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代运河诗歌的整理和价值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7323
王 敏

  在隋唐时期,有一条世人皆知的隋唐大运河,运河沿线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明代,也有一条联系南北的交通要道——漕运。漕运作为当时文人墨客南北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成为他们反复吟咏的主要对象。

  明代初年,朱元璋即位,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漕运制度自然而然围绕南京展开,由此打开了新的格局。全国的经济中心便以江南的漕运为主,沿运河地区的交通极其便利,从此开启了明代文人墨客创作运河主题诗文的大门。后来,明代建文元年到四年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发动了政变,在夺得帝位之后,改年号为“永乐”,定都北京,全国的经济中心由此北迁,北京人口也由此剧增,如何“南粮北运”成为一个紧急任务。大运河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王朝在隋、元运河修葺的基础上,将新的联系南北交通的京杭大运河视为维系王朝统治的命脉和支柱。自此漕运连接了南北及周边多个省份和城市,成为当时最便利的交通出行方式,也促使运河两岸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明代曾有一大批文人墨客选择漕运作为出行方式,这便为运河题材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先决条件。文人在行旅期间所见的两岸自然景观,所进行的宴请、宴别、集会等活动,面对祖国好山好水产生的人生感慨等,均激发了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此外,文人在行旅过程中所发掘的两岸独特的民俗风物,也是其诗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总而言之,漕运作为一条优越的交通大动脉,为拥有明代特色的水路上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明诗中,大运河题材的书写是明代漕运制度下的重要文化成果,是运河两岸风俗风貌的重要体现,是运河流域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明代文人在水路上所创诗歌的数量十分可观,体现了明代运河流域独有的文化特色。而如何进一步探究水路上的明诗,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明代运河诗歌,挖掘出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实际意义,进一步挖掘其文学史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 明代运河诗的研究界定与阐释

(一) 明代运河的范围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建的第一条运河邯沟,这条运河沟通了长江到淮河两大水系;战国时期,魏国魏惠王修葺的第二条人工河水鸿沟,增强了国力,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秦朝,秦始皇挖凿灵渠;三国时期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和利漕渠,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五大水系已经初步完成了修建;隋唐时期开凿了联通永济渠、通济渠和江南运河的隋唐大运河;宋朝时期以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为主干道;元代忽必烈修建了由八段河道组成的京杭大运河。至此,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大动脉于明代完成疏通。

  明代大运河沿革元代古道,只是修改了南阳到邳县的这段运河,从南四湖的西岸转移到了东岸。“明代大运河‘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共三千余里’,大体上可分为通惠河、卫河、会通河、黄淮运河、江南运河和江淮运河。”明代主要修理的是因黄河泛滥而受影响最大的会通河、淮扬运河以及江淮运河这三段运河。明代后期,更加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开凿了济宁以南的南阳新河,避免了黄河泛滥对南阳和昭阳两湖的危害。在此之后历时三十年之久建好了泇运河,以避免黄河泛滥和洪水。明代大运河南起钱塘江(浙江杭州),北至通州(北京),途经浙江(嘉兴)、江苏(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山东(临清)、河北(沧州)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连接着五大水系。明运河与元朝的运河基本相同,不经洛阳、开封,而是由徐州直流至山东济宁、临清,加上当时的政治重心向北移,明朝文士们在运河上的行程也以北京为结点。因此,诗文中所反映的运河环境和对运河的感受也发生了变化。

(二) 明代运河诗的整理

本文探究的“明代运河诗”指的是明代文人以大运河为主题,在运河上以及南北运河沿岸上所创作的诗歌,包括咏物、纪行、风物、抒情等题材。鉴于大运河属于当时的交通大动脉,故而文人所创作的大多为纪行写景类的诗歌,即以运河两岸所展现的风物为切入点,运用抒情、描写等手法,描绘大运河优越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抒发诗人在旅行途中的情思和感悟。但由于当时借助运河出行属于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故文人在诗歌中所提到的运河或许只是一个客观载体,因此某些诗人只是凭借运河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本文的运河诗选定不求做到面面俱全,但求做到兼具代表性和准确性,大体上遵照以下三个原则:(1)诗名中有提到大运河沿运地段的名称,如临清、镇江、清河等代表性的沿运地段;(2)诗歌中明显提到运河两岸代表性的风物,如沧酒、海盐、周边特色的粮食作物等;(3)诗歌中大量出现运河行经路线、地点以及“舟”“河”“闸”等与运河相关的字眼,如《过清源李宪使宴作》。根据以上标准,鉴于明代文人大多集中在运河以北地区行旅,故而参考相关资料,共统计出59位诗人写过运河的诗歌(不完全统计),分类如下。

