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杜甫与塔拉斯·舍甫琴科诗歌浪漫主义手法比较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7057
彭 程

  杜甫与塔拉斯·舍甫琴科(以下简称舍甫琴科)都是现实主义诗人,但是其很多作品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流传至今,其中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在杜甫创作的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有许多是与当时的时代和政治背景分不开的,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鲜明、突出的主题是表达诗人爱人民、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政局稳定,国力富强,国家进入“开元盛世”的全盛时期,但后来由于国家负担规模庞大的官僚体系,增加了边防的巨额开销,官府敲诈性的勒索和腐败行为,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因此杜甫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现了对一切恶势力的无比憎恨。乌克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从12世纪衰落以来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多次被异族统治过,舍甫琴科的大量叙事诗描写的就是乌克兰人民的生活与命运。说到两位诗人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都以手中这支笔为利器,直指当时昏庸腐败的统治阶级,无情地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哀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就其作品的艺术倾向可知,两位诗人都为卓越的现实主义大师,但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不乏浪漫主义艺术特质,从中也显示了两位诗人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触及现实主义主题的艺术功力。本文分别选取杜甫的《新婚别》《新安吏》《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舍甫琴科的《白杨》《梦》《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几篇代表性作品来比较分析其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一、以描写夫妻和恋人生死离别为主题的诗歌

舍甫琴科的《白杨》是以乌克兰年轻恋人生死离别的悲惨命运为主题创作的,这首诗是根据一个不幸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哥萨克①哥萨克(козак)一词源于突厥语,在当时指“携带武器的觅财人”“流浪的武士”,也有学者认为该词表示“自由人”,即不从属于地主老爷的自由人。小伙,小伙离开她前往战场并死在了外乡,姑娘思念小伙,听信了骗人的巫婆的话变成了一株白杨的民间传说创作的。虽然这是一篇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作品,但其中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杜甫《新婚别》采用的是新娘子独白的形式,新娘得知丈夫要去河阳守边,通过内心斗争,最后深明大义地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两部诗歌分别运用了比兴和比拟的表现手法,如:

  例1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1](《新婚别》)

  译文:菟丝子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例2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1](《新婚别》)

  译文:你看,天上的鸟儿都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双成对。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例3 这株白杨折断在地上,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死在异乡![2](《白杨》)

  两诗分别引用了“菟丝子、蓬草、大麻、百鸟”和“白杨”这些动植物。菟丝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也就不能延长。以上杜甫《新婚别》的两段诗都采用比兴手法,用主观想象的典型事物作为理想的载体,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禁会让人从“菟丝附蓬麻”联想到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而以“百鸟”和“人事”两句作为比兴结尾,前后呼应,构思巧妙。但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在舍甫琴科诗歌中却没有相对应的例子,例3中舍甫琴科运用比拟手法,把“白杨”拟人化为“姑娘”,戈宝权的翻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凄凉可怖的情景。两诗不同点还在于《白杨》中插入了占卜的巫婆和传说,使浪漫主义情调更加突出;而《新婚别》大胆运用了浪漫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此生活经历去偷听新娘与新郎的对话,诗中只是在新娘身上寄托了诗人的一种浪漫主义思想。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新婚夫妻、恋人生死离别的悲惨命运为主题,采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作的,而且两首诗的情节部分相似。《新婚别》属于文言文,读起来押韵且朗朗上口,而戈译的《白杨》版本贴切地传达了乌克兰原文的意义。

二、以反奴役和同情底层人民悲惨命运为主题的诗歌

(一)两首诗歌都采用了比拟、想象、对比的手法

杜甫与舍甫琴科虽处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所经历的社会背景是相同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而舍甫琴科所处的时期是乌克兰被沙俄统治的阶段,他们都生活在战乱纷飞、民不聊生、被奴役、被压迫的时代。杜甫《新安吏》和舍甫琴科的《梦》便是以此为主题的,两部诗歌都采用了比拟、想象、对比、夸张和比喻的浪漫主义手法,其中:

  例4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1](《新安吏》)

  译文: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瘦弱的男孩子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1]

  例5 ……夜莺在阴暗的树林里,迎接着朝阳。微风在轻轻吹拂,草原、田野还睡意沉沉……[2](《梦》)

  例6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的道路也很宽广:这个人在修建,那个人在破坏……[2](《梦》)

  例4中作者运用比拟和想象的手法,“肥男”在哭、“瘦男”在哭、母亲在哭,仿佛连青山、河水也在哭,天地为之动容。诗人给予青山以人格化,人走之后,哭声仍然在耳,似乎有连青山白水也哽咽不止的幻觉。在这里,杜甫用比拟和想象的手法,将作者的主观感受喷涌而发,把对残酷的兵役制度的不满宣泄出来,赋予该诗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例5中,诗人描绘了景物:夜莺、树林、朝阳、微风、草原、田野。作者运用了比拟手法,给它们以拟人化,“夜莺迎接朝阳,草原、田野睡意沉沉”这些都赋予了人的特点。对比以上诗句可以发现,两诗都运用了想象和比拟的手法,杜甫以景称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舍甫琴科借助特殊梦境的方式,为诗歌蒙上一层活泼自然的虚幻神秘色彩,同时侧面反映了诗人对皇室的鄙视与不屑。在诗的感情表达强度上,《新安吏》中杜甫虽更多是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去深刻揭露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但对朝廷有所回护,诗人当时内心是矛盾的,他既表达了对人民遭遇不幸深深的同情,又表达了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民理应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心情。这种矛盾有诗人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因杜甫当时想要做官,为国家社稷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在言辞上对朝廷自然要缓和委婉。而《梦》中舍甫琴科完全是对沙皇尼古拉一世暴政赤裸裸的讥讽,彻底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揭发残酷的现实。

