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科普文本的翻译——以“3D 打印技术”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6877
赵怡雯

  科普文体是一种介于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文体,所以,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具有文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通常不会采用繁复的技术词汇。科普作品的翻译应该忠实原意,行文兼具科学与文采,通俗易懂。科普作品是将科技信息传递给中国大众、宣传科技理念、推广科技文化的一个主要窗口,科普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语言逻辑必须严谨,因此对译员有很高的要求。生态翻译学对科普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有助于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维度指导翻译过程,合理运用生态翻译学能够获得更流畅、更地道的译文。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探讨了译者如何根据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标准,以达到“译有所为”。

一、生态翻译学简述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 年)的进化论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成就。“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也就是“适应/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这个思想的理论意义已经超越了生物界,深入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胡庚申从“适者生存”这个自然规律出发,阐述了译者在译文中的核心与主导性,并从“自我适应”与“事后追惩”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具体来说,在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必须进行选择和适应。通过适应,译者代表了源语言和文化的“世界”;通过选择,关注译文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如何使译文的最终语言能被目标读者所接受。为了将理论简明化,胡庚申归纳出一个表达式:翻译=适应+选择。具体而言,他指出:(1)翻译过程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循环交替过程;(2)译者应遵循的原则是多维度(即语言、交际和文化维度)的选择与适应 ;(3)相应地,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必须进行三维转换;(4)翻译应该有三个方面的评价机制:实现多维转换的程度、读者的反馈和译文的质量。

二、译者对语言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从语言维度来说,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适应和选择语言形式。科普文章的特征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信息的精确、语言的客观、描述的平易和严谨,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情绪。同时,要做到语言结构严谨,前后关系清楚,表述流利,不得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另外,同样的话语在汉语和英语中也存在不同的表述,如果考虑原作的表述,就难以精确、顺畅地再现原作的观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针对科普文章的特征和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以让译文变得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一)词汇的选择

科普文章的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因此专业术语要准确。汉英语义在一些情况下是不对等的,因此汉英翻译并不是查阅汉英词典,照搬词典释义。在翻译词汇时,不仅要适应科普文本科学性的特点,力求准确性,也要适应汉英语言的差异,在语境下选择正确的词汇。

  例1.1984 年,三维系统公司的查尔斯·赫尔(Charles Hull)发明立体光刻,用紫外激光固化高分子光聚合物将原材料层叠起来。

  译文:In 1984, Charles Hull of 3D Systems invented stereolithography which is used to create objects by curing photopolymer using UV laser layer by layer.

  分析:如果想要将译文翻译得通顺地道,查阅背景资料是不可避免之举,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原文的生态环境,从而选择适应程度较高的词汇。这句涉及的技术背景——立体光刻,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此处的层叠并不是“堆在一起”的意思,而是将原材料一层层地涂覆在平台上,选择用“layer by layer”更能清晰地反映出立体光刻技术是怎样操作的。

  例2.3D 打印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50 年代,当时美国科普作家雷蒙德·琼斯(Raymond F. Jones)在文章中首次描述了3D 打印中使用的一般概念和步骤。

  译文:The idea of 3D print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950s, when American popular science writer Raymond F.Jones first described the general ideas and steps used in 3D printing.

  分析:翻译时,选词应根据目的语或语言环境来定。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目的语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程度较高的词汇,最大限度地适应译入语的生态语境,使读者能理解和接受译文传递的信息。原译和改译的不同点在于concept 和idea。原文中所提到的雷蒙德·琼斯,是在一篇科幻文章中提出的3D 打印概念,此时3D 打印还没有诞生,所以笔者修改后选择了idea 一词,表示这只是一个尚在襁褓的想法,而concept 则指从众多实例中通过概括、归纳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全貌及其内部联系的概念或看法。

(二)句子结构的调整

汉英在句子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汉语句子是“流水形”结构,注重句意连贯,短句多,且句与句之间可不用衔接手段。英语句子则是“树杈形”结构,注重句子的完整性,连接词常用于句与句之间。因此,英语多用长句、复合句、复杂句。汉英句子的差异是笔者适应与选择的一方面。此外,科普文本作为科技文本的一种变体,笔者在翻译学术性句子时多使用被动语态、名词化结构,以体现科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此为笔者适应与选择的另一方面。

  例3.可以帮助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自制所需的零件,显著提高了空间站实验的灵活性,减少了空间站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降低了空间站对地面补给的依赖性。

  译文:The in-orbit 3D printer can help astronauts print the necessary components in the weightless environment;therefore,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spare parts in space station are reduced, so does the dependence of the space station on ground supplies.