  1.说理

  这类诗歌在整个明代运河诗中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有:张逵的《赠程都漕鹏书于兴济舟中》,潘榛的《秋水篇》,杨士奇的《吕梁洪》,薛瑄的《徐州洪》,祝允明的《丹阳晓发》,陶谐的《清河夫( 过清河作) 》,吴鹏的《鲁桥闸》等。这类诗歌主要通过诗人行旅运河中遇到的凶险为切入点,通过写行旅中的道阻且长,寄寓做人或为官的道理。

  2.写景抒情

  这类诗歌在整个明代运河诗中的比例最高,主要描写了沧州段、镇江、淮安、扬州、徐州、临清等地方的风光事物。通过对运河两岸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细致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南北运河段不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诗歌虽然写景,却在写景中融合了对运河沿岸不同城市的风貌和百姓生活的现实描写。由南至北,运河沿岸的城市由繁盛到凋敝,诗人的情感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由怡然自得变得凄凉萧索。这类诗歌主要有:邬佐卿的《焦山送龙司李》,王洪的《桃源道中》《舟中杂兴三十首》,林鸿的《夜泊淮阴》,瞿佑的《南乡子》《流河驿》,李时勉的《青县遇旧》,薛瑄的《雨中渡淮》,吴节的《北河杂咏》十二首,童轩的《砖河》,文洪的《南旺》,周世选的《秋初晨出观卫水泛溢》,程敏政的《德州道中》《临清饮提督兵备潘廷玺宪副家》《送庶吉士吴俨养疾还南》,李东阳的《早发沧州》,杨一清的《归至京口舟中感兴》,王廷相的《丹阳》,陆深的《十一月安陵始得风过桑园》,吴鹏的《舟中杂咏》三十五首,龚用卿的《连窝夜泊》,欧大任的《出京潞河别吴子福》,方逢时的《大隐楼集》中《新桥驿遇风后作》《陈都运招饮南川楼》,郭谏臣的《流河道中阻风》《夜泊安林》,赵用贤的《潞河留别张以孚》,王稚登的《沧州夜泊》《钱塘夜泊》《嘉兴夜泊》,胡应麟的《济上遇王世叔通侯时龚观察邀王同集太白楼以督运迫简书不能待辄此寄讯并柬黄说仲山人》,汪膺的《过金山》,重辉的《薛家窝》等。其中不乏一些诗人创作的组诗,更是集中全面地反映出运河两岸的人文风物。

  3.游历纪行

  纪行诗歌是明代运河诗中又一写作数量较多的类型。代表作品有:沐昂的《砖河舟中遇雪》,唐之淳的《连窝驿次无名人韵》《德州》,杨士奇的《离砖河驿十里阻风》,吴节的《甲戌纪行》七首,李贤的《吕梁洪遇风》,吴宽的《渡口驿阻风》,林光的《连窝中偶述四首》,李呈祥的《闰四月五日由东光至乐陵西村》,张时彻的《奉使北上途中作六首》,王宠的《渡江望金山》,皇甫汸的《泊丹阳》,于玭的《夜泊流河驿》,郭汝霖的《临清州》( 其一),万士和的《沧州道中》,帅机的《乙亥改南舟中稿》等。所谓纪行,即记录旅途见闻的作品。换言之,记录旅途中的见闻,大多是指明人特别是官员和文人,在行旅途中经由各个运河城市时所发生的宴请、送别等文学活动。由此创作了大量以纪行宴请为主题的诗文,他们借此来疏解在官场或人生中所遇到的愁苦、悲愤等情绪。

