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代仕女图题画诗词中的女性审美观念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4871
何宇欣

一、引言

仕女图,也称仕女画,是一种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仕女图题画诗词指的是缘画而起,对画作进行介绍、描述、抒情、议论的诗歌(包括词作)①裘惠楞:《题画诗和题画诗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第3页。。仕女图直观地描述了仕女之服饰、妆容、神态、动作等,其中所蕴含的女性审美观念则借题画诗词等文学文献得以深入揭示。目前,学界对唐、宋、元、明时期的仕女图题画诗词已有搜集与整理,对仕女图题画诗词中展现的女性审美观念的转变也有梳理,但还显得简略,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仕女图题画诗词风格变化背后所暗含的社会背景、文化生活等细节还未被充分讨论。本文拟从仕女图相关的题画文学文献入手,对历代仕女图题画诗词中的女性审美观念的流变做一概括,着重对清代仕女图题画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仕女形象审美的角度出发,解读清代的女性审美文化内涵。进而在这些转变的过程中,对封建礼教制度下陋俗的、病态的审美观念进行反思,归纳仕女图题画诗词对于当代女性审美观念的有益启示。

  本次实验,解决了关于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许多困惑,在具体实验设计和应用方面收获颇多。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二、仕女图的发展及题画诗词中女性审美观念的流变

(一)唐以前的仕女图创作及仕女图题画诗

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又称《人物龙凤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女性肖像画,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仕女图,但整体来说已颇具仕女图雏形。两汉时期,仕女图处于萌芽阶段,妇女形象大量出现在画作中,以墓葬艺术为主要载体。随着人物画的兴起,这一时期的画赞艺术也随之发展。画赞因画而作,但焦点在于赞扬人物的品行,以彰显教化之旨,而不关注画艺和画理,与成熟的题画诗有别,但可视为题画诗发展的萌芽阶段②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中说:“赞者,明也,助也。”可见,这种文体虽是配合图像出现的,但它主要不是品画品艺,更不在于表达审美感受,而仅仅是一种伦理教化的工具式的实用性文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图继续受到两汉儒学正统观念的影响,题材以贞洁烈女的故事为主,沿袭汉代“助人伦”“明劝诫”“扬女教”的封建教化意义并予以宣扬。

(二)浓丽丰肥、不假掩饰的欣赏与赞美:唐五代时期

唐五代时期,仕女图繁荣发展,仕女图题画诗在这一时期正式出现。专门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的仕女图逐渐成为主流,仕女的游春踏青、宫廷生活都成为画家笔下的素材。仕女图中的服装也多显“薄露透”之特征,一反从前庄严肃穆的风格,浓丽丰肥之态转而为社会所向。

  4.交叉组HBO治疗前后Harris评分、MRI指标比较:交叉组完成HBO治疗的17例患者在HBO治疗前(第2次评估)和HBO治疗后(第3次评估)相比Harris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率为58.82%。交叉组HBO治疗后的股骨头水肿评分比HBO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股骨头坏死指数和股骨头坏死面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三)朴实、内敛之美与道德意识、说教色彩:宋辽金元时期

到了宋代,“仕女画”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仕女图题材逐渐世俗化、历史化。一方面,不再局限于宫廷贵族,转而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女性;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动荡,画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历史人物,创作了许多历史题材的仕女图,如《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昭君出塞图》等。忧愁是古代仕女图的典型情态,而宋代国力衰微、政治动荡的社会背景则加剧了这一时期仕女图女性形象的幽怨之风,整体绘画风格也偏向写实、线条、历史化。

  (2)当遇到钻杆被卡住时,使用液压绞车起拔钻杆会有断绳的危险,由于钢丝绳是一个弹性体,一旦出现断绳,会对旁边的操作者带来极大的危险。使用钢球夹紧液压起拔器时,钢球只是钻进钻杆,起拔力由液压油缸提供,不存在危及操作者的危险。