  对比在诗歌中也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它是把两个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互相比较,从而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修辞方式。例4、例6中也采用了对比手法,“肥男”与“瘦男”,“白水”与“青山”,“这个人”与“那个人”,“修建”与“破坏”,这些词前后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甫通过“肥男”的家境殷实反衬了“瘦男”的家庭贫苦;通过“肥男”有母相送衬托出“瘦男”无亲无靠。舍甫琴科想要阐释的是每个人由于认知不同,从而导致其立场、观点和行为也各不相同。以上对比手法突出了矛盾的对立面,增强了诗歌主题的力量和效果。

(二)诗歌《梦》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例7 我喝的是自己的,而不是在喝人民的血![2](《梦》)

  例8 如果一个喝醉了的人睡着,即使炮车从旁边滚过,他的胡须也不会翘动一下。[2](《梦》)

  例9 ……这梦会使不吃酒的人酩酊大醉,会使最吝啬的犹太佬拿出他的十戈比银币……[2](《梦》)

  例7中“喝人民的血”,例8中“即使炮车从旁边滚过,胡须也不会翘动一下。”运用了夸张手法,例9整句采用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梦”是指睡眠中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幻觉、幻象[3]。舍甫琴科的长诗《梦》的第一个梦境里,叙述诗人梦到自己在美丽的乌克兰上空飞翔,但他所见到的却是在农奴制压迫下的悲惨景象。梦本身就具有想象的浪漫主义特质,例9中运用了夸张里的夸大,尽量言过其实,往高、大、强、重等方面描写,尽管在现实中不可能,但仍能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众所周知“梦”一般会使人顿悟,这里用“酩酊大醉”渲染了“梦”,以“十戈比银币”烘托了“梦”的艺术夸张感染力。但在杜甫的《新安吏》中却没有表现夸张手法的实例。

  杜甫的《新安吏》对残酷的兵役制度充满了愤恨,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因为在政治利益面前,王室官宦是不会考虑普通百姓死活的,诗中向当地官吏发出质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连“中男”(十六岁以下的男孩)也拉去做壮丁!反映了诗人反对征用“中男”的兵役制度的情绪,面对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他既悲愤又无奈,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舍甫琴科在长诗《梦》中用“喜剧”的形式,尖锐地讽刺抨击了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直到尼古拉一世的沙皇暴政的统治。

(三)两位诗人在诗歌中所用到的浪漫主义手法

例10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1](《新安吏》)

  译文: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

  例11 那个人安静、沉着,也很敬畏上帝,但他却像猫儿似的偷偷走近……[2](《梦》)

  例12 ……但从他心里流出的血液,却像水一样!…弟兄们像一群羔羊……[2](《梦》)

  例13 家里没有小孩哭叫,老婆也不咒骂,平静得有如在天堂一样……[2](《梦》)

  以上诗句都运用比喻的手法,例10中的“仆射”指代郭子仪,将郭子仪对待手下士兵比作父亲和兄弟一样亲切。诗人这里用的多是安慰之词,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庇护。例11、例12和例13中诗人把“那个人”比作“猫”,“血”比作“水”,“平静”比作“有如天堂一样”。比较以上诗句,它们虽都生动、形象、鲜明,却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但在表达方式上,因受古诗词文体格式要求限制,杜诗更加铿锵押韵,韵律感强烈,《梦》则更加直观、通俗易懂。

三、以讥讽统治阶层奢靡生活为主题的诗歌

杜甫的《丽人行》与舍甫琴科的《梦》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丽人行》写出了上层贵族骄奢淫逸之颓风,批判了杨贵妃兄妹奢侈淫乱的生活,清浦起龙评《丽人行》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1]。《梦》的第三个梦境中,诗人梦到自己飞到京城彼得堡,看到了这个建在劳动人民的尸骨和血肉上的城市。他在诗中嘲笑沙皇的宫廷,讽刺一切贵胄的奢靡生活,还痛骂沙皇尼古拉一世是个最残酷的刽子手。

(一)两诗中蕴含大量的夸张手法

例14 箫鼓哀吟感鬼神[1](《丽人行》)

  译文:笙箫鼓乐缠绵婉转感动鬼神。

  例15 那骑士伸出手来,仿佛要夺取整个世界。[2](《梦》)

  例16:他向士兵们吼叫,士兵们只是哼了一声,就一齐钻进了地里。[2](《梦》)

