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探幽》 吴士娟/作
在中原书画界,提起“汴梁才女”吴士娟,业界人士都会伸出大拇指,夸她是“丹青妙手”,评价她“画品人品俱佳”。
吴士娟1963年出生于古都开封的一个美术教育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很早就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学习绘画。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她不怕苦累;兴趣,使她废寝忘食;兴趣,使她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
吴士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再加上父亲的严格教导,少年时就练就了一身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显露出惊人的绘画天赋。10岁那年的一天,吴士娟在家看父亲画画。快到中午的时候,父亲搁下手中的笔去厨房做饭。画案上摆着的笔墨纸砚熠熠生辉,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趁父亲做饭的空当,她大胆地走到画案边,铺上宣纸,拿起画笔,画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幅国画。父亲从厨房出来,看到画案上女儿画的画,不觉一阵惊喜。宣纸上绽开两朵一红一粉的牡丹,衬以浓浓淡淡的几片绿叶,幼嫩中透出一股灵气。父亲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她,还伸出了大拇指为她点赞。父亲对她的赞扬和夸奖,对她鼓励很大。
14岁那年,吴士娟创作的国画作品《百花齐放》,由开封市群艺馆选送,参加了国际少儿书画大赛。在这次大赛中,她的作品获奖,并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巡回展出。吴士娟获奖的消息,当时在她住的大杂院里引起了轰动,学校进行了表彰,市教育局给予了奖励,还把她的大照片同开封书画名家的照片一起贴在了鼓楼广场。
怀揣着想当一名画家的理想,吴士娟先后顺利考入开封师专美术系和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开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设计创作。随后,她被调至开封书画院,走上专业美术创作研究之路。
开封乃八朝古都,文化积淀厚重,书画人才荟萃。吴士娟生于开封、长于开封,开封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孕育了她无尽的创作源泉,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造就了她艺术挥洒的广袤空间。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吴士娟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绘画技艺日益精进。
齐白石老先生曾说:“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吴士娟坚持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毋庸置疑,这种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正是她的绘画艺术向更高境界迈进的有力保证。
和所有国画家成功的道路一样,吴士娟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掘用功尤勤。她追根溯源,对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名家进行系统研究,以构建根基;对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的作品反复心慕手追,以学习其创新精神。前代名家那些内容丰富、笔墨精到、色彩丰富、气韵生动的作品,淡雅、清新、苍润、雄逸的笔墨意境以及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她心领神会。
吴士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写生。她总是说,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画家只有深入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把艺术创作与生活感受完美地结合,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欢的艺术作品。
为此,吴士娟总是带上一个挎包、一杯水、一包食品、一个小板凳,到郊外或乡村去观花察鸟,找一个好位置,打开画夹,把眼前的风景全部画进自己的画里。她把自己和那些花儿、鸟儿、虫儿融为一体,用心体会着生命的归宿、生命的神奇。多年来,坚持到大自然中写生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秋趣》 吴士娟/作
吴士娟的花鸟画既有传统题材的再创造,也有鸟语花香的新发现;既有山花野卉的捕捉,也有田园小景的撷取;既有藤花绽放、荷塘清趣,也有丹桂飘香、梅花傲然;既有杜鹃的杏红、油菜的明黄,也有农家小院里的瓜果飘香;花叶间,鸟的栖息,雀的唧啾,蜂的飞舞,燕的呢喃……花争艳,鸟争鸣,千姿百态,刻画入微,鲜活多姿,情趣盎然,无不折射出她细致的观察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以及高超的绘画技艺,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在创作中,吴士娟打破了传统花鸟画一鸟一花、一鸟一石、一鸟一树的常规图式,而是以较多的景物来衬托鸟,这就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她注重对物象的细致观察和对大自然生机与活力的把握,画中鸟儿的写实造型、画面墨与彩交织结合所产生的效果体现了画家对物象情态的独特感悟,从而把花鸟世界的灿烂多姿表现得更加充分。她笔下的花鸟,花似为鸟而开,鸟似因花而动,可谓“画中有诗”。
吴士娟还以独特的艺术情调和艺术语言摆脱了传统仕女画工笔重彩、敷彩华美的传统模式,开创了“新仕女画”或“新美人画”的天地。她的“新仕女画”将笔墨美、造型美、神韵美、人体美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生动形象,活现于画中,美而不媚,清秀可人,温婉典雅。观之确是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
吴士娟画仕女有优势,她从小经历过严格的造型训练,转益多师,苦练素描,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造型功力。她虽然画的是写意人物,但她的笔法精确、精到。她笔下刻画的仕女或美人,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使那些古典知性女子美而不艳、不俗,透出一种无法复制的娴雅。背景画面则以纯水墨来表现,把中国水墨写意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与画面主题达到一种高度契合,令观者赏心悦目,油然而生回归自然的惬意。
吴士娟的人物画富有一种独有的情趣。她用画笔表现出了古代仕女细腻的情感,使画中人物的心声溢出画面,其凝思、动态、感触都能在笔墨中真切地显露出来。她从构图美、墨色美、气韵美、意境美等多维审美角度实现自己唯美的艺术追求,从而创作出诗意化且有东方含蓄清雅神韵的新仕女系列,既体现了她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独到感悟,也体现了她独有的艺术气质、创作风格和当代追求。
吴士娟在临习《兰亭序》的同时,也萌发了创作长卷《兰亭雅集》的念头。前代画家笔下已诞生多幅《兰亭雅集》图卷,如何画出新意、画出自家风貌,吴士娟不禁陷入深思。
为了画好《兰亭雅集》,画出自己的风格,吴士娟开始广泛搜集图片、文献及各种资料,苦心孤诣,用两个月的时间勾画出第一稿,数月后又拿出第二稿,但她还是不满意,迟迟没有正式下笔。又是一年的3月3 日,她专程赴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下,修篁凝翠,曲径通幽,她在鹅池、墨池边与古人对话,她用心触摸兰亭碑亭的字字句句,她细细体味文徵明《兰亭修楔图》的画面、人物,还专意买回几只耳觞(古代的一种酒具)揣摩把玩……
最后,吴士娟确定《兰亭雅集》的主调,仍以纯水墨来表现,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王羲之和他的41个文友……这些元素,统统要表现出来。又经过两个月的辛勤创作,终于完成了6米长卷《兰亭雅集》。这幅巨作问世后,画坛同道给予了极高评价。
从艺以来,吴士娟始终坚持认为,从艺者,只有德艺双修,方能德艺双馨。她常说:“艺比天高,德如地厚。真正有建树的艺术工作者大都是德艺俱佳。在艺术上,我要更有敬畏之心。在艺德上,我要更有高洁之心。”国画艺术使她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更给她带来了精神的享受和寄托。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观吴士娟的画作,足以见证此论之不虚。她常说:“画家要让作品本身去说话、去扬名,才是真正对艺术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才是一个合格的画家。”
工作有终点,事业没有终点。吴士娟虽已退休,但创作正值盛年,她的画作一定会越画越好、越画越精,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