  宋代仕女图题画诗步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还出现了仕女图题画词,诗词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诗人借画抒发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甚至独立于绘画之外广发议论,对画中女性形象的赞美更为内敛,多说教色彩。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如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得孙仲方画美人一轴》:

  骏驹少驯良,美女少贤德。

  尝闻败君驾,亦以倾人国。

  因观壁间画,笔妙仍奇色。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了解增长的速度有时比绝对身高更为重要,更容易发现问题。如果儿童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正常应有增长值的70%,或生长曲线逐渐变平,都需要找医生查原因。

  持归非夺好,夹者恐为惑。①陈邦彦编选:《历代题画诗》(卷六十),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第740页。

  2.“倚风娇无力”——柔弱瘦削的外在审美

  《史记》:“始皇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刻石颂德……”。《水经注》云:“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

(四)哀愁瘦削、病态完美的畸形风气:明清时期

1.“蹙眉坐秋屋”——消不散的哀愁气质

  式中,vout和iout为PDM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Vbus为直流母线电压;ibus为输入到直流母线的电流;ic为流过输出电容Cout的电流;Rs为总寄生电阻,其组成部分为Relay寄生电阻和线路寄生电阻。

  何人偷梦梨花院,蜀笺写得当时面。

三、清代仕女图题画诗词中的女性审美文化内涵

随着清代绘画文学文献的进一步整理,我们已有条件阅读到大量的清代仕女图题画诗词,从而能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考察。一些学者认为明清两个朝代的审美倾向较为一致,都具有病态美特征。但笔者认为用“病态”还不足以准确全面地概括清代仕女图的审美观念,其中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考量与分析。

(一)清代仕女图题画诗词的审美风格

明代仕女图的题材与前朝相比,频繁表现歌伎生活,着重塑造弱不胜衣的女性形象。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张灵的《招仙图》、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等名画中的女性皆是纤弱消瘦的形象。《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八至卷六十收录了唐至明代的仕女图题画诗共224首,其中明代的仕女图题画诗占大多数。

  满眼春愁想未成,沈香小阁疑前殿。

  唐朝所流传下来的有记载的仕女图题画诗在《历代题画诗类》中仅收三首。诗人多从观赏角度看待画中的女性形象,着力描绘女性的衣着和神貌,渲染画中女子的美丽,辞藻华丽,比喻夸张。不假掩饰的欣赏与赞美是唐代仕女图题画诗最显著的特色,体现了唐朝对女性审美的包容,宣扬着高调大方的美。

  这样毫不掩饰地表露愁绪的画,使得清代文人在对画作进行题诗、题词时,也会直白地将这股愁绪展现给世人。以刘献廷为《美人对镜图》的题诗为例:

  晓妆初点青山黛,春风摇曳湘兰佩。

  窗窕谁扶钿上云,菱花幻出无双配。

  到了清代,仕女图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赏玩性的内容与题材,如《美人倚竹图》《仕女梳妆图》等,画家们对歌伎、妓女等下层女子的兴趣也大大增强,画中的女性多是纤柔娇弱的形象,反映了衰世文人的心态和市井庸俗的风气。清代的仕女图题画诗词可以说是明代仕女图题画诗词辉煌的延续,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丰富,几乎囊括了前朝仕女图题画诗词的所有类型。②邓永娴:《古代仕女题画诗的审美意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第24页。

  纵观历代仕女图和题画诗词,几乎每个朝代的女性形象周身都萦绕着一股“忧愁”。哪怕是在推崇丰肥自由为美的唐朝,画家笔下的女性也不可避免地沾上了几分哀愁。清代仕女图及题画诗词将这股“愁绪”渲染得更加充分。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不再单纯地对仕女的外在形象进行细腻的摹画,而是特意运用大量的留白和景物意象进行烘托。画中的仕女多采用倒挂的八字眉③邓永娴:《古代仕女题画诗的审美意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第24页。,这种眉形眉头很低,眉梢也往两边低垂,向下耷拉,因此也称吊稍眉。这种八字眉是清代仕女图和文学作品中特有的现象,是画家为了提高其画作的观赏性而创造出来的眉形,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除此之外,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还会特意留白画面,或插入特定意象,利用大幅的空白视野、特定的意象内涵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

