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莱芜方言中的疑问句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4372
贾舒一

  莱芜地处山东省中部,其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受其影响,加之人们对语言的继承与创造,莱芜方言颇具地方特色,疑问句更是其中别具特色的一类。疑问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不同语义功能下的不同应用,折射出独特的语言特色,也彰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一、莱芜方言中疑问句的描写与分析

(一)询问某事或某物

1.啥也(什么呀)

  “你讷手尼拿地啥也?”(你的手里拿的什么呀?)

  (看到一新奇之物,问)“这是啥也?”(这是什么啊?)

  此处,“也”属语气词,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也”是上古汉语中的高频句末语气词。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则多用作副词,有时也作虚词,如“你去我也去”。不难发现,“也”与“呀”音相似,这在南宋已有学者指出,元朝《中原音韵》亦言之,如“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中[ia]与[ie]韵的对立,普通话中更是常用“什么呀”“啥呀”。因此,莱芜方言中疑问句“啥也”便具有了历史依据。出于语言表达习惯的需要,变式句型(倒装句型)“啥也这是”“这是啥也”可灵活换用。

  2.啥东西啊(指什么东西,“东西”含具象与抽象双层意义)

  “老师说让拿啥东西上学校啊?”(老师让带什么去学校?)

  “五一咱上北京去看蒽姑姑,及她拿点啥东西啊?”(五一咱们去北京看你姑姑,给她带点什么合适呢?)

  “你将才说地啥东西啊?”(你刚才说的什么啊?)

  “啥也”与“啥东西啊”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其一,从语音角度,“啥也”中“啥”读上声,“啥东西啊”中“啥”读入声。其二,从语义角度,“啥东西啊”较“啥也”多了一层抽象的意义,不仅指具象的物体,如上述例句中的“东西”“礼物”,还指“讲话内容”等抽象事物。其三,从语气角度,“啥也”语气较为随意,与之相比,“啥东西啊”多显尊重、认真的意味。

  3.豆啥啊(干什么啊)

  (碰了一下某人,对方问)“豆啥啊?”(干什么啊?)

  “你这么急到回家,豆啥啊?”(你这么着急回家,干什么呀?)

  4.豆啥地啊(去干什么啊)

  “你打扮尼这么齐整,豆啥地啊?”(你打扮得这么正式,去干什么呀?)

  在莱芜方言中,“豆啥”一词运用较为广泛,其表示某人对说话者将要表达的话语或实施的行为产生的疑问。与之相似,但语义却有极大不同的是“豆啥地啊”,其传达的是“问他人去做什么事情”之意。另外,“豆啥”中“啥”读上声,而“豆啥地啊”中“啥”读入声。这与疑问句“啥也”和“啥东西啊”中“啥”的读音特点相同,语素的多少与“啥”的读音存在语言表达的同一性。

  5.dua地啊(dua为入声,指去干什么啊)

  (路上遇到熟人,问)“dua地啊?”(去干什么啊?)

  (看到孩子出门,问)“又dua地啊?”(又去干嘛?)

  dua在闽南语中有不高兴之意,在莱芜方言中也有不满或不情愿之意,如例句二;但同时也有无感情色彩的提问,如例句一。

(二)询问时间

1.夺单啊

  “俺闺女说学校带开运动会。”(对方问)“夺单啊?”

  2.夺单孬啊

  “她大娘家讷闺女带结婚。”(对方问)“夺单孬啊?”

  3.啥时候啊

  “你啥时候回来地啊?”(对方答)“夜来过晌午啊。”(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昨天下午啊。)

  “这才啥时候啊!你怎么又饥困捞您?”(这才什么时候!你怎么又饿了?)

  “啥时候咧,你怎么还不起床您?”(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起床?)

  三者均表示对“什么时候”的疑问。值得注意的是,疑问句“啥时候啊”中的例句二与例句三并非对具体的时间进行提问,而是起强调作用,突出时间很早或过了短暂的一段时间,有时也表示时间很晚,后者往往蕴含恼怒之意。在理解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说话人的意图加以揣测,才能避免误读。另外,“啥”亦读入声。

(三)询问地点——哪尼(哪里)

“你上哪尼上学地啊?”(你去哪里上学啊?)

  “这么晚咧,你不家七,上哪尼去啊?”(这么晚了,你不回家,要去哪里?)

  此类疑问句是否与n和l的混淆有关?有三点论证对此观点予以驳斥。其一,n和l两个音充当声母,在好些地方是分不好的,如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都很显著。但是,山东莱芜与这些地方相隔甚远,语言受外来影响较小。其二,在莱芜方言中,诸如“俩”“乐”等字均用“l”作音,所以这里的“哪尼”若看作是误读并不具有代表性。其三,“哪尼”中“尼”读上声,而“哪里”的“里”读去声。可见,二者的相关性较小。

(四)询问原因

1.为啥

  “你都买好票咧,为啥又不去咧?”(你都买好票了,为什么又不去了?)

  2.大到

  “我是说啥也不去一回咧!”(对方问)“大到啊?”(我再也不去一回了!为什么呀?)

  3.以方言词“讷”或语气词“您(呢)”作标

  “你讷模上蒽奶奶家您?”(你怎么没去你奶奶家呢?)

  “他去捞这么一大畔子咧,(他)讷还不回来您?”(他去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不回来?)

  三者均含“为什么”之问。较为特殊的是3,与1和2相比,3询问原因的语义较为浅隐。方言词“讷”也是值得注意的,它的意义是多变的,如“我讷作业夜来就写完了”(我的作业昨天就写完了),“咱家尼讷酱油没了,你去买一瓶”(咱们家的酱油用完了,你去买一瓶),两个例句中的“讷”均与普通话中“的”相对应,发挥了结构助词的作用。而此处的“讷”则与疑问词“怎么”的用法、意义相当,表示疑问,另如“今日这么冷,你讷穿尼这么少您”,当“讷”作疑问词用时,往往与语气词“您(呢)”搭配。它的读音也是变化的,第一种用法中读降调,第二种用法中读升调。

(五)询问做法

1.咋治啊(“咋”读入声)

  “这么些人我应付不过来,咋治啊!”(这么多人我应付不过来,怎么办啊?)