  4.宴请叙旧送别

  明代文人在行旅运河时,不仅欣赏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还会积极参加文人墨客举办的宴请宴会。宴请叙旧送别的活动大多集中在运河沿岸一些繁华的大城市,比如临清、通州等地。这些运河沿岸城市交通发达,人口众多,商铺林立,城市繁盛,是政府官员、文人墨客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由此,在这里出现了很多宴请送别诗。主要有:孙绪的《赠李从周序》,茅坤的《与王润州书》,吴国伦的《临清胡仓曹招饮分署池亭》,王世贞的《过清源李宪使宴作》,王士性的《陈思俞招饮太白楼》,熊明遇的《沧州沽酒》,钱谦益的《沧酒歌怀稼轩给事兼呈孟阳》《闸吏·效韩文公泷吏而作》,邬佐卿的《焦山送龙司李》,李梦阳的《送张六还京口》《北固山寻礼上人不遇》其一、其二、其三等。这些诗歌或表达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或表达宾主尽欢之意;或抒发及时行乐感叹;或抚慰他人失意之殇。

  5.描述海盐诗歌

  盐是古代最重要的物资之一。沧州盛产海盐,很多诗歌都反映了沧州海盐生产、运销等的状况,其中以瞿佑的《长芦》,顾清的《送宗都运廷威之长芦》,龚用卿的《沧州道中》,范钦的《送包庸之赴长芦》这几首诗歌最为有名。这类诗歌或反映当时盐业之盛,或反映盐户生活之艰,或反映盐业管理积弊,有浓厚的写实精神。

  上面所述诗歌的主题大多为以沿河北部为主的河北沧州、山东临清以及少数沿河以南地区的江苏镇江地段的风土人情。

二、 明代诗歌中运河诗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明代的文人在大运河上及其两岸创作了大量以“运河”为主旋律的诗歌,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富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明代的运河诗文,作为我们了解运河周边历史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明代诗文中的运河书写,是大运河对古代诗文的一份礼物,也是对沿途城镇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明代诗文中所载的许多运河诗词多为地方文人的用心之作,作品情感真挚,描写生动,极具文学和艺术价值。他们对行旅途中内心动态的精细描写、对运河两岸的生动描绘、对人生遭际和理想的真实写照,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从而被后世所关注,而且其中许多篇章已成为当地旅游景点的文化名片。如北京的什刹海是运河的起点,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明代诗人在诗歌中对镇江金山的描写,也使金山成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后人还可以从运河诗歌中熟知行旅中明人的内心动态、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切身体会当时文人或官员的所思所感,进一步挖掘运河题材的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现实色彩。这对我们深挖明王朝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再现昔日的运河风貌,探寻其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

  水路上的明诗,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外,其史料价值也不可小觑。明人在运河诗歌中提到了众多物产,如沧州段的沧酒、海盐,运河以北地区的农作物、果林、蔬菜等具有沿岸特色的物产,为后人追溯其源头提供了便利。如沧酒,就是运河两岸最具代表性的物产,我们不仅可以从运河诗中了解到沧酒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还可以了解到许多文人趣事,如明代文学大家钱谦益每次路过沧州城时,都会停舟泊酒,甚至将其买空。从他的两首关于沧酒的诗歌中可以得知,原来明人买沧酒往往不遗余滴,从而形成了一股抢购的风潮。牧斋有一次苦苦哀求卖酒的老妇,恳请她将家里仅有的六瓶陪嫁女儿的酒都拿出来卖给他,牧斋得酒后如获至宝,甚是欣喜。可见,沧酒在当时喝酒之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运河诗歌中还有丰富的诗人纪行诗文,诗人用诗文记录了旅行途中对两岸的风景、风貌、资料的详瞻,有利于当今社会开展运河周边的特色旅行。由此,可以联系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展示运河的特点,丰富其内涵。这些都是我们从水路上的明诗中可以获得的,所以明代诗歌中的运河书写拥有丰厚的史料价值。

  明代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也是一条灿烂的文化之河,更是一条诗歌之河。不管是北上京城、南下江浙的官员和文人墨客,还是来自不同地方的行旅者,都在大运河和沿运城市留下了许多具有特色的诗歌,体现了明代文人的运河情结。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是运河文化发展中的璀璨明珠,为运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