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海姆斯SPEAKING 交际模型下的传奇小说翻译研究——以《虬髯客传》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8686
张雪苑

一、引言

(一)唐传奇与《虬髯客传》

传奇小说是古代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产生和流行于唐代,故又称唐传奇。相传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其凭借细致入微的人物描绘和精妙绝伦的故事情节,在中国传奇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虬髯客传》以杨素宠妓红拂女私奔李靖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二人在赴太原途中与隋末豪侠虬髯客相逢并结为至交的故事。虬髯客志存高远,欲谋帝位,但见到李世民后,为其英气所折服,遂与李靖、红拂女慨然拜别,退居海上,另谋出路。在《虬髯客传》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鲜活生动、充满侠客精神的人物形象:李靖冷静沉着、才智过人;红拂女慧眼识英雄、洒脱豪爽;虬髯客气魄雄大、慷慨爽直。当代作家金庸在《侠客行》中曾言,《虬髯客传》或可称作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因此,笔者认为该小说作为传奇小说的典范,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

(二)语境对传奇小说汉译的意义

一方面,唐传奇受古代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影响,其作品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描写。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作者会有意识地加工搜集来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杜撰。另一方面,它秉承了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传统,因此“奇”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唐传奇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奇趣,情节跌宕起伏,生活气息浓厚,需要特定的语境来传达,故在此类小说汉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语境对原文理解和言语交际的影响。

二、海姆斯的语境理论

(一)语言和语境

语言作为人类所独有的一种交流工具,其传递和接收要基于一定的现实环境,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现实环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物质基础,人们通过特定的环境传递和接收语言,即:在特定的场合、就特定的范围、为特定的目的,同特定的人进行交际。具体而言,语境是指存在于口头或书面语中的与语言的产出和理解相关的一切过程,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章的上下文、话语的前后语等。

(二)海姆斯语境理论

“语境”这一概念受包括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学派的关注,是他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olinowski)最早提出语境理论,英国语言学家、“系统功能”学派创始人弗斯(J. R. Firth)继承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海姆斯(D. Hyme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理论,并将之提到了重要地位。他在其专著中明确指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时,既要有生成明确话语的能力,又要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出相应、恰当话语的能力,即“交际能力”。他提出构成语境的16 种要素,并将这些要素进行再分类,最终归为8 个大类,他将每个类别用一个英文字母指代,从而提出了SPEAKING 交际模型。他认为,交际能力体现在言语行为的各方面,说话人可依照交际情景采用恰当的语言变体。

  S →背景和场景(Setting and Scene)

  P →参与者:书面或口头的说话人和受话人(Participants)

  E →目的或结果(Ends)

  A →话语序列:话语的形式和内容(Act Sequence)

  K →传递信息的方式(key)

  I →使用的语言、方言等(Instrumentalities)

  N →应遵守的规范(Norms)

  G →体裁或风格(Genres)

三、海姆斯SPEAKING交际模型在《虬髯客传》汉译英中的应用

(一)背景和场景对翻译的影响

背景指实际情况,包括言语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场景一般是指心理环境或是特定场合的文化。总的来说,前者是指言语交际活动发生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后者是指交际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海姆斯的叙述,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言语行为所处的背景和场景。

  例1.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 住何处?”

  周译:Seeing him off,the whisk holder drew close to the window and urged the errand boy: “Hurry up to ask the man just left who he is?Where he stays?”

  杨译:When he was leaving, she said to the officer at the door,“Ask him his name and where he lives.” Li told the officer.

  分析:该句为红拂女初见李靖后,对府中小吏所说的话。此处的翻译难点在于理解“处士第几”这一概念。“处士”是一个极具时代背景的词,需要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加以理解。在唐代,“处士”用于尊称未出仕而有道德学问的人。“第几”是问其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其次,根据本例句所在的上文“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以及下文的“红拂夜奔”的情节可知,虽此处红拂女初见李靖,但实则早已对其芳心暗许。此外,“公既去”说明了例句言语行为的急迫性。基于此,译文应该表现出红拂女急切想要知道心仪之人李靖的具体情况,同时,由于红拂女说话时,李靖即将离开,因此对小吏的指令应言简意赅。

  周译文中,“who he is”属于根据语境而选择的省译,概述了对身份、姓名、住所、家中排行等信息的提问,言简意赅,且用意明确;“hurry up”属于根据语境而选择的增译,体现了“公既去”的紧急性,以及红拂女想要赶紧得到回答的迫切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物更生动,也为后文“红拂夜奔的情节”做了铺垫。杨译文中,直接以“ask”引导句子,对小吏提出要求,重点成了表现祈使语气,既没有体现出红拂女想要知道李靖信息的迫切心情,也没有表现出李靖即将离开的事实,因而此处译文处理显得脱离语境,缺少了感情渲染;“his name”用以翻译“处士第几”,虽也为省译,但只表示对姓名的提问,显得信息量过于单薄。

  例2.曰:“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

  周译:...explained:“I have been in service of Premier Yang too long and seen people too many there, but I can find no one your superior. As vines cannot do without trees to lean against, I’m coming up to entrust myself to you.”

  杨译:“I have served Yang Su for a long time”,said the girl,“and seen many visitors. But there has never been any one like you. The vine cannot grow by itself, but needs a tree to cling to. So I have come to you.”