  “快开学了,我讷作业还模做完,你说咋治您?”(快开学了,我的作业还没写完,你说怎么办呢?)

  2.怎么治啊

  (考试没考好,妈妈批)“你带打算怎么治啊?”(你想打算怎么办啊?)

  二者均表示“怎么办啊”。方言词“治”多含“做”的意义,它可泛指人的各种行为动作,如“他不老实,我得治治他”(他不老实,我要收拾他)中的“治”是“收拾”的意思。在“母结治咧”或“模捞治咧”中,则是表示他人的行为或做法使说话者气愤与厌烦,如“你真是模捞治咧”。

(六)询问肯否

1.以么(吗)作结

  “吃饭咧么?”(吃饭了吗?)

  2.以啵(吧或吗)作结

  “行啵?”或“行额啵?”(可以吧或可以吗?)

  “是这个额啵?”(是这个吧或是这个吗?)

  在这类提问句中,一般只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回答,此处特作分析。在莱芜方言中,语气词“啵”在陈述句中,与普通话中的“吧”同义,如“我们出去晒太阳啵”(我们出去晒太阳吧),而在这里的提问句或疑问句中,它不仅用“吧”表示不确定性的疑问,也与“吗”的意义相同,两者有相通之处,这是其与普通话的一大区别。另外,方言词“额”也是莱芜方言中时而出现的,如“哪个额?”(哪一个呀?)。

  按照传统的方言疑问句的分类,以上(一)~(五)属特指问句的范畴,(六)则属于典型的是非问句。

二、莱芜方言中疑问句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Andre Marti-net)在解释语音演变规律时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他指出: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愿意用最简单的语言符号来达到最大的表现力。在马丁内之前,曾有叶斯柏森提出的“省力说”、弗莱提出的“经济需要”等理论,他们都提到语言在演变的过程中力求经济的趋势。在莱芜方言中,从普通话“什么时候”到莱芜方言“多单”,从普通话“为什么啊”到莱芜方言“为啥”“大到”等,不仅是语素数量的减少,更是说话者在运用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时省时、省力的体现。

(二)疑问句多独立成句

在莱芜方言中,疑问句多独立成句,不增添附加成分。原因一在于莱芜人性格更加爽快、直朴,更倾向于将头脑中的疑问迅速地表达出来,这是性格影响思维、思维影响语言的一种表现。原因二在于受到语言环境与说话者双方关系的影响。如(当一个朋友突然轻拍你一下,问)“豆啥?”,这里并没有按照既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搭配习惯,说:“你拍我一下豆啥啊?”“豆啥”独立成句,直接进行发问,是基于谈话者双方对当前的语境或前后话语都有一定的理解基础,并且二人的关系较为熟悉。

(三)语气词大放异彩

在莱芜方言的疑问句中,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有较大不同的是,其语气词运用极为广泛。“啊”“您(呢)”“咧或捞(了)”“啵(吧或吗)”等,不仅在疑问句中大量出现并使用,而且在莱芜方言中也常见。如“老师叫你去办公室,豆啥啊”(老师让你去办公室,干什么啊);“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您”(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我讷作业夜来就写完咧”(我的作业昨天就写完了);“夜来你出去来额啵”(昨天你出去了吗)。这些语气词的读音也需要关注,由于地域内部的不同和个人发音习惯的不同,其读音也有所变化。语气词的运用使发问的语气更加和缓、委婉,带有商讨的意味。

(四)上声与去声居多

在莱芜方言的疑问句中,上声与去声居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啥”在莱芜方言的疑问句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如“啥也”“啥东西啊”“豆啥”“豆啥地啊”“啥时候啊”“为啥”等,并且与普通话不同的一点是,“啥”在这里上声和去声兼具,人们自觉继承前人的发音习惯以及语言表达习惯,自由运用。其二,疑问句中多上声与去声字。除“啥”外,“豆啥地啊”中的“豆”和“地”、“夺单”中的“夺”、“哪尼”中的“尼”“大到”“咋治”等,正体现了这一规律,韵律较为统一,读来深感质朴。

(五)强调或泛指

与上述一处疑问句表强调作用相同, “为啥他能考第一名您?因为他细心”(为什么他能考第一名呢?因为他细心)中的“为啥”也是如此,其作用与上述“啥时候”类似,并非表提问,而是表强调,突出他能考第一名的原因,激发听话者的思考,达到语言的目的。另外,大多数疑问句还可进行虚化,表达一种泛指的意义,从而实现说话人所预期的目的。如“不管在哪尼,我都得好好学习”(不管在哪里,我都要好好学习),“哪尼”并非指具体的地点,而是泛指在“任何地方”,其意指环境不能影响我的学习。 “不管大到,今天你都得去学校”(不管什么原因,你今天必须要去学校)亦是如此,“大到”并非问原因,而是表示虚指,泛指一切可能的原因。因此,疑问句的语义功能是多样的,有时并非表提问,而是表强调或泛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我们应具体分析,要准确把握语义,达到语言上的思维相通。

三、结语

方言是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性格精神与风土人情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疑问句在莱芜方言中广泛运用,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体现了莱芜人民爽快、朴实的性格与莱芜地域文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有些方言已消失殆尽,这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大损失,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因此,在新时期语言研究中,我们应对方言予以关照,挖掘其中的语言特色,保护方言,探究语言,传承文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