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①习近平在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总书记指出了文艺工作者对于我国文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代艺术也同样反映着人民生活和社会文化,“因此必须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征,如果脱离了传统与民族,当代艺术则毫无意义可言。”②李碧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年第3期,第171-177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是当代艺术在新时代发展中如何创造本土价值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他的艺术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思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向世人展示了传统与当代如何进行互动,传统如何向当代传播思想和知识。徐冰自身独特的学习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复杂的文化关系,使他能够在现今跨文化大背景下,通过语言、书法、中国传统美学等传统文化传播他自身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关系的有机互动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一、徐冰的成长经历和其作品
(一)成长经历
徐冰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来自家庭和他人的影响。徐冰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他两岁时就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来到北京,当时父亲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母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父亲教他中国文化和书法,母亲工作时就让他去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书,并让他从很小的时候便接触绘画。这样的出身以及成长经历,使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家庭的熏陶之外,老师对徐冰的影响也是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部分。徐冰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杨先让。他在中央美院的学习过程中,杨老师给他营造了一种朴实的艺术氛围,而说到朴实的艺术气息,法国的米勒是重要的代表人物,米勒的艺术创作根基来源于劳动,而劳动就是生活中最朴实的内容。杨老师在日常绘画学习中,不断地教育徐冰,绘画要有生活味儿、要实在。杨老师不仅给他教授专业知识,还为他提供能够展现自己才能的各种机会,而且从不吝啬对他的夸奖和赞美。对于徐冰来说,杨老师带给了他绘画的信心,帮助他形成了更加“正确”的艺术观。
(二)艺术作品解析
徐冰的作品充满了独特性和创造力,其中所表现出的艺术史与形式探索的对话是十分清晰且突出的。1.《凤凰》
《凤凰》创作于2008—2010年间,这是徐冰归国后的第一件大型作品。《凤凰》包括“凤”与“凰”两部分,各长28米,重6吨,全部由建筑废料和废弃建筑工具制成。
徐冰创作《凤凰》的灵感来源于他回国后在北京CBD的工地中深深感受到华丽高楼大厦与原始建筑材料之间的关联,强烈体会到原始建筑材料的魅力,决定将这些建筑废料做成作品。《凤凰》当时更多关注的是底层、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其粗糙、原始的形态与现代化建筑的精致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反差能让人们产生对繁华背后现实的思考,《凤凰》还与当前环境流行的“环保”“低碳”等概念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凤凰》是中国人特别喜爱且极具中国传统意味的动物形态,其形象中带着人们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忆,将过去被遗忘的传统文化重新拾起,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但《凤凰》面对的不只是成篇的夸赞,随着它的诞生也带来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凤凰》的造型过于丑陋、粗糙,而徐冰本人从不回避这些争议,他认为“美”或“丑”甚至风格都不重要,他更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他的作品得到思维的启发。
2.《天书》
《天书》一套共四册,创作于1987—1991年间,从动工到完成历时四年多时间,可以说是徐冰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套书由徐冰自己创造的四千多个“伪汉字”构成,以明代宋体字手工刻版印制。
徐冰天书的灵感来源于其经历的“文化反差”,他在20世纪80年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参与了大量的文化讨论,一下子获得了太多知识,且进行了太多思考,接触太多文化的方方面面后,无法判断文化本身性质清晰与否,于是萌生了想做这本书的想法。这本书经历了制作一本书的所有过程,但这本书并不具备作为书的本质,是不可“读”的,但它又非常像一本书,它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一丝不苟地完成的。
1987年,徐冰开始了《天书》的创作,关于《天书》的制作过程,从字数上看就是一件大工程。而且《天书》是手工刻版,必须先把每一个字进行刻板,然后再将字按照自己想要的顺序排列,最后印出来。光是面对这种困难程度,徐冰对作品的态度就已经非常令人动容了。但这件作品还是迎来了一些非议,有批评前卫的,也有批评过于传统的,但笔者认为,他将雕版印刷作为一种传统资源的价值,并成功将这一资源转化成为现今备受关注的《天书》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人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天书》中的字,没有一个是可以“读”的,而且并不像汉字一样可以交流,它们是没有任何语言意义的。徐冰对《天书》整个制作过程的态度,就是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这样艺术的力度自然就会出现。这也就体现了《天书》这件作品的当代性。
二、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因素
(一)艺术家的主体性