  分析:英语多使用连词和介词,是形合语言,具有比较明显的逻辑衔接。而中文缺少显性的逻辑,省略现象常见,是意合语言。阅读例3 画线部分可知,笔者在译文中增译了逻辑连接词,体现出译文的逻辑性;将“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和“对地面补给的依赖性”处理成了名词化结构,将“减少”处理成了被动形式。因此,本句体现了笔者对汉英语言差异和科普文章的特点的适应和选择。

  例4.实际上,真正影响打印速度的不是树脂聚合,而是平台的机械运动,因为在打印过程中存在停顿。

  译文:In fact,due to the pauses in the printing process,what really affects the printing speed is the mechanical movement of the platform,rather than the resin polymerization.

  分析:译者对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进行的。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意义的表达借助上下文逻辑关系和词序,相反,英语是形合语言,将句子的不同成分用连词结合起来,语法正确,意义表达完整且合乎逻辑。将原文和译文对比可知,笔者将原文进行了拆分重组,使译文逻辑更加清晰。根据中文先事实后评论、英文先评论后事实的特点,笔者将原因放到了前面。为了译出原文中的“不是……而是……”的逻辑,笔者选择了“rather than”结构对句子进行了处理,让译文读起来更符合英语的逻辑。

三、译者对文化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方面存在差异,为了防止从译语文出发曲解原文,译者需要注重源语的语言转换,更需要适应译语所属的文化系统,而且应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递双语的文化内涵。科普翻译具有文学性的特点,除了涉及专业词汇外,还涉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和文本中的文化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科普翻译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信息的传递,也是中外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将双语间的差异翻译出来,并同时保留源语的特色。同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方法,适应双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将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呈现出来。

  例5.21 世纪3D 打印机生产商是百花齐放,如战国时代。

  译文:Just like the amount of stars in the sky, there are many 3D printer manufactures in the 21st century.

  分析:在翻译时应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文化意义。例5 画线部分的含义是21 世纪3D 打印机生产商如同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多,构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如果直接给读者解释含义,译文篇幅会过长,而且在对中国文化背景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译者如实解释了含义,读者也很难完全明白。因此笔者在分析完此段落后,判定作者想传达的是21 世纪3D 打印机生产商数量众多,因此选择意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原文使用了比喻,因此笔者选择了合适的意象,适应了西方语言所属的文化系统,将生产商比作夜空中的星星来体现其数量众多,帮助目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情感体验。

四、译者对交际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如果信息没有让译语读者理解,那么它就是无用的。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应侧重交际层面的选择性转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科普翻译的传播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传递正确信息。因此,译者需要在适应源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选择与交际意图相一致的最佳翻译策略。

  例6.当然,世间不存在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

  译文:SLA 3D printing does have few drawbacks.

  分析:例6 为语篇过渡句,前两段着重论述了SLA打印技术的优点,后一段则论述了SLA 打印技术的缺点,前两段通过该句与后一段衔接。在翻译时,语篇的逻辑十分重要,把句子和句子、语段和语段,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有逻辑地黏合在一起,构成语义的完整单位或比较完整的单位。阅读上下文可知,上一段文字论述了立体光固化成型法的优点,例6 所在段落则论述了立体光固化成型法的不足之处。英语是逻辑性极强的语言,如果直译本句,未免太过生硬,造成语篇逻辑链断裂,译文流畅性降低,从而导致译入语读者阅读不顺畅。因此笔者选择将本句改译为“立体光固化成型法存在不足之处”,不仅适应了语篇逻辑,也适应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7.实际上,MJF 技术旨在解决当下3D 打印技术所面临的速度、精度、成本三大问题。

  译文:In fact,MJF aims to increase the printing speed,improve printing accuracy and cut printing costs.

  分析:汉语中必不可少的范畴词在英语中有时成了不必要的重复累赘,因此在翻译时可省略。此外,中文是静态语言,多使用名词,英语是动态语言,多使用动词,因此在翻译时要讲求动态与静态平衡。本句中的“三大问题”为范畴词,因此笔者省译范畴词,并且在“速度、精度、成本”前添加了动词,使译文不仅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读起来更加生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适应论对科普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过程。首先,译者要适应原文、源语、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其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应、选择,要考虑到语言、文化、交际等各个维度的转化,才能产生翻译的最佳效果,才能产生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在科普翻译中,译者的选择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末,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进行操作,而这一切都是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以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