变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克鲁默(Krumme.G)[4]、海特(Hayor.R,1975)等经济学家在赫克曼(Hirschman,AD,1958)、威廉姆(villianmsion,JG,1965)等不平衡发展理论基础上,根据弗农(vornon,R,1966)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理论,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受经济实力限制,都会要求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然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学者何钟秀、夏禹龙、冯之浚(1982)等人陆续提出了梯度与反梯度理论,丰富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5]。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欠发达地区,甚至不发达地区,可以引进、使用与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先进技术,形成技术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邓根伟(1992)首次提出了“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理念,认为随着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逐渐呈现出梯度性转移、园区化集约、融合化扩张。经济发展的趋势将在高梯度地区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使得高梯度地区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逐次转移。而资源、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随着产业转移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低梯度地区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以及相对的优势产业,从而使服务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会不断上升,并最终超过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而占据主导地位。这一产业转移演化规律得到了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量经验数据的证实,服务业的比重和发达程度也因此成为人们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二)长三角服务业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间、地区间服务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日益活跃,服务行业已成为长三角的投资热点,并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长三角现代服务业逐步走向全球化经营,并以离岸业务、直接投资、外包为基本形式,进行国际间的地理转移,尤其在吸收和输出服务业FDI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并与制造业相互渗透融合,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三是长三角传统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尤其是餐饮、宾馆、中介组织、商贸企业转移迅猛。鉴于长三角服务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将为皖江城市带主动承接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难得机遇。二、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服务业之间的比较利益分析
现代服务业转移已成为产业转移新趋势,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则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基于此,本文选择近三年来全国、长三角、安徽、皖江城市带等服务业结构比例进行比较利益分析。
表1 2008—2010年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三次产业比重对比
(一)全国、长三角、安徽服务业占GDP的比较利益分析
从全国层面看,2008—2010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平均比例为 10.7:47.4:41.9(见表 1),服务业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这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相吻合。从长三角与全国对比情况看,总体趋势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见表1),服务业平均比重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且上升趋势更明显。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从安徽与长三角和全国对比情况看,产业结构总的格局是一致的(见表1),服务业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平均比重比长三角和全国分别低10.5、7.77个百分点,这说明安徽服务业与全国特别是长三角相比差距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二)长三角16个城市与皖江城市带服务业比较利益分析
长三角 16(2)个城市除上海、南京、杭州外,其他13个城市和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呈现“二、三、一”分布(见表1)。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平均比重40.1%,除上海、南京、宁波、嘉兴、台州外,其他11个城市服务业平均增速均快于第二产业。而皖江城市带服务业平均比重34.52%,比长三角16个城市低5.58个百分点,只有合肥服务业平均比重超过40%(见表1),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增速均慢于第二产业。综上分析,发现皖江城市带与全国乃至长三角服务业有一定差距,且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与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定位的要求密切相关,南京、上海等大都市经济区适宜于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而作为其周边地区的皖江城市带比较适合于发展先进制造业。众所周知,三大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发达国家100多年的统计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方面在产业间的配置和转移特征概括出来的。这一规律在分析具有较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演化趋势时,尤其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相对独立的大都市经济区(如长三角)的结构演化趋势时,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但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也不能用于指导一个经济体系并不完整的、缺少相对独立性的非大都市经济区的结构调整,尤其不适合用来指导一个省内的皖江城市带行政区域的结构调整。由此看来,皖江城市带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不是其专利,而是中西部非大都市经济行政区都可能存在此类现象。但并不违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因为随着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重心必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服务业转移,这是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长三角正处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期,其传统服务业必将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皖江城市带虽然目前服务业发展“滞后”,但其独特的长三角腹地、丰富的科教资源、较低的商务成本、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的工业等优势,尤其是《规划》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政策优势,为其承接长三角服务业梯度转移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影响因子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
为研究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本文对皖江城市带服务业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对区域内不同地市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不同地市之间的服务业结构及其差异性。(一)指标选取。根据全面性、客观性、可比性、独立性和硬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标准,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进行筛选和设计,选取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服务业投资额、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共五项指标作为可观测因子变量。空间分布研究是以某一时点为分析界限,因此此处没有将增长指标列入考虑范围。
(二)评价方法与过程
1.因子分析。依据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将服务业发展的5个影响因子综合成不相关的变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出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公共因子旋转前后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4。表中给出了各因子的累计方差,所提取的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4.191%和41.745%,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936%。公因子的贡献率代表了公因子对原始数据反映的信息量的大小,前两个经过正交旋转的公因子代表原来5个指标大约86%的信息量,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可以作为原来指标的转换体系来评价皖江城市带各地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表2 皖江城市带各地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原始值

表3 变量共同度
经旋转后前两个因子的载荷矩阵如表5。第一主因子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占GDP比重和服务业投资额三个方面,该因子从总量方面反映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第二主因子在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这些指标上的载荷大,表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根据两个主因子的载荷,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系数和各地的因子得分,以各个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加重权数,计算各地的综合测评得分,公式如下:Zi=0.514F1+0.486F2。 其中,Zi为各地的综合得分,F1、F2是各地的因子得分,F1、F2的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即:第一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44.191/85.936=0.514。第二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41.745/85.936=0.486。
2.聚类分析。为了解皖江城市带服务业发展的区域格局,本文选取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服务业投资额、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等五项指标为依据,采取聚类分析进行归类。通过spss计算,把皖江城市带9个地级市分别聚类为5类、4类、3类时,各地市分类结果如表7。
综上分析基本结论:
1.通过对比因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看出两种方法的结果具有相似性,说明评价分析较为可靠,符合实际情况。因此,综合考虑因子和聚类分析可将9个地级市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4个类型(见表8)。
2.皖江城市带服务业合肥市最为集中,但对周边巢湖市辐射带动性不强;除合肥市外,其他地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不明显,从表7看第二名芜湖与最后一名滁州综合得分的差距只有1.1分,其他地市之间差距都不到1分。

