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生勤修终化龙——齐白石画虾技法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6956
彭代森

  齐白石是一位极富开创精神的中国画大师。在他的笔下,创造了很多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形象,这一系列的艺术形象都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阅历,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创造的“虾”的形象。齐白石把一个生活中很普通的且不被常人关注的小动物,塑造成为具有最广泛辨识度的经典艺术形象,其中凝聚着他数十年的苦工与巧思。

  齐白石画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虾的形象一变再变。最初,他画虾主要是学习八大山人和李复堂等人的方法,虾的形象纤细僵硬,墨色没有明显的对比。因不满足于只依靠前人成法,他便在书案的笔洗里养沼虾,仔细观察虾的结构和动态,探索新的表现方法。他六十岁以后画的虾,头胸与腹尾的结构变得分明而紧凑,前端的一对虾钳(第二步足)有了多样的动态变化,步足与泳足画得很密集,触须基本呈放射状,形象刻画力求写实。之后,他将对虾丰硕的形质与沼虾长钳的造型之美融合到一起,他笔下的虾不再是单调的、生活的形象,而是一种更加饱满、更集中地突出虾的造型特征的艺术形象。他的用墨有了精心的安排与变化,头胸与腹尾的用墨淡,眼睛和头胸部中间的一笔用墨较浓。虾钳在运动变化中蕴含着劲健的力度,步足因角度的关系勾出三至四条,泳足至多勾出六条。至于触须,在融合对虾与沼虾形象成型的初期,齐白石只画出三对长须;到八十岁以后,他在三对长须的基础上加了三对短须;九十岁以后,他又将三对短须删去,只保留三对长须[1],形象愈加精练,悠游的姿态愈加生动。

  齐白石将对虾与沼虾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是他画虾探索变革臻至完善阶段的表现形式,形象的墨形构成已然确立,精妙的水墨意韵与生动的形态完美融合,一笔一画,俱是胎息前人之后又脱胎换骨的自家面貌。

  齐白石画虾,是从虾的头胸开始,依次画出腹尾,再画眼睛、虾钳和足,最后画出触须。齐白石用长锋羊毫笔,在笔根加入清水,这是他独特的用水法,在着纸之前,已为纸上的水墨效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画出虾的额角(虾枪),这是虾头前端最坚硬的部位,他用挺健的一笔表现出额角锐利坚硬的质感,同时确定了虾运动的方向。头胸部在额角约三分之一的位置,先画出一笔前部尖、后部圆的锥形。这一笔利用笔头自身的形状,横卧顺势入笔,入笔轻而至笔根用力一顿收笔。因为笔锋含墨,笔根含水,这一笔在宣纸上呈现出前面深、后面清的自然过渡。接着在这笔锥形的下方贴着边缘稍错后的位置,再画出一笔形如月牙的细长横,收笔的位置比锥形稍长,墨色比锥形收笔处的重一些,相互衬托,锥形后部清透的效果就更加突出。把头胸的主体画好后,在头胸部的前端、额角的两侧,画出第一触角鳞片,墨色与主体部分相一致,头胸部的整个形体便塑造完成。

  齐白石用“一笔居中,两笔抱体”这样精练的用笔组合塑造出虾的头胸部,他把虾的形象表现为由侧顶面观看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形象各个组成部分最充分。他不仅表现出虾晶莹饱满的特征,还着意表现出形象的硬度。因为虾身体的表面是甲壳包裹,要体现出形象坚硬的特征,必须控制好墨与水的分量,运笔则圆中寓方,既发挥了墨色的自然变化,又表现出形象的质感。

  接着画出虾的腹尾。虾的腹尾由六节腹部关节和一节尾节组成,尾节的两边是尾扇,是虾游动和保持平衡的主要组织。他用侧锋点出虾腹的第一节,与头胸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位置在头胸部晕开的水痕边缘,使墨与水产生一种自然融合的效果,这样两个部分看似有间隔,实则有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齐白石画虾腹的墨形稍呈弧形,表现出虾腹柔韧的力度感,他以连续的用笔画出虾的腹节,并利用水痕将每一节表现得笔笔分明。他是以由粗渐细的方式画出五节腹节,第六节通常与尾节合为一节。画至第三节与第四节时,有一个小的转折,以表现虾的弓背,这是虾腹动力的中枢。虾在遇到危险是就是迅速卷曲弓背位置向后逃跑。虾腹前三节的墨形是宽而厚,由第四节渐变为细而稍长,连续而富有节奏的用笔把虾具有弹跳力的特征体现了出来。腹节画好后,在尾节的左右分别画出两笔尾扇,这两笔尾扇的用笔与头部的第一触角鳞片的用笔是一致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首尾呼应的关系。齐白石通常把第一触角鳞片画得贴着额角,显得紧凑,虾向前游动时可以减少水的阻力;尾扇则向两边张开,呈现向前推动的状态,首尾的联动强调了虾向前游动的生动状态。