  分析:此句为“红拂夜奔”情节中的名句,描绘了红拂女夜奔李靖诉衷肠。本句中的“丝萝”和“乔木”属于特定文化,是SPEAKING 模型中的背景和场景因素。意象和意境通常在诗歌翻译中出现,作为以“情”“境”“奇”为突出特点的传奇小说翻译也可以借鉴其处理方式。“丝萝拖生乔木”这个比喻在西方虽然不常见,其意思却很容易理解,以意象构成意境,极具栩栩如生之画面感,更能让人共情,给人以回想品味之空间。

  传统隐喻意象在特定语境下传达独特的含义,体现了汉语在创作小说时所蕴含的魅力,展现了中国小说艺术的独特韵味。海姆斯也强调,交际过程中的文化意义在互动中被创造出来并保持下去。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本处例句的翻译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保留隐喻意象,保留“丝萝托生乔木” 的丰富内涵,可赋予传奇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出婉转缠绵且极具画面感的物境世界,为小说增添艺术气氛。周译文和杨译文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丝萝”和“乔木”这两种意象,不同之处在于,周译文以“as”一词将原文的隐喻转换成了译文中的明喻,凸显了比喻意义;杨译文则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喻意婉转,比喻意则需要读者自行感受。

(二)参与者和言语序列对翻译的影响

话语参与者指书面或口头的说话人或受话人。参与者作为语境要素中非常活跃的要素,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参与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文化观念差异会导致相同语言在不同个体中产生不同的解读与态度。言语行为是言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称,包含言语的行为(如问候、邀请、请求等)以及不同言语行为被呈现的顺序和意义。言语的次序不同往往会影响交际的目的和结果,而参与者则是影响言语次序的众多因素之一。因此,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言语所涉及的参与者及其之间的关系。

  例3.公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居见客。”

  周译:Seeing this, Lijing bowed and came up with the words as the following:“Your Honor, heroes rise up against the times of turbulence and the Premier, as the backbone of the empire, is supposed to be the model in canvassing for talents instead of distancing them by such a reception.”

  杨译:Li approached and said with a bow,“The empire is in a turmoil and the bold are contending for power. As chief councillor to the imperial house, Your Highness should be thinking of how to rally good men, and should not receive visitors sitting.”

  分析:此句描写的是李靖拜见杨素时的场景。翻译本句,应注意两点:话语参与者与言语行为序列。就话语参与者而言,在本文的开篇第一段,杨素不仅在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被任命留守国都西京,还在生活中极尽奢靡,排场远超人臣规格,自诩“权臣第一人”,而李靖当时仅一介布衣,面对杨素这般顶级权臣,向其进言时,应注意话语以下对上的尊敬性,这种尊敬性在进言时的动作“揖”中也能体现。周译文和杨译文中均增译了“Your Honor”,体现了李靖对杨素的尊敬之意;就言语序列而言,言语次序不同往往会影响交际的目的和结果。周译文将“Your Honor”增译在了话语最开头,直截了当地凸显敬意,此外,将称谓放在请求序列的起始位置,能调动预期的交际对方的注意力,确保即将展开的会话能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交际的有效性。而杨译文则将“Your Highness”增译到了话语中间,以就事论事的方式直接向权臣杨素表明来意,与周译文相比,显得突兀、缺乏敬意,且不能充分调动受话者的注意力。

  例4.卧客答曰:“姓张。”对曰:“妾亦姓张,合是妹。”遂拜之。问第几。曰:“第三。”因问妹第几。曰:“最长。”

  周译:“Zhang,” answered the man lying in bed. “Mine,too. I suppose I should be your younger.” The girl bent down in salute, and followed a question of the man’s seniority. “The third, and you?”“Me, the eldest.”

  杨译:Still lying on the bed, he answered that it was Zhang. “My name is Zhang too,” she said. “We may be cousins.” With a bow she asked his position in the family,and he told her he was the third child.

  分析:本部分描写的是虬髯客进入张氏卧房看其梳头,并与之对话的场景。虬髯客是一位疾恶如仇、豪放不羁的江湖侠士,他胸怀大志,豪爽而不拘小节;不同于一般柔弱女子,红拂女是一位独立、坚强,充满智慧的“奇”女子。二人性格虽各有不同,却有一相似之处,即豪爽、不拘小节,且从原文对两人对话时所用的字数也能看出,此处作者意欲凸显他们豪爽、不拘小节的人物性格。

  基于上述分析,翻译他们的对话时也应充分体现这一性格特征,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杨译文中,对人物回答的翻译多采用直译或增译,例如,“姓张”译为“it was Zhang”,“妾亦姓张”译为“my name is Zhang”,“第三”译为“he was the third child”,虽然直译和增译可以在译文中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但没有通过对话的语言很好地凸显人物性格。此外,杨译文还将二人对话中的部分直接引语转换成了间接引语,例如,直接引语“第三”转换成了间接引语“he was the third child”,削弱了小说的对话性。周译文中,对人物回答的翻译多采用省译,例如,“姓张”译为“Zhang”,“妾亦姓张”译为“mine, too”,且将部分间接引语转为直接引语,例如,“因问妹第几”转换成了直接引语“and you”,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和对话效果的同时,也使虬髯客与红拂女豪爽、洒脱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饱满立体。

四、结语

不同于文学翻译,小说翻译具有极强的叙事性,不但不需要遵循“宁信勿顺”的翻译理念,反而需要基于事实的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情感、丰富情节逻辑的效果。就翻译传奇小说而言,海姆斯语境理论中的SPEAKING 交际模型为译者理解原文和斟酌译文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指导。不同的传奇小说文本所受语境因素的影响方式不同,因此,翻译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以本文为例,为实现正确理解原文,从而在译文中传达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融通情节逻辑、再现意象意境等目的,译者应充分考虑影响原文理解和翻译实现的背景和场景因素,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此外,话语参与者往往会影响话语翻译时翻译技巧的选择,例如,对于下对上的关系,为表示尊敬,通常会采用增译,使译文行文更具规范性。为凸显人物性格,比如豪爽不羁或不拘小节,通常会采用省译,以达到塑造、强化人物性格的效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