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CiteSpace 的《繁花》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9282
曾丽晶

  《繁花》是金宇澄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于2015 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全书充满大量的对话,类似传统话本,作者以说书人的身份讲述了阿宝、沪生等人的上海往事。书中的方言语汇、特殊句式、韵律节奏等将读者带入了别样的上海市井生活中。因《繁花》正式出版于2013 年,所以本文以中国知网2013—2022 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描绘各类知识图谱,由此分析近10年来《繁花》的研究概况,指出相关研究的价值与缺失,从而获得相关启示,为后续研究方向指明道路,拓展研究深度。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采集过程

以“《繁花》”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因研究对象《繁花》主要为2013 年出版的单行本(2022 年5 月重印),所以将检索时间段设置为2013—2022 年,剔除“报纸”“辑刊”类文献后精确检索到158 篇相关文献。再以“全部字段=Fan Hua”为检索条件在读秀数据库中进行外文检索,选取学科为“Literature”和“Language”,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因而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繁花》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最终检索到的158 篇论文以Refworks 格式导出,以此绘制图谱,从而了解研究现状与趋势。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文研究工具为Excel 和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运用两个软件对《繁花》相关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相关数据探讨当前《繁花》研究的热点与方法,从而指出不足,获得启示。

(三)研究问题

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繁花》研究的相关数据,主要探讨以下问题:近10 年来《繁花》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如何?近10 年来《繁花》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何处?研究方法是什么?近10 年来《繁花》研究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繁花》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二、《繁花》相关研究的数据分析

(一)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以《繁花》单行本出版时间2013 年为参照坐标,得出发文量时间分布图(见图1)。

  

  图1 发文量时间分布图

  由图1 可知,《繁花》刚出版时,相关研究缓慢增加,从2015 年开始,相关研究增长迅速,可能与《繁花》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5 年8 月)有关,2016 年和2018 年形成两个峰值,2018 年后相关研究逐渐减少。

(二)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

为考察不同刊物刊载《繁花》相关研究论文的情况,我们对文献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发现近10 年来,国内刊载《繁花》研究成果排名前五的刊物依次为《名作欣赏》《当代作家评论》《现代中文学刊》《文学教育》和《小说评论》。五个期刊的总发文量为29篇,占总文献(158篇)的18.4%。其余相关研究文献散见于各高校学报,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等,或见于硕士论文,其发文量不超过2 篇。这些来源期刊基本以文学为导向,《繁花》的相关研究也大多从文学的视野出发,较少以文本语言为切入点。

(三)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

将CiteSpace 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2013—2022 年,每年的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为1,特征词来源(Term Source)为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作者”,文献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a)中的阈值Top N 选择50,其他值为默认设置,由此生成作者共现分布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得出表1,从而直观看到发文频次排名前5的作者。

  

  表1 发文频次排名前5 的作者

  经考察发现,相关研究排在前5 名的作者依次为王春林、刘欢、裘蕊蕊、高艳琼、朱军等(见表1),其中王春林发文数量最多,为3 篇,是研究《繁花》的核心作者,其余作者皆为2 篇。由此可见,目前《繁花》相关研究呈下降趋势,成果较少,还有待提高。

(四)研究焦点与趋势

1.关键词共现

  通过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可以了解各个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话题。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为“关键词”,由此生成关键词共现分布图。数据图左上角中的“Modularity(模块化)”值Q=0.7214,Q>0.3(Q 一般在0~1 区间),说明此图网络结构比较合理,此聚类分布值得参考。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算法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领域,聚类序号越靠前(从0 开始升序排列),说明相关文献发表量越大,聚类的规模也越大。结合图2 和软件数据,发现《繁花》研究关键词集中在繁花(119次)、金宇澄(33 次)、上海(书写、经验、叙事)(20次)、方言(7 次)、《海上花列传》(5 次)、叙事结构(4 次)、张爱玲(4 次)、日常生活(世俗生活)(4次)、插图(4 次)等。

  

  图2 关键词突现时间图

  2.研究焦点

  从关键词聚类共现分布图可以看到《繁花》研究的焦点所在,以下进行分析:

