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张家界方言“尽”字句及其被动标记来源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6564
陈语暄

一、引言

从古至今,汉语表达被动的句子主要分为无标记的被动句和有标记的被动句。本文研究的被动句是张家界方言中有标记的被动句。汉语真正的被动式产生是在春秋战国以后,类型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等。发展至现代汉语,“被”字句在普通话中是最为常见的有标记被动句,方言中常见叫、着、给、尽等作为被动标记。

  学界关于近现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研究,有从整体出发研究被动句及其相关问题的,如陆俭明(2004)、蒋绍愚(2009)等;有结合方言材料进行研究的,如崔显军、张雁(2006);有结合外语对被动句的研究,如张艺瀛(2019)等。关于有标记的被动句及其来源,有关于“被”字句的,如蒋绍愚(2002);有关于“给”字句的,如陈前瑞、李宇明(2005);有关于“吃”字句的,如江蓝生(1989)等。

  “做汉语语法史研究,不能不考虑地域问题,以往对地域问题注意得不够,近年来很多研究对地域问题很重视,这是汉语史研究的进展。”方言是深入发掘语言演变路径与规律的重要材料,汉语方言现象的描写与解释分析更能丰富语言研究的成果。“尽”字句表被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仍见于使用西南官话的部分方言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张家界方言中“尽”字句使用频繁,且有较为稳定的使用形式和使用特点。本文从方言的角度出发,将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张家界方言“尽”字句使用情况的同时,讨论被动标记“尽”的来源,为被动标记来源研究提供方言研究材料。

二、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

张家界市永定区位于湖南西北部,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吉永片的永龙小片。《说文》释“尽”为“器中空也”,引申有“竭尽”“极点”“全部”等义。“尽”在张家界方言中具有动词、副词和介词多种词性。动词“尽”表示“允许”“容许”等具有使役义的意思;副词“尽”表示“一直”之意;介词“尽”有两种用法,一种意思相当于“等……之后”,另一种作为被动标记,用于“尽”字被动句中。

(一)动词“尽”

“尽”作动词,表示“任凭”“让”“随”“允许”等义,具有较强的使役性质。如:

  ①他屋里一直尽他搞的。(他家一直任凭他做什么。)

  ②你尽他讲,我看他讲的出来么子语。(你随他说,我看他能说出什么。)

  ③你先尽我歇哈儿,我再跟你讲那个事。(你先让我歇一会,我再跟你讲那个事。)

  ④你尽我把这个题目做一哈。(你让我把这个题目做一下。)

  ⑤我尽他走的。(我允许他走的。)

  动词“尽”在的句子,结构可表示为“S+ 尽+Np+V2”。“尽”作动词时,句子的主语就是动作的施事,此时“尽”表示主语发出让宾语作某事的动作。“Np”在此种类型的句子中多为人称代词,既是“尽”的对象,又是第二个动词的发出者。此类句子用于陈述某事,常出现在对话中,探讨的是双方都知道的事情。

(二)副词“尽”

“尽”作为副词,表示“一直”之意,用于强调某件事一直处于或反复处于某种状态。如:

  ①囊尽是你啊?(怎么一直是你。)

  ②你莫尽讲哒,我听得脑壳炸疼。(你别一直说了,我听得头疼。)

  ③喊他莫尽跳。(让他别一直跳。)

  ④你不喊他,他尽唱的。(你不叫他,他一直唱。)

  ⑤你莫尽捉到他的事讲。(你别一直抓着他的事说。)

  例①表示“一直是”“多次是”;例②表示“一直说”“多次说”;例③可表示“一直跳”“多次跳”;例④表示“一直唱”“多次唱”;例⑤表示“抓”“说”两个动作都处“一直”或“多次”的状态。副词“尽”位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反复。

(三)介词“尽”

“尽”作介词,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情况,一种是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等……之后”,另一种是作为被动标记,连接动作的受影响者和动作的发出者。

  (1)“尽”作为介词,通常将句子中事件发生的时间作为参照点,表示“……之后”“等……之后”。如:

  ①尽他爸把他打一餐哒他就不得乱跑哒。(等他爸把他打了一顿之后他就不会到处跑了。)

  ②尽他饭吃完哒。(等他吃完饭之后。)

  ③尽我走哒。(等我走了之后。)

  介词“尽”的这种使用情况常出现在对话中,用于说话人双方都知道的情况。“尽”前可以省略代词,但省略的对象是说话双方都知道的。介词“尽”表示说话人的一种假设或预设,句子中提及的事情还未发生。当出现了句子中的假设或者预设之后,会接着发生某事或者产生某种后果,这种后果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假设。如例②可以表示“等他吃完饭,我们就去逛街”,但是“逛街”这件事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表示一种假设。

  此类介词“尽”所在的句子,句末需要借助动态助词“哒”跟在动词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尽我走”和“尽我走哒”表示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尽我走”意为“允许我走”,动词“尽”表示“允许”;“尽我走哒”意为“等我走了”,介词“尽”表示“等……之后”。

  (2)“尽”作为介词,成为被动标记,引出实施者。如:

  ①你好生看到东西,莫尽人拿走哒。(你好好看着东西,别被别人拿走了。)

  ②书尽他撕烂哒。(书被他撕坏了。)

  ③墙囊高,囊尽他翻过去哒的。(墙那么高,怎么被他翻过去了的。)

  ④你囊尽他骗到哒。(你怎么被他骗了?)

