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具备公益性特征,同时也是政府管理为社会大众提供历史、文化、影像资料、教育面对社会的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保护传承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条件,积极拓展工作领域确保博物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文化热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文化遗产一样,不仅仅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体现,也承载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对话的桥梁,是未来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和保护遭受危机,也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物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的定义是:“被群体与个人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与表现形式”“接受人权、平等、可持续发展”“各群体为适应其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不断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历史感和认同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种类非常多,比如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自然知识的实践、传统手工艺技术等。在不同学者专家的眼中,他们在结合本身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上,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也有自己的认识。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张文斌先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脱离民族、历史、社会环境的无形遗产。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基于民族而产生的历史沉淀,在永久的时间流逝中得以长存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1]。近年来,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方面。在漫长的发展中我国先后申报成功古琴、昆曲、蒙古长调等,这些先后进入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虽然我国在努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实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不到位,导致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消失,如云南地区的纳西古乐,这一项申报过程十分曲折,由于年代久远,传承人的流失以及技艺消退等等原因,导致申报工作难度很大。这一古乐主要流行在云南地区,是古民谣的一种,当有亲人逝世的时候他们就会围绕着死去的人的尸体载歌载舞,他们甚至接近猛兽,这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却在现代社会濒临消失,目前在云南纳西族会这一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很多上年纪的人才懂得这一项艺术,年轻人则对这一项技艺一无所知,所以这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人亡歌熄、人亡舞绝”的局面,这仅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艺术形式,最典型的戏曲、相声与杂技,保护工作无从展开,国际上并无可参考的保护方式,而这些艺术形式十分灵活。因此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因地制宜展开,对这些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特色进宣传,重视对这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是维系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
2.1 博物馆容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促进两者的相互实现
国际上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拨入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探讨,比如2000年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博协会议就以“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在国际上通过了多条关于对博物馆定义的文献。对于博物馆而言,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研究、采集、保存、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生存中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的体现,不管是博物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人类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在传统的认知中传统的博物馆被认为物是基础,对于这种认识,人们很容易忽视对人的关注。对于实际发展而言博物馆必须重视对人的研究,人与物应处于同等地位,也就是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与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博物馆综合功能的体现。博物馆不能仅仅是僵硬的收藏建筑,更主要是能够成为体现物质、人的场所。博物馆应成为收藏物品、收藏历史的场所,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之间的必然联系,博物馆容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促进两者功能的相互实现,也在历史发展中相互成就。2.2 博物馆是重要的保护平台
人们理解的博物馆就是保存文物以及管理文物的场所,那么具体功能就是保护、收藏、展览以及研究、管理等重要的机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仍旧有审美再造、启迪心智、教育感化功能。经过时间的洗涤,物品经过岁月的更迭之后面貌不再鲜艳,却感染岁月痕迹,最终成为博物馆内的文物。在博物馆内展示的是它大小、形状以及颜色,同时人们也更重视将它的价值外延出来,这一物品特殊时间内展示出来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结构等内隐的东西,才是文物本要传递出来的重要一部分。传统意义上保护就是针对文物以及遗迹,博物馆对于这一方面是无师自通,但是对于非遗的保护,博物馆的经验缺少,仍旧处于摸索状态。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可以将对文物的保护方式运用在非遗的保护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过程中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来收藏、展示以及宣传和研究。功能之一:收藏。博物馆在发挥功能的基础上应该坚持“收藏优先”的原则,在西方外来文化入侵造成国人崇洋媚外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巨大危机。因此在非遗保护中需要做到“收藏优先”的原则,将已经列入保护中的非遗完整的请进博物馆中永久保存。比如皮影戏的保存就应分开,比如艺人的演绎、皮影制作等,这些都是无形的遗产,保护功能应该分开进行。
功能之二:诠释与展出。对于非遗最有效的宣传和保护方式就是举办陈列展览,让观众体会非遗的内涵,这才是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优势的表现。现阶段虽然均在探索中,但是博物馆应该根据非遗特征调整自身的策略,比如民间的剪纸艺术和年画艺术,博物馆完全可以邀请这些艺人进入到博物馆中进行现场的技艺制作,或者是建立模型,在展柜中展示工艺制作流程让人们参观,这都是很好的展示方式。
功能之三:宣传教育。在信息化背景下非遗一词经常被人们提起,但是真正对于非遗的了解并不多。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应该积极发挥这一优势进行宣传。博物馆作为文博系统,有责任和义务投入到其中,向社会各个阶层宣传非遗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现代社会背景下大众消费水平增长,社会对文化要求随之提升,而人们并不满足对文化表层的理解,更重视文化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基于人们对文化要求的提升,文化系统要求博物馆必须要承担起为公众提供消费文化的场所,让人们在休闲之余也可以来博物馆中学习知识,更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
3 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用
3.1 进行功能定位研究,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
博物馆的存在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博物馆也是实现主流研究的重要方面[2]。博物馆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这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体现的见证。在日常工作中博物馆可以实现民俗文化的收集、珍藏、展示、宣传,直接影响到民俗文化的使用。民俗文物研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很多农业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逐渐消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研究人员都需要进行详细分析深入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从实际理论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的文化底蕴,传递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在研究中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到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各方面,对于当今的文化发展也有积极意义。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灿烂,考古学文化丰富的同时还有大量浓郁的民族性和强烈的地方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对文物的研究、文化开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3]。3.2 发挥博物馆珍藏展示作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
在现阶段博物馆是重要的展览、教育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方式就是弘扬,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博物馆的职能是通过陈列、展览,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学习、赏析机会,而最终目的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4]。3.3 合理运用博物馆教育功能,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宣传保护非遗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能够强化民众对无形财产的认识。目前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博物馆作为公开的文化机构,展览和展示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手段也可以向社会昭示非遗主体教育手段的重要性[5]。博物馆是活的化石,通过博展、展览、展出与宣传,让地方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重要性。比如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参观,为做好宣传和保护工作,真正发挥教育功能,还可以拓展传播渠道,比如专家讲座、编辑出版可读刊物等,扩大宣传力、扩大影响力。3.4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非遗数字博物馆
目前,我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博物馆网站,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建立后用户能够登录网页浏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数字化博物馆主要使用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展示新的科技手段,展示自身的数字化状态。非遗数字化博物馆是通过数字传输技术对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使用文字传输和图片的形式展示非遗,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非遗的展示和保护。这些主要利用数据仓储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分类、排序等,用户进入主页就可以看到文字介绍和视频,其中还有大量的新闻与评论等,让受众能够更直接感受到非遗的魅力。4 结语
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遗产一样,都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存在过的真实印记,为了维护文化多元性,实现文化创新和发展,博物馆需要充分发挥本身的职能,运用自己的优势与条件保护非遗、宣传和推广非遗。■引用
[1] 张婕菲.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20,40(3):46-49.
[2] 李洁.数字媒体时代民俗类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分析[J].艺术大观,2020(22):133-134.
[3] 周霞.综合性博物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10-111.
[4] 卜星宇.浅析博物馆与非遗项目如何联合开发文创产品——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J].2021(2017-10):141.
[5] 王秀翠.生态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内容研究[J].文学少年,2021(21):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