  (1)思想主题方面。张超以日常景观“饭局”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人物的出身和“套叠”的叙事结构,对本土性和全球化进行了思考[1]。周琪从“亵”入手,认为“亵”的行文方式使《繁花》守护了市民个体的身体尊严及精神自由,建构了全新的市民日常生活[2]。许德、王中认为从《海上花列传》到《繁花》,上海的生存体验和日常生活状态在其中构成了互文性网络[3]。

  (2)叙事艺术方面。裘蕊蕊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出发,描述了上海的都市生态和市民生活的历史维度,最后对繁华世界进行了批判和反思[4]。王春林在解说民间叙事的同时关注到了交叉的时间线[5]。徐宁怡以都市时空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繁花》饭局与弄堂的象征意义,通过政治伤痕、宗教寄托、欲望人生三者的发展突出表现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及主体意识[6]。

  (3)版本研究方面。顾星环以《繁花》网络初稿本为例,阐释了互联网时代吴语的叙事特点[7]。罗先海对《繁花》不同版本的流变进行分析,关注到包括经典网络文本在内的当代文学版本问题[8]。

  3.研究趋势

  从关键词突现时间图,可了解近十年来《繁花》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根据图2 我们发现,在2013—2016 年,研究主要集中在《繁花》的叙事特点上,同时关注到文本的方言特色。在2016—2019 年,研究重点关注上海的地域特色;在2019—2022 年,研究越来越多样化,文本的插图得到关注,这可能与《繁花》再版本新增插图有关,版本研究也受到重视。《繁花》中的方言是重要的语言特色,其突现强度最大,为2.3019,是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总览

对检索到的《繁花》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由此列出表2。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和综合性、描述性的方法,主要建立在对系统资料的主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定量研究采用演绎法、分析法,主要建立在对有选择的资料的客观验证的基础上[9]。

  

  表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论文数量对比表

  从表2 中可看出,在《繁花》的相关研究中,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远多于定量研究。从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有学者已开始采用计量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繁花》中的语言现象,如刘海涛、王雅琴以《繁花》为例,对当代经典小说的句式特点进行计量研究[10]。殷佳越、原苏荣从情态类别等四个变量的角度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分析《繁花》相关人物的关系[11]。此类研究方法偏向实证研究,为《繁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繁花》研究中的不足与启示

综上可知,《繁花》单行本出版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研究基本集中在市井生活主题、时空叙事、方言叙事等方面,因而丰富了文本的主题和叙事研究,同时关注到作品的方言特色,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不足

研究方向上,近年来《繁花》研究成果不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文学和文艺学层面,且主要刊物也属于文学类,较少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进行微观语言层面的分析。

  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献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对作品语言的研究不细致,未能突出书中方言的特色,较少量化统计。

  研究理论较为单一,作品主要借用文学理论(如文学地理学)进行分析,少量文献借助相关语言学理论(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来分析文本语言,但不全面。

(二)启示

在多学科共存的学术生态中,问题驱动我们探索新的研究出路。针对《繁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拓宽研究角度,关注文本特定的语言形式,如其方言特色、话本体结构等。

  第二,探寻跨学科的研究路径,结合语言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繁花》进行全面细致的语言修辞分析。既从微观层面对《繁花》的方言语汇、特殊句式等语言特色进行研究,又深入修辞哲学层面探讨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

  第三,加强文本的定量研究,建立文本语料库,有效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尝试运用数理统计法,穷尽式搜集文本特殊的语料,关注语言和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为了科学直观地展示《繁花》研究的话题热点和发展趋势,我们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繁花》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作品的相关研究情况,从而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研究发现:(1)目前《繁花》的相关发文量不多,刊物种类偏向文学,较为单一。(2)《繁花》研究角度也大多集中在文学方面,大部分学者以文学研究者的姿态来探讨作品的叙事特点,而忽略了作品微观层面的语言特色。(3)研究方法固化,以定性研究为主,忽略了定量研究法,较少对作品中的方言语料、特殊句式等进行统计分析。基于此,未来关于《繁花》的研究可以在量化文本特殊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对作品进行多维度诠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