  从形式上来看,作为被动标记所在句子的结构为“S+尽+Np+V”,“S”为句子的主语,Np 为动词的发出者,是动词“V”的受影响者。称“S”为动词的受影响者是因为这个主语可以是动作的受事,也可以是动作的材料、处所、感事等,如例①中“东西”是“拿”的对象,例②中“书”是“撕”的材料,例③中“墙”是动作“翻”发生的处所。被动标记“尽”前面的动作受影响者在被动句中必须出现,这是区分介词“尽”两种不同使用情况的一个重要特征。

  普通话中表被动的“被”字句,所在句子结构为“S+被+Np+V”,与张家界方言中表被动的“尽”字句结构相同,但不同的是“Np”在“尽”字被动句中不能省略。以上述句子为例,例①用“被”字句表示为“东西别被别人拿走了”,其中的“Np”是“别人”,表被动的“被”字句也可以表示成“东西别被拿走了”,但是表被动的“尽”字句不能表述为“莫尽拿走了”。以此类推,上述“尽”作为被动标记所在的句子,如果省略了动作的发出者,则会变成“尽砍”“尽翻”“尽骗”,此时“尽”是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拿”“砍”“翻”,表示“一直(或多次)拿”“一直(或多次)砍”“一直(或多次)翻”;动词后面不能接动词的结果,如上述例子中的“走”“烂”“过去”“到”等趋向或结果补语。

  从语义上来看,这种句式与“被”字句等相同,通常是表达一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语义,描述的是已发生的事情,句子中常见动态助词“哒”。如果在被动标记“尽”前加“莫”,则表示说话人对未发生的事情的祈使,带有提醒、建议等意味。如①中“莫尽人拿走”表示“别被人拿走”,带有提醒、警告意味。被动标记“尽”前加“囊”,则表示对已发生事情的疑问。如④表示“骗”这个动作已经发生,产生了“被骗”这个结论。

三、被动标记“尽”的来源

现有被动标记的研究显示,汉语被动标记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源于“遭受”义,后语法化为被动标记,如“被”字句;二是由使役句语法化而来,如“给”字句。结合现有的张家界方言语料,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被动句的被动标志“尽”是由动词的“使役”义语法化而来。分析如下:

  首先,“尽”具有动词、介词等词性,动词能表“使役”义,为“尽”变为被动标记提供了条件。动词所在句子的句式结构为“S+尽+Np+V2”,被动句的结构是“S+尽+Np+V”。两者的结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动词所在“尽”字句的“S”是动词的发出者,“Np”是“尽”的对象,也是“V2”动作的发出者;“尽”字被动句“Np”才是动作的发出者,“S”为后面动作“V”的受影响者。如果能够解释“S”变成了动作的受影响者,那么就能说明“尽”字被动句是由表“使役”义的“尽”字句发展而来。

  动词所在句子的句式结构为“S+尽+Np+V2”,表示“主语让/容许/任凭某人做某事”,这是一个典型的使役句。“V2”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借鉴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关于被动标记“给”的来源的探讨:“使役句的V2可以是及物的,也可以是不及物的;及物的可以转化为被动句,不及物的不能转化为被动句。”实际上,动词后面还能再接别的成分,表示“V2”的对象,省略的话,均是因为说话双方知道省略的内容,如“我尽他拿的”,“拿”是及物动词,但因为“拿”的东西是说话双方都知道的,所以可省略。

  这种省略了及物动词对象的句子,如果将对象说明,在张家界方言中常用“把”将V2的宾语提到动词前面,表示为“S+尽+Np+把O+V2”。如“你尽我把这个题目做一哈”“你尽我把书拿一下”“你先尽人把卫生打扫好”,此时的“尽”依旧带有“使役”义。

  汉语中表示强调,常常会将强调的对象放在句首。这种表示强调的方式,在张家界方言中也经常使用,如“卫生你先尽人打扫好”,表示为“O+S+尽+Np+V2”。这种将宾语作为强调对象提至句首的行为,突出了宾语的地位,主语就不再那么重要,后逐渐出现了省略直至消失的例子,形式上就重新表示为“Np1+尽+Np2+V”(Np1就是之前的O,为避免同之前的S 和O 重合,此处用Np1表示),Np1就是受事,句式中处于相同的位置,但主语变成了受事,可以说使役句变成了被动句。深层结构就是“Np1+[(尽+Np2)+V]”,表示Np1由于Np2发出的动作,受到某种影响。如“书尽他拿走了”,表示“书”因为“他”的动作“拿”而产生了位移。“尽”由表“使役”义的动词发展成为被动标记。

  以上“尽”的被动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可以用方言中一个合理且符合演变路径的句子来说明。“尽”作为动词时,句子表达为“我尽他拿走的”。意为我让他拿的,此处省略了拿的宾语。将宾语补充出来可表达为“我尽他把书拿走的”。强调“书”时,将宾语提前,表达为“书我尽他拿走的”。此时位于Np1位置的“我”处于次要地位,可省略表达为“书尽他拿走了”。此时句子变为被动句,“书”位于被动标记的前面,是被动标记后施事的受影响者。

四、结语

“尽”在张家界方言中有动词、副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尽”字被动句主要用于表达一种不如意、不愉快或消极的情况,其后的名词作为动作的施事,不能省略。张家界方言中“尽”字被动句是从使役句而来,“ 尽”由表使役义的动词语法化为动词标记。其演变路径可表现为:Np1+尽+Np2+V(使役句)→Np1+尽+Np2+把NP3+V(NP3为动词的宾语)→NP3+Np1+尽+Np2+V(宾语提前表强调)→NP3+尽+Np2+V(Np1位于次要地位,可省略)→Np1+尽+Np2+V(原来的受事重新表达为Np1,句式变为被动句)。汉语将强调的对象提前的用法,为受事位于主语地位提供了重新分析的可能。经过上述演变路径,“尽”从表“使役”的动词,经过语法化,变为被动标记。这也为蒋绍愚的“‘使役——被动’的演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语法化的趋势”观点提供方言材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