  虾的头胸与腹尾画出后,下面是画出虾的眼睛。虾眼在头胸的前端,与第一触角鳞片相接,齐白石是用浓墨短竖表现虾眼。他是下笔略顿后由外向里一笔写出,顿笔处即为虾的眼球,两只眼睛呈对称的线形。齐白石早期画虾的眼睛,是一个圆点紧贴着头部。最终为什么改点为竖线?笔者认为,一是虾眼的构造为带柄的复眼,齐白石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精确地抓住了这一特征;二是用圆点表现虾眼显得局促;三是他将对虾与沼虾形象结合之后,虾的体量变大,只用一点,显得格格不入。形象的变化给细节的处理提出了新要求,齐白石结合虾眼自身的构造并加以夸张,这笔竖画比真实的虾眼还长,这样使整体形象显得舒展,并且线是有指向性的,对称的线形表现方法使虾的视线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更加神妙的是,齐白石画虾眼的时机是头胸边缘的水痕渐干之时,这一笔和水痕衔接的部分墨色略微晕开,正好表现出虾眼周围的绒毛在水中散开的效果,展现了齐白石驾驭水与墨的超凡技巧和对时间恰到好处的掌控。

  画出眼睛后,齐白石在额角后部头胸的中间位置用浓墨画出一笔前面圆、后面渐细的墨形。这一笔墨形表现的是虾的胃和肠,用浓墨突出了虾的透明感[2]。笔者认为,这一笔墨形的作用与效果不止这样。

  表现动物的身体组织或器官有重叠和包裹,内层的器官组织能透过表层的组织显出形状,是齐白石绘画中的绝技。例如,他画知了的腹部,被翅膀遮住部分的墨色淡,没有被翅膀遮住的部分墨色重,两种墨色的对比突出了翅膀柔韧与透明的质感。再有,他画工笔墨虾,头胸中间也染有一笔圆形,用墨也明显较淡。按照他这种方法,表现包裹在头胸内部的器官应该用较淡的墨,呈现一种隐约看到的效果,而他画水墨虾的这一笔不淡反浓。

  笔者认为,齐白石画这一笔的位置是虾头胸甲壳最坚硬的部位,用浓墨画出,突出了甲壳坚硬的质感;同时,与额角和头胸的墨形叠加,加强了头胸部饱满厚实的效果。由这一笔,笔者联想到另外一个艺术形象,就是戏曲舞台上的武生。这类角色的面部化妆,要在额头的中央画出一道竖纹,这是因为习武之人气血旺盛、额头肌肉隆起的特征,用戏剧化的化妆方法更加突出了人物英武的精神气质。齐白石画虾头中间的这一笔,同样有提振整个形象精神的作用,因为头胸和腹尾的墨色较淡,只有眼和这一笔的墨色浓,整个形象的墨色对比非常鲜明而精练。“画龙点睛”作为提振绘画形象精神气质重要的一环,不应局限于对形象的眼睛的刻画,还要根据形象造型的对比因素在重点部位做强调,这种强调不仅提振了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同时也使观者为之一振。

  接下来是画虾的步足,虾的步足一共五对。因为角度的关系,齐白石由第二对步足画起,第二对步足即虾钳(第一对步足很小,进化成虾攫取食物的辅助器官了,从顶面上看不见),在头胸下面中间靠后的位置。虾在前进、后退、弹跳等或急或缓的动作中,虾钳的变化各有不同,是表现虾动态的重要身体组织。齐白石用铁线篆的笔法画出虾钳的三节构造,组合变化与虾的动态相协调,线条修长而圆浑,展示了劲健的力度之美。

  后面的第三至第五对步足是由头胸的后部由内向外依次画出,因为角度的关系,齐白石通常只画出三至四条步足,线条的方向基本一致而略带弧形,表现了虾向前游动的动感。

  泳足生长在腹部,每节腹节下面生长着一对,齐白石用概括的方法在每节腹节下面以连点带勾的用笔依次画出五条泳足,表现出在不断划水而若隐若现的感觉。

  接着画出触角,即虾须。齐白石画虾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画出三对长须和三对短须;二是只画三对长须。现实当中的对虾和沼虾都只有长须而没有短须,加入三对短须的画法,增加了画面形象攒动拥挤的热闹氛围,营造出虾跳跃游动的动感,体现了画家“胆敢独造”和“木无此本,画有此本”的艺术创作思想。只画三对长须则使形象显得更为精练,彰显了虾须线条的柔韧之美。