  篱边灯下好思量,一曲琵琶枉断肠。

  梦自不成花自落,夜来风雨过横塘。

  前四句写的是美人梳妆过后对镜自赏的姿态,她与铜镜的“菱花”装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孤芳自赏之感。接着,诗人便直抒胸臆,“满眼春愁想未成”“一曲琵琶枉断肠”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又接连运用“蜀笺”“梨花”“琵琶”等数个意象,将诗中的情感推至最高点。梨花这一意象属于明显的愁苦类意象,“梨”谐音“离”,象征着离别与孤独;“琵琶”则因一首著名的《琵琶行》,成为感慨不幸境遇、红颜易逝的典型乐器意象;寄往蜀地的信笺,常意味着丈夫出征在外,夫妻异地。意象的堆砌、直抒的情感让这首题画诗的情感显得格外清晰,也为画作中的仕女形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哀愁气质。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女子的美没有过多描绘,反而在开篇就将美女与骏驹对照,引出“美色误国”“红颜祸水”之意,完全没有对女性美好姿态的赞赏之意,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说教色彩,反映出宋代逐渐趋于严苛的女性审美。

  从第5步开始循环, 直到计算完每一个光学镜面网格点的辐射照度. 最后输出光学镜面每个网格点的坐标值, 流场空气、弹头本身对光学镜面每个网格点的辐射照度值.

  清代仕女图及题画诗词被当今一些学者认为是“病态审美”,很大的原因是当时文人画家对女性病弱、瘦削身材的偏执追求。

  定期测定溶氧、酸碱度、氨氮、水温、透明度、生物量等。溶氧量5mg/L以下时,每天测1次,5~7mg/L时,每两天测1次,8mg/L时每4d测1次;每15d测1次浮游生物;每7d测1次透明度;每7d测1次pH值;每15d测1次氨态氮。

  汉魏时期对女性形象的规范集中于对女性气质的约束上,要求女性端庄大方;唐朝对女性的要求变得宽松,尤其是不限制身材反而追求丰肥之美;宋元时期,在礼教束缚的影响下,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增多,开始追求简朴自然的穿着,但依旧没有太过于强调身材的限制;直至明清,尤其是清代,才出现了对女性身材近乎严苛的标准规范。

  这种严苛的身材追求体现在画中,也体现在诗词中。仕女图发展到清代,画面多为程式化的病态美人,柔弱瘦削。画家费丹旭和改琦的出现更是将纤细柔美的女性审美风貌推向了高潮。改琦的代表作品《元机诗意图》绘制了鱼玄机手展诗卷、侧身坐于藤椅上的情景。画面中的鱼玄机身单体薄、面容憔悴,无力地靠坐着,双目中隐隐流露出一丝矜持凄凉的怨情,正是清代文人画家所刻意追求的女性病态之美。

  题画诗词为仕女图补充了未完之意,有的直接点出画中女性的“娇”“弱”“瘦削”,如叶璧华的《自题柳阴美人便面》①李雷:《清代闺阁诗集萃编》,中华书局,2015,第4972页。:“惺忪晓起步台阶,倚栏人比黄花瘦。石凳闲凭感不支,忆从花里斗丰姿。”将人比作“黄花瘦”,即使是懒懒地靠在石凳上也感到体力不支。有的通过衣衫渐宽等形容侧面凸显人物的病弱之态,如戴梓的《题十美图其二》:“妆成都觉带痕宽。”

