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苏轼题跋艺术思想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5295
孔祥云

  本文首先从《苏轼文集》入手,对其中与题跋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开拓题跋这种全新的文体方向以及题跋发展过程中,苏轼题跋具有的重要意义。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并在宋朝统治者的追捧、百姓的需求、佛教人士的宣扬下,逐渐与道家和儒家融合发展。因此,许多宋代文人及作品受到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其中苏轼就是一位典型代表,他将三教的系统理论充分渗透到题跋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审美情趣中,并受到其知识水平、自身阅历、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的过程中,对宋朝文化思潮、苏氏家学、苏轼个人禀赋、苏轼建立题跋艺术思想的背景、基础及题跋艺术的魅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明确了苏轼题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分析了苏轼题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的感染力与艺术地位。

一、苏轼题跋艺术的思想特征

(一)情真质美

苏轼题跋内容涉及政治、民生、游历、参禅论佛、文学主张等几类主题,与同时期题跋创作颇丰的大家相比,欧阳修题跋以考证为主,王安石以人物传记为主,而苏轼的题跋则多为有感而发,以抒写性情为主,因体裁而宜,生发议论、叙述、抒情,故其情真。无论对亲人的深情回忆或怀念、对友人的肝胆情义还是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抑或不同观点和主张表达,则因其情真,深显意长。

  对于苏轼题跋艺术具有的“质美”思想特征而言,主要体现在题跋创作是否能够遵循必要的规范,苏轼题跋思想不仅承认了其有“法”可依,而且不完全受“法”的约束。苏轼曾在颍州留任时,与赵令畴、陈师道共同拜访欧阳棐、欧阳辩兄弟,并作诗“梦回闻剥啄,谁乎赵、陈、予”。对此,赵令畴认为,诗的句法较为新颖,之前从未出现过此种方法;而欧阳辩却认为,之前已经出现过此种方法。“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虽然仅是生活细节,但反映出苏轼积极寻找不断丰富诗词句法的事实。总体而言,苏轼对“法”给予了高度重视,是遵循规范的表现,其本就是对“质”与“美”的重视。

(二)形神兼备

在苏轼的后半生,对柳宗元的诗极为喜爱,借“味”品评柳宗元的诗,将“人食五味”的普通日常活动与艺术鉴赏进行充分整合。吃喝作为人们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形式,能够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苏轼认为题跋创作与人们品尝到的酸甜苦辣咸类似,但又在五味之上。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修养,对食物的“形”充分把握,对“神”精准定位,这样才能使艺术创作实现“形神兼备”,就如同人们日常“吃五味”一样简单。此类论述不仅能够使苏轼题跋“形神兼备”的思想特征得到突出体现,而且借助此类极具独特性的思考方式,能够开拓艺术发展新局面,并且以此为启发,对艺术的文人趣味以及审美特性进行重点强调[1]。

(三)法度自然

一名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者,即使能够充分掌握事物的原理,也未必能做到在艺术创作中表现“自然”,这就是“道”的问题,也就是技巧。当艺术创作者缺乏高明的创作手法时,即使再优秀的思想也无法得到充分表达,只能在内心了解“自然”的道理,却难以通过具体艺术形式进行诠释,无法“应手”,只能“得心”。因此,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仅要重视“道”的问题,还要拥有能够诠释“自然”的技巧,苏轼曾多次在题跋中提到这一道理,要求“技道合一”,这样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实现“自然为文”的高超境界。这不仅是苏轼放荡不羁、天真率性的外在表现,更是其内心自然的流露,以及毫无掩饰、顺乎天性的思想情感[2]。

(四)本色蕴藉

在苏轼以人物为主的题跋中,对目标对象特点的描写十分细致、饱满,而抒情类的题跋中,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怒、追忆先贤亲友、感慨人事变迁和时光流逝为主,这些情怀都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情感。比如,在《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中,苏轼不仅对苏辙的文章进行了评价,而且还对文章创作提出了“词理精确”的一般要求和“体气高妙”的美学要求。从结构层面来看,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三句,但苏轼利用“有不及吾”“吾所不及”说明了“天姿所短”,利用“词理精确”“体气高妙”说明了“殆两得知,尤为可贵”。这样的结构方式不仅用简短的文字突出了文章的简洁峭拔之姿,而且还能将自身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感受与人生体验巧妙融入评价中[3]。

二、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特征形成的内部原因

(一)无为之道对苏轼题跋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

“道”是一种能够将自然全面概括的概念,从根本来看,只有穷尽了所有,才能真正认识“道”,但人是无法穷尽所有的,因此,在《日喻》一文中,苏轼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在对“致”进行诠释的过程中,苏轼列举了游泳的例子,即使对水的沉浮原理以及游泳要领多么了解,不经过实践,永远无法真正学会游泳,只有日与水居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游泳。从中能够看出,从认知角度出发,无法得水之“道”,只有一个人达到身心自然而然地与水契合的境界,才能实现。将人心灵的虚静与人生体验、认知实践进行充分整合,对记忆方面的修炼给予高度重视,使人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提升直觉、丰富技艺,从而达到身心与“道”的结合,实现相忘之至的自由境界[4]。