表4 旋转前后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表5 旋转后的载荷矩阵

表6 皖江城市带各地市服务业综合得分及排名

表7 皖江城市带各地市服务业发展分类表

表8 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分类
3.长江沿岸的马芜铜宜高于内陆的宣池巢滁,且呈带状分布;尤其是沿江的马芜铜一带发展前景良好,该地区与长三角经济圈毗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已成为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的桥头堡,具有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工业和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化进程快等特点。因此,主动承接长三角服务业梯度转移,正是皖江城市带适应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的必然选择。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6]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皖江城市带应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树立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发展甚至超前发展的思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一)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按照布局合理、协同推进、集聚发展原则,打破行政区划,构建“一中心、两次核、三类型”的整体服务业发展格局。首先以合肥为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的发展中心,六安、巢湖为腹地,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区域综合性服务业中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科教、文化创意、信息服务、金融、会展等拥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打造面向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基地、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断增强对皖江城市带乃至中部地区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以芜湖、安庆为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的次核心区。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产学研、金融、动漫等特色服务业,并扩大优势服务业个数,增强集聚效应。第三,以滁州、宣城为传统服务业类型区。以当地农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批发和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并增强金融保险、科研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三农”的支撑作用,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引领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四,以马鞍山、芜湖、铜陵为现代服务业类型区。主要以当地的汽车、钢铁、能源化工等制造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并围绕制造业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推广、节能环保等科技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第五,以池州为旅游配套服务业类型区。主要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抓住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契机,重点发展住宿、餐饮、观光农业等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大力推进黄山—九华山—太平湖观光休闲旅游区和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发展,构建世界级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胜地。
(二)深化改革,营造环境。一要抓住“先行先试”的契机,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7]。进一步降低服务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创新性、示范性服务企业准入前置条件,简化服务企业注册审批手续,使服务业享受不低于承接工业企业的一切优化政策,为长三角传统服务业梯度转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研究制定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服务业的投资。对服务业建设项目,凡符合国家政策和示范区目标定位的,应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确保项目落地,并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在土地出让方式、出让价格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在国家税法规定的框架内,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税收政策,可优先安排服务企业先行试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可考虑给服务业企业更多的优惠倾斜;调整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等要素价格政策,实现与工业同价并轨。各级政府应建立服务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业的规划编制、公共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补助。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服务企业开展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培育重点服务企业。三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来皖江城市带投资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服务业集聚基地。
(三)抓好示范,构建载体。一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经济基础较好、总量规模较大、服务业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市、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有条件的市争取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二要利用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优势,在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试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制造业由加工环节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三要按照规模化和集聚化的要求,扶持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把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依靠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服务业发展。四要按照全球化的思路,培育一批创新型服务企业。围绕总部、创意、网络、会展、商务、金融等新经济业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数字传媒、创意设计等各类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服务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五要打造一批服务业品牌。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服务企业以品牌为纽带,促进集团化发展。
(四)统筹协调,合作共赢。一要利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速实施的机遇,尽快建立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协调组,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整合省际与区域服务业资源,建立与长三角统一的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服务业整体功能和空间布局规划。如交通运输规划衔接,皖江城市带应在完善本地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强化交通联系,为服务业市场一体化和地区间合作竞争打好硬件基础。二要探索建立与长三角服务业协调机制,尽最大可能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受益。一个地区一、二产业的发展规模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服务业规模与结构。这说明并不是皖江城市带每一个市(区)都要向长三角一样建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各地可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与长三角实行错位发展。如安庆、宣城等城市的第二产业功能突出,可以考虑积极承接长三角制造业转移,构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中心;合肥服务业发展迅速,可以承接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中心城市。三要利用我国在空间上客观存在的东中西三元结构特性,有次序地实现东部地区“退二进三”的进程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从经济区域总体上而不是各个行政区域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四要跳出长三角,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区域服务业的合作。皖江城市带同国内其他经济区域存在着包括服务业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相比,皖江城市带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尚不具备同其竞争的实力,应该重点加强与其服务业的充分合作,利用内需市场日益扩大的机遇,大力促进服务外包市场国内化的发展。同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相比,皖江城市带服务业也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可以通过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弥补不足,在承接其服务业转移和服务贸易等方面与其展开积极竞争。
注释:
(1)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九个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2)2003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四次长三角州城市经济协调会上,浙江台州市正式加入该会,使“长三角”城市由传统的15个扩展为16个,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台州、舟山、绍兴、湖州、嘉兴、杭州、宁波。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EB/OL]国办发〔2008〕11 号,国务院办公厅,2008-3-1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3-25] http://www.gov.cn.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国发[2008]30 号,国务院,2008-9-7,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9-16] http://www.gov.cn.
[3]、[6]、[7]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1-48.
[4]美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1.
[5]冯之俊,于丽英.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与现代服务业外包[J].科学学研究,2007,(6):1025-1031.
F127.54
A
1001-862X(2011)05-0049-007
安徽省社科联立项课题(B20100006)部分成果
伍万云(1968-),男,安徽芜湖人。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