  例14、例15、例16都运用了夸张手法,例14中因为声乐是不可能感动鬼神的,杜甫把宫廷乐队的阵势和排场之大描绘得逼真形象,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例15里的“骑士”代指彼得一世,沙皇彼得大帝在位期间对乌克兰实行了残暴的征服,他把乌克兰的土地分给他的近臣和亲信们,要他们派哥萨克人和农民建造彼得堡城,彼得一世还强迫乌克兰哥萨克团队到波兰和克里米亚的边境去挖掘壕沟和填筑围墙。诗中讲述了作者在梦境中偶然看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彼得一世立的石像,用“仿佛他要夺取全世界”来讽刺沙皇专制统治,也表达了对其剥削和压迫乌克兰民族的憎恨。例16中士兵们只是惧怕小官员,但并不是现实中真正钻进了地里,因此此处也是夸张。比较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杜甫和舍甫琴科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尖锐地讥讽了当时统治阶层和权贵们奢靡的生活和专横的统治,借助夸张手法以期给读者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

(二)两诗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比兴和比喻

例17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1](《丽人行》)

  译文: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使者像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

  例18 ……体弱的皇后,她干瘪得像树根上的蘑菇一样……[2](《梦》)

  例19 而那个怪物似的皇后,像在鸟群中间的一只仙鹤……[2](《梦》)

  例20 他们长久地来回走动,像一对闷闷不乐的猫头鹰……[2](《梦》)

  例17运用比兴手法,诗人借曲江江边的秀美景色,并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大臣杨华的故事,以及青鸟传书的典故,揭露了杨国忠与虢国夫人淫乱的无耻行径。沙俄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同样对乌克兰施行过极其严酷的统治,她曾于1775年下令取消乌克兰哥萨克在扎波罗热的营地,后又把乌克兰西部地区四百万至五百万自由的农民变为农奴。舍甫琴科运用比喻手法,例18把“皇后”比作“蘑菇”,例19把“皇后”比作“仙鹤”,例20把“皇帝”“皇后”比作“猫头鹰”。文中不难看出,在浪漫主义表达上杜诗多引用典故传说,使表述得更婉转含蓄,掩饰了诗人想要特指的对象,而舍甫琴科的表达则显得较为直接明了、通俗易懂,甚至对沙皇和皇后可以直言不讳。但在诗歌《梦》中却不存在比兴手法。

四、以抒发时代苦难的痛心之情为主题的诗歌

舍甫琴科的《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是一首民歌体的抒情叙事诗,也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据他在《自传》中说:“他在明亮的夏夜里奔到夏令花园去,……就在这个花园里,就在同一个时候,他开始从事诗歌艺术的习作。在无数的尝试中,他后来只发表了一首诗——民歌体的抒情叙事诗《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2]《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描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哥萨克小伙外出闯荡迟迟未归,他的姑娘因为担心他,精神恍惚地来到第聂伯河边被小美人鱼做法至死。第二天小伙子返乡看到惨死的姑娘悲痛不已,撞树自尽。诗中情节凄美,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写自己栖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大雨又接踵而至的悲惨景象,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两诗都是抒情叙事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和比拟的表现手法。两诗开篇都写的是雷雨夜景象:

  例21 辽阔的第聂伯河在喧吼,呻吟,激怒的狂风在空中呼啸,吹荡。[2](《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

  例22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21中舍甫琴科赋予“喧吼、呻吟、激怒的”这些词以人格化,运用了比拟的表现手法。在例22里杜甫描写秋风时,同样运用了比拟描绘出秋风怒号袭击茅屋的景象,“怒”把秋风拟人化,秋风来势之大衬托出它的猛烈。两段诗都运用了比拟手法,舍甫琴科利用第聂伯河和狂风,使之交相呼应,营造出一幅恐怖的画面,而杜诗的“号”与“茅”两个平声韵脚,使其句句押韵,在烘托气氛上略逊于舍甫琴科。

  在《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里,除了都有景物描写外,也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如:

  例23 她一个人,就像一只小鸟儿流落在遥远的外乡[2](《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

  例24 布衾多年冷似铁[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例23中运用比喻手法,把姑娘比作小鸟,写出了心爱的哥萨克青年离开后,姑娘孤苦无依,内心凄凉的情感。例24里表达了杜甫背井离乡、孤独无助的悲惨境遇。以上两段诗都用了比喻手法,舍甫琴科在表达上更加直观些,杜诗则侧面表现出当时环境的恶劣和处境的艰苦。相异之处在于,杜诗中还涉及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平声韵,而在舍甫琴科诗歌中是不存在的。

五、结语

杜甫和舍甫琴科的诗歌多是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题材,但诗歌中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两位诗人高超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本文研究了杜甫与舍甫琴科浪漫主义手法的异同之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中国与乌克兰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杜甫和舍甫琴科诗歌浪漫主义表达风格迥异,杜甫在表述上更加隐晦、含蓄,舍甫琴科则略显直观明了。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艺术创作上,杜诗多运用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及大量引用典故、传说和平声韵,而此类手法在舍甫琴科诗歌中是没有的,共同点在于两位诗人的作品都采用了比拟、比喻、夸张、想象和对比等手法,但他们在表达的感情强度上却有所不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