  3.“义髻浓梳洛水妆”——完美精致的妆扮

  任何朝代都普遍存在着对女性容貌的追求,之所以将此作为清代仕女图及题画诗词的另一审美特点,是因为没有哪一个朝代对这种“完美”的追求达到了和清代一样的高度。唐朝的仕女图题画诗词中也不乏对女性妆容或打扮的描写,但唐朝文人对妆容或打扮的描写,并没有固定的程式与标准。清代仕女图题画诗词,似乎约定俗成般对女性梳妆打扮的画面或多或少都进行了描述,描述的内容也所差无几,大多都是云鬓入蛾眉、朱颜化脂唇,如“义髻浓梳洛水妆,烟华摇荡香云鬓”②李雷:《清代闺阁诗集萃编》,中华书局,2015,第4972页。“髻绾乌云斜不整,一片销魂绿鬓影。亭亭背立碧栏杆,不见蛾眉见蝤领”。对近乎严苛精致的追求,以千篇一律的描述体现在诗词中。

(二)清代仕女图题画诗词审美风格的形成原因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女性的主体意识随着封建礼教思想的强化而逐渐消失,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仕女图及题画诗词中的女性形象中所展现出的审美演变,称之为“病态”审美,不若男性视角下的“伪女性审美”③王宗英:《明清仕女画的文化内涵》,《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更能概括其本质内涵,即所谓女性艺术其实是男性以女性口吻生发的艺术的传统。仕女图中女子审美形象的转变反映着男性审美视觉的变化。正如李缇所说:“人类的美术史几乎是一部男性的视觉经验史,在美术作品中,男性话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带有强烈的男性色彩,女性始终是男性审美意识中的欣赏对象或艺术对象。”

  因此,在分析女性形象的哀愁气质、病弱之态、精心妆容的审美特点形成的原因时,除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之外,还要考虑清代社会的主流审美,以及创作这些仕女形象的男性主体的内心情感与需求。

  清代理学思想统治依旧严密顽固。封建礼教所压迫的对象不仅仅是仕女画中的女性,也包括他们的创造者——封建文人。理学家越是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指明“人欲”是引导灵魂走向堕落的万恶之源,就越是压抑社会明面上的情绪。随着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生活的华奢之风日盛,先前在社会积攒着的压抑情欲无法控制,反噬性地爆发,将仕女图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有一次,孩子很委屈地找朝敏说:“妈妈,同学们为什么都不理我?爸爸不是说只要树立威风就不愁没有朋友了吗?难道爸爸都是骗人的?”

  仕女图的创作受市场需求的刺激,又因其供人玩赏的功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迎合社会主流定义下的女性美。如以卖画为生的费丹旭、改琦等画家会不由自主地将画面中人物形象向纤细柔弱、削肩细腰这一社会主流审美趣味靠近。当时就出现了不少关于春睡、梳妆、倦绣的仕女图题材,表现了女性娇弱、瘦削、病态的意象。

  除了社会主流审美风气的影响,清代仕女图审美风格的形成还可以从作品的创作者入手探查其根源。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春秋战国时期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的理想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文人置身仕途,荣辱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好恶,正如女子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一样,是不自主的,是具有依赖性的。因此,许多画家和文人在创作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悲苦情感寄托在仕女图和题画诗词中,在仕女图中多绘羸弱忧愁的仕女形象,在仕女图题画诗词中抒写忧愁多于欢乐。

  纵观清代仕女图题画诗词,把肌肤比作凝脂、容貌比作花、头发比作云都是常见的事,文人画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无法直接突破社会的禁锢为所欲为,但又渴望赢得完美无瑕的道德评判,因此只好将这一切加进作品中,在创作仕女图及仕女图题画诗词时融入自我对完美人格、精致外在的追求。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的事实特征。人的犯罪行为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其内容可以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主观方面的客观化及客观表现,即行为人在有意识、有意志的心理态度支配下表现在外的事实特征。[21]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发现和认定犯罪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是犯罪的直观表现。重视对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有利于准确地定罪与量刑,并可以防止主观归罪。由于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和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也有所区别,以下对此分别加以论述:

四、结语

纵观仕女图及题画诗词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起起落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今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沃土,弄清楚传统仕女图及相关题画诗词中所反映的女性审美观念,以及其形成的原因,依然能为我们检视当今社会的女性审美观念、建立健康的审美趣味提供镜鉴之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