著名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不等于风格的个性, 它却是在风格的独特性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性的东西。”①简平:《王朝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王朝闻先生充分肯定了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其个性会深刻影响其艺术作品,甚至起到决定作用,且在其艺术风格上有突出表现。艺术家只要存在于社会中,就无法脱离群体生活关系,也就是说艺术家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其自身言语、行为、思想等肯定会受到社会大环境下各种因素的影响。虽说艺术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但从艺术家作为艺术作品创造者的角度来看,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自主性,也就是说艺术家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其在思考与创作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取舍能力,通过自身思考,并用自身独特的艺术方式进行表现,最终创作出艺术作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家个体性的具体表现。首先,徐冰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在人生的每个时段,都在与文字和书籍进行“碰撞”。徐冰对于文字长期的兴趣和关注,使“文字”对于他来说就像一座宝库,源源不断地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其次,徐冰是一个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的人,他除了是一个当代艺术家,也写一些自传、随笔等,从他的笔下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一些当代问题的思考,然后将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从而创作出与不同时代的问题相关的艺术品。
(二)观赏者的主体性
除了艺术家自身的主体性外,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风格的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也能体现出艺术者自身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品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种联系具有一定的间接性。艺术家的创作也深受观赏者的兴趣和爱好的影响,并不是脱离群众而孤立存在的。创作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也是追求观赏者审美的一种体现,观赏者与艺术家同处于一个时代,会对同一个时代产生的问题引发思考,从而带入艺术家对于艺术品的创作理念中,也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艺术品所代表的意义。(三)艺术家创作必须基于生活
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其大部分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中既存在自身个性,同时也有社会背景中的共性,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现实中的社会生活,更与艺术家的个体劳动密不可分。但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艺术家有着不与生存环境脱离的主体性,艺术家虽说是个体,但并不是完全脱离群体的个体,而是共性之中的个性。徐冰始终对社会现实保持思考。他拥有西方艺术家所不具备的中国文化背景,同时他的人生经历又给予他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他产生了独特的创作观念和思考角度,并持续探索中西方交流的艺术语言。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字、画一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徐冰将文字融入当代艺术中。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思维、审美、思考的角度等,都与“汉字”有关。徐冰所创作的艺术品以及他所写的文章中的字字句句,无一不体现着他文化基因里有关中国传统的东西。
三、结语
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中,总是将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态。马克思还指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至于在自己的对象里丧失自身。”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32。这就说明了主体性是艺术的重要问题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谷文达、徐冰、吕胜中、傅中望等艺术家都利用了传统艺术样式。”②尹吉男:《新国粹:“传统”的当代效用——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第123-135页。他们的艺术都有着突破性的进展,他们从西方现代派艺术主流中,转向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后面的艺术家开辟了当代艺术的新方向。他们重新反思以往的审美与艺术,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符号作为他们创作的“话题”,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以各种形式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在如今全球复杂的文化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利用中国传统的形象、文字、图像、符号、思想等呈现在艺术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冰创作的原动力,来自他自身的问题意识和长时间的兴趣,从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意义与时代结合的理念中不难看出,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且与他一生都在坚持思考的作品创作密不可分。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身处不同的文化氛围,伴随着他思考的一步步“进化”,他的创作也在持续地发展与变化中。
艺术家及其艺术品创作深受时代的影响,但同时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思考以及基于时代背景创造出的艺术品又同时影响着时代发展。徐冰的生活空间充斥着极大的跨越程度,从北京、河北乡村,到美国中西部小城、纽约。地理和文化多样性的碰撞,让他产生了更多思考,也萌发了更多问题,对于问题的疑惑推动着他的创作创新,使其能够将这些思考与问题转化为创作的灵感与张力。在他的创新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其问题意识,但徐冰自身更加注重体现文化的“新生”。而持续的创造力又需要有持续的学习作支撑,这就需要艺术家有充沛的精力,不断吐故纳新,丰富自身。要在日积月累中锻造独一无二的自己,也就是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主体性,产生更多的疑问与思考,从而转入艺术创作之中,这样才能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