  齐白石非常注重表现这三对虾须生长位置的准确。在额角与第一触角鳞片中间有两对,一对向前伸展,一对向后摆动;第三对在第一触角鳞片的两侧,即虾眼的前端。对于细节精准的刻画,体现了齐白石对虾精微的观察与研究,他创作的绘画形象的概括、提炼和重组,都是基于对生活原型的精准把握。

  齐白石表现虾在游动的急缓不同状态时,虾须的开合有相应的变化。缓行状态中向前伸展的一对展开的角度较小;如果是急行而下,虾须展开的角度就大,体现出在水的阻力作用下虾须的不同变化。向后摆的一对虾须,为了表现出水流的方向,通常画得比较直。第三对虾须的弧度变化最大,体现出虾在游动时不断摆动的动态。

  齐白石画虾须的线条看似纤细,实则蕴含柔韧的力量,展现出他驾驭线条的超凡功力,将虾须富于弹性和鲜活的质感真切而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齐白石画虾的特点有:

  第一,简练概括,超越生活。齐白石画虾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他把虾形体构造中的细枝末节都删除了,而保留了最能突出虾典型形象的部分,真正达到了“以少胜多”的神效。

  第二,墨法高超,形象晶莹剔透。齐白石以笔根加水的方法,使他画的虾给人一种通体透明、晶莹逼真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聚散有法,布局讲究。画虾之难在于如何巧妙地处理肢体的穿插、叠加和呼应,齐白石在这一点上有精深的研究,疏密安排恰当,拥而不挤,密而不乱。

  第四,以书入画,绵中带刚。非凡的书法功力使他画的虾处处软中含硬、润中有刚。

  第五,活灵活现,生动传神。齐白石画虾的最大特点是一个“活”字,长期的实践、探索与变革,铸就了他画的虾个个都跃然纸上,生动传神。

  1955 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画家齐白石》的纪录片,记录了齐白石画虾的全过程。从他调墨后在笔根加水开始,到画好虾须结束,展示了他用笔、用墨和用水的方法。他画虾用墨,除了眼睛和头胸中间一笔用浓墨外,其他各部分都统一用较淡的墨色。在统一的墨色中却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节奏韵律的变化。齐白石以用笔的提按顿挫和对水与墨的精确掌控,塑造出虾各个部分的不同质感:头胸部的坚硬、腹尾的舒展、虾钳的劲健和虾须的柔韧。他画虾之所以有一个基本的时序,与笔中含有的水墨分量密切相关。由头胸开始至腹尾,水墨充分,因而这两个主体部分塑造得丰腴而剔透;画到虾钳(步足)和泳足时,水墨渐少,能表现出线条的劲健和由实到虚的过渡。笔中水墨的自然变化,成就了画中形象的自然变化。齐白石对于水墨在宣纸上晕化时机的掌控同样精妙,使叠加在同一位置的墨形既能保持用笔的形态,又稍微有所晕化,呈现出既有融合又各自分明的墨韵效果。在一只只虾的身上,包含了用墨的浓淡干湿、用笔的提按顿挫和对节奏轻重缓急的把握,齐白石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赋予了艺术形象鲜活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齐白石与虾的墨缘,伴随了他整个艺术生涯,从开始学习古人,到创立独具个人风格的典型形象,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革新。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是什么原因让一位画家对一种非常普通的小动物如此用心且穷尽一生心力?笔者认为,一是齐白石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与怀念,虾是他质朴的、充满童心的情感的一个载体;二是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不论这个生命的形态是大是小,都触动了一位画家敏锐多情的心灵,画家一定会通过自己的方式义无反顾地为它立像传神;三是中国画家塑造一个形象,不断探索,不断锤炼,说到根本就是画家在锤炼自己,表现的是他对生命的感受与体悟,是借由对一个生命体的不断重塑来照见自己的修为。齐白石在他画虾的作品里提道:“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耶。”[3]“他年合化龙,谚云各得一体可以化龙,虾头似龙,故云。”[4]龙,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百兽之尊,是人生功业修行的最高境界,齐白石这样题款,是对他自己所创造的形象寄予了深情的厚望,是画家艺术修为的终极目标。经过数十年苦心孤诣的变革,他赋予这个艺术形象更宽博的精神内涵,真正达到了妙合天成、自在随心、物我两化的境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