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高职教育也应承担起这一重要建设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一致,内容适配。因此,高职英语教师探索如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既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及教师素质提升三个方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途径,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
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意义深远的育人功能。因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有利于高职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阵地的功能。
1 课程思政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意义
1.1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处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要从服务于国际国内双循环新的发展格局出发,努力创新,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发展之路,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不断努力[1]。服务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探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同时,助力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思想、道德和情感的结晶,在价值取向、基本内涵等方面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同向同行。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将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德育资源和育人理念,融合在高职公共英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当中,深入推进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协调发展、相互融通。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课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可以更好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为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更加有力的保障。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服务于这一国家战略,与国家主流媒体的对外宣传相呼应,努力探索多渠道的民间传播途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传播效果[2]。会讲外语的大学生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语言优势。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担,因此,努力探索如何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的过程中,还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军事实力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作为衡量整体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应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水平的软实力。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学生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英语人才的中国传统文化储备,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参与世界性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巨大的传承价值,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也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3]。英语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渠道。
1.3 助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中,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整体课程目标。在多元文化的核心素养目标中同样提出“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专科英语新课标中强调了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拓宽了渠道,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素材和教学方法参考等。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影响人数和辐射范围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吸引力、认同度、感召力上还需进一步深入。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对外交流工具英语的同时,高职英语教师更应该探索如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职公共英语有机融合。而不是单纯地鉴赏一些英文版的中国古诗和名句。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不断结合,当代高职学生也具有了新的学习特点,因此,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出发,讨论优秀传统文化和高职公共英语如何有机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课程思政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途径
2.1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因此,要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教学实施相结合,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授课的载体和依据,也是课程思政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备课、上课可参考的资料固然很多,但教材是最基础、最权威的材料,因此在挑选教材时,内容方面不仅要包含西方文化知识,还应涵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教材为本,结合课程内容选择补充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不仅包含“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道德观、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还包含科技发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选择各个专业教学内容上,除了挑选一些基础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还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选择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讲述天气和气候时,农业相关专业就可引入英文版传统二十四节气对应天气与气候的介绍,以及对农业相关影响的讨论;旅游相关专业就可引入英文版不同天气中对于美景描述的诗句;机械相关专业就可引入英文版古代发明水车等器械时天气背景的相关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既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也应通过不同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以课程思政“入脑入心”为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2.2 综合多样教学手段和资源,拓宽传统文化融入渠道
鉴于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授课时长现状和当代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除了依靠课堂和课本这一主渠道之外,高职英语教师更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和手段,帮助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润物无声、直抵心灵”的教学效果。教师课下可以组织“讲好中国故事”“英语情景剧表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另外,结合当地和学校特色,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博物馆参观、民俗表演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这一重要阵地,帮助学生筛选一些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资源或者是推荐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除此之外,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公共英语的高职院校可以一起合作搭建传统文化学习网络平台,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其次,学校也应举办多样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赛,激励学生多学习,敢表现,勇争优,“以赛促学”。再次,“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基本国策,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学校在整体的场所布置上也应增加中英双语的相关内容宣传。在利用多种网络、媒体渠道进行课上、课下教学的同时,高职英语教师也需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增加评价主体和评价的可信度。在设置评价目标时,教师要避免“大而空”,尽可能将评价目标细化。如,将“理解、掌握”等内隐动词,转化为“举例、解释”等表现性动词。从评价方面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效果。
2.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授课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更侧重于英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或者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缺乏特点。另外,一些英语教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授课有机结合。因此,在不断改变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授课技巧。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辅导,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水平。首先,学校应加强教师思政方面知识的学习,确保教师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保证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基础;其次,学校还应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文化素养,这是保证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有效支撑;最后,学校要加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学习,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加课堂魅力,这是保证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强劲助力。除了提供学习的平台之外,高职院校还应给教师提供竞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以赛促教”“以评促教”,让教师在竞赛和交流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水平。同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教师不断学习改进的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价值观建设、教育理念、基本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不仅有利于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更有利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努力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继承者”,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更加真实、可爱的中国。■
引用
[1] 夏晓青.从“十一五”到“十四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题变迁与高质量发展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7):53-60.
[2] 藤依舒,杨越明.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触渠道与意愿研究——《2017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二[J].对外传播,2018(9):45-47.
[3] 伊琳娜·伊力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143-148.
[4] 胡宝菊.课程思政视阈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6):58-6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