(二)仁者之儒对苏轼题跋创作动机产生的影响

在苏轼的幼年和青年时期,受到了儒家经典的熏陶,从小便立下了“奋力有当世志”的远大志向。成年之后,苏轼认真学习经史子集,对儒家经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苏轼遵循从实用出发的创作风格以及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其独到见解。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苏辙曾这样评价苏轼:“初学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苏轼的老家在四川,苏轼对眉州当时的学术风气“贵经术”、重视“西汉文字”进行了点评,其中不乏儒家思想对苏轼产生的浓厚影响;苏轼的父亲是一名对儒家经典非常重视的儒士,将效仿儒家先贤作为追求方向,苏轼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处世态度,并将其充分融入题跋作品中[5]。

(三)禅宗之理对苏轼题跋审美情趣产生的影响

在研究禅宗对苏轼题跋艺术思想产生的影响时,要重点分析苏轼与僧人之间的交往。苏轼一生共与130 多名僧人交往,有诗文记载的人数多达80 人,在与这些僧人的交谈中,僧人的禅宗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苏轼的题跋艺术思想。虽然苏轼阅读大量禅宗经典的时间较晚,但其接触禅宗的时间却比较早,13 岁时,苏轼便已开始阅读佛经,在22 岁游历成都时,与惟度、惟简成为一生挚友,为苏轼踏上求佛之路提供了指引。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僧人道潜特意赶来与其同住,被贬惠州时,道潜也受其牵连无奈还俗。苏轼之所以一生能够与佛界较为亲近,主要是因为其能够超越世俗的利益纠葛和是非算计,这种情感渗透在苏轼题跋中,是世人望尘莫及的[6]。

三、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特征形成的外部原因

(一)宋朝文化思潮对苏轼题跋产生的影响

在北宋初期,与题跋文化有关的内容较少,文人创作题跋的局面尚未打开,即便如此,依然存在一部分令人惊喜的题跋创作成果。比如,拥有“北宋三大家”称号之一的董源的题跋代表作《拂林图跋》、张锡的题跋代表作《唐韩干马性图跋》等,虽然缺乏成熟性,但突破了北宋时期题跋艺术领域空白的瓶颈。在北宋中期,题跋艺术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浪潮,欧阳修创造了题跋艺术发展史“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正式提出“题跋”文体形式、第一个大量创作“题跋”作品和第一个出版题跋专辑的文人。而受欧阳修的影响,苏轼则是将题跋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巅峰,他一生共创作题跋作品679篇,许多题跋作品没有固定风格,短小精悍,自然洒脱,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7]。

(二)苏氏家学对苏轼题跋生成思想产生的影响

苏轼的父亲苏洵极其反感摆弄词藻的文字游戏,认为文章要情感真实、内容生动丰富,他的文学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使得少年苏轼的文学创作起点极高,影响了苏轼的一生。苏轼为人坦率真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打开心扉,但却不善于自我保护,因此,成就了他与众多文人不同的胸襟和人品,使其创作的题跋具有永恒魅力。苏氏家门具有教子成才的家风,特别是在伯父考取进士之后,对苏轼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年幼的苏轼心中埋下了报效国家、安心治学的种子。苏轼母亲为人宽厚、性格果断,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教育理念方面,母亲不仅要求苏轼背诵传统经典,而且特别重视对苏轼的启发和教育,这也影响了苏轼的一生[8]。

(三)苏轼个人天赋对苏轼题跋艺术魅力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众多文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苏轼便是一个如百科全书一般的全能人才。苏轼精通歌赋、诗词、题跋,擅长养生、美食、书画、建筑,热衷于医疗、慈善、民生,能够将三教融会贯通,在各个领域皆有建树,人们称为“文豪”。苏轼的一生虽然仕途坎坷、充满挫折,但其不恃才傲物,能够随遇而安,拒绝随波逐流,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仍然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即使仕途不顺,苏轼也能做到廉洁守法,造富一方。苏轼的政治忠贞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其凭借率真的本性,使千百年后的现代社会依然给予其高度评价。每个人所遭遇的不幸,没有一件是毫无意义的。也正是这些坎坷,为苏轼提供了最优质的艺术养分,使其艺术思想能够真正融入题跋中[9]。

四、苏轼题跋艺术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作为题跋艺术的集大成者,苏轼对宋朝以及后世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众多文人相继投入题跋创作中,其中对苏门学士、南宋周必大等人的影响最大。后世人们从相关作品中积极搜集苏轼题跋的艺术精华,通过与自身优势的充分整合,为题跋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积极助力,使文化艺术得到繁荣发展。[10]

  苏轼题跋艺术思想能够从文化层面入手为当代文艺理论学科的全面构建提供帮助,加强对苏轼题跋艺术思想中“形神之美”“自然之美”“本色之美”的深入研究,明确苏轼题跋艺术思想与三教思想的融合渠道与碰撞点,对不同门类的文化艺术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价值。苏轼在诗、词、书、画、文等众多领域,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理论,能够为当代文艺理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积极支持[11]。

五、结语

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特征主要包括情真质美、形神兼备、法度自然、本色蕴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无为之道与苏轼题跋艺术风格、仁者之儒与苏轼题跋创作动机、禅宗之理与苏轼题跋审美情趣、宋朝文化思潮与苏轼题跋生成的社会背景、苏氏家学与苏轼题跋生成思想、苏轼个人天赋与苏轼题跋艺术魅力这几个角度出发,对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特征形成的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进行详细分析,系统梳理了苏轼题跋艺术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为丰富当代文艺理论基础、促进文学艺术理论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积极帮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