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失语”文献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5915
□李娟/文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必不可分的部分。外语教育正是以语言为载体,实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交流。同时,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我国外语教育一直承担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而现阶段的外语教育却更加注重语言,对文化关注思考却严重不足。特别是对本国传统文化关注严重不足,外语学习中着重目标语和目标文化的学习和输入,却缺乏中国文化的介入,出现在交际主体不对等,交际内容不平衡的现象。在解决此问题之前,我们也需要深入分析在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中国“文化失语”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更好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1 提出意义

1.1 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通过对本国国民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对外窗口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以提升国家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

1.2 深化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总书记在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基于党的指导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语教育理论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研究构筑对外交流人才传统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框架。

1.3 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中国文化 “走出去“战略:输出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以前在外语学习中着重目标语和目标文化的学习和输入,却缺乏中国文化的介入,出现在交际主体不对等,交际内容不平衡的现象。为了助力构建全人类共同体,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基础便在于跨文化交流的人才的传统文化的培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2 核心概念界定

文化自觉概念为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在20世纪80-9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复杂的全球性文化冲击背景下提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2007)[1]

3 国外相关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国的学者Samovar(2000)也提出:“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同样来自美国学者Kramsch(2000)在研究文化教育过程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并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2]”理性认识、认同自己的文化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文化研究的课题,涵盖多种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国家政府的重视。对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3.1 外语人才培养中的母语文化认同内涵研究

关于文化认同的形成,国外部分学者们指出本民族文化的形成既有原生性,也有构建性。美国学者乔纳森·弗里德曼认为,文化认同是一定具有共同社会属性的人群,携带在民族血液中的具有人先赋性、固有性的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也是人们在共同种族、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构建认同。他在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变化中提出文化认同指的是一种全社会的社会整体认同,必须具备有意识、特定的文化结构等基础特征。黎巴嫩著名学者赛利姆·阿布将文化认同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同发生于本民族内部,第二层次是对本民族整体共同享有的同质文化的认同,第三层次是对超民族整体同质文化的认同[3]。

3.2 外语人才培养中的母语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McKay,S.L.2003年在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里写道:“英语学习无须内化本族人的文化标准,外语学习和运用并不意味着必须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他国语言文化的目的在于沟通两国文化,因此无须丢弃本国文化,相反,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加强本国文化的培养,才能在双向沟通中获得发言权。[4]”学习者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双方文化,找出共同点参与国际交流。

  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生活于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语言的人们,长期以来具有较为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的共同群体。[5]”本尼迪克特指出,民族是一个享有主权的并且被想象的有限的共同体。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学等成为强化这个民族认同的必须部分。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每一个国家都“维持、管辖、认同一种文化……并且它们在这个国家占主要地位。统一的文化是现代社会形成的前提因素,“不是社群,而是文化,而提供了一个民族的内部约束力。[6]”

  国外学者虽然从多角度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母语文化认同的研究最终要回归到本国的国情和文化上来,不能照搬西方思想,必须立足本国文化,并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进行更加详尽和深入的研究。

4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大团结有长远和根本性作用,文化自觉及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成为中国学者重点关注的议题。

4.1 关于文化自觉的研究

费孝通先生晚年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是他对于“文化自觉”理念做出的高度概括,指出文化自觉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提出以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吕文江(2021)通过对费孝通先生的著作分析后总结出“天人之际”这样一个文化自觉的课题,认为“我们要说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道理,我们应 该将那些能代表中国文化独有的、具有鲜明特色的 那部分,在理论上加以剖析,展示在世人面前。[8]”

  关于外语人才培养中母语文化自觉所包含的“文化认同”研究,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就文化认同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首先,文化认同的内涵基本是趋于一致的,主要体现在第一,民族性,文化认同发生在本民族内,是本民族对所有成员所形成的共同体验;第二,价值认同,即本民族成员对共同价值以及价值观的认同;第三,身份认同,本民族成员个体对自我文化身份归属的认同,进而对群体身份的认同。

4.2 关于外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研究”

2000年,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我国英语教育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我国英语专业学生不能用英语清晰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之后,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可概括为交流主体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所包含的习俗、制度、传统观念等,导致跨文化交流失衡,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现象。”

  对于成因,苏小燕认为,(1)近代因外来文化冲击造成的对跨文化交际理解的偏差。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丢弃或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高估外来文化的优势,导致外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2)过分夸大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从而忽视甚至故意弱化母语教育;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研究反而证明了母语学习在双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外语教学环境不利于中国文化习得。首先是教材编写,绝大多数教材编写总体导向在于引入第二语言国家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本国的文化的输出导向。其次是教师队伍,重视教师本身的第二语言国家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却不重视教师队伍的我国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所以导致学生在教师队伍中获得文化信息的偏差[9]。

4.3 关于外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自觉研究

(靳玉乐2008.5)从英语教学文化自觉必要性方面,袁小陆,陆娟(2017.9)认为:“外语教育文化自觉的内涵的另一层重要即使要培养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接受的批判性思维态度,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与批判思维能力。”在实施策略方面,有吴妮(2021.3)等从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方面研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行研究,有李世萍等(2021.2)等从英语翻译教学方面对文化自觉意识进行策略研究[10]。

5 结语

国外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从宏观上,有较多理论研究支撑,从微观上,也在语言、教育等方面有较多研究。但文化的属性注定了其不可完全移植性。对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等研究,可以借鉴,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因此,对于本国文化相关的研究还是需要根植于本国文化的土壤上进行深入研究。

  国内的研究在宏观上也较为丰富,但是国内的研究虽多,但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具体到怎么做,可能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数量方面。高校外语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非常重要,但研究却相对较少。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的语言文化上,所以导致现在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度不够,问题提出较多,解决方法研究较少;第二,研究对象方面。对于重要性,必要性和教育实施方面,虽不多,却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但对于外语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对于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现阶段较多教师,教材的研究和改革。学习者对于文化自觉性的重视程度、学习方法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第三,学科针对性上。对于通用外语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多,而立足于文化自觉,基于外语专业的跨文化研究显得尤为匮乏。因此,未来的研究亟待由外向内转变,对于我们自己立足的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后,外语人才才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站得住脚,更好获取自己的话语权。■

  引用

  [1]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28.

  [2] 余榕,邱思雨,程佳英.互动新闻:地方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新路径:以海南国际传播网为例[J].青年记者,2021(24):68-70.

  [3] 都永浩,左岫仙.国内外文化认同研究综述及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5):1-8.

  [4] 吕文江.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读《费孝通晚年谈话录》之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1):188-193+200.

  [5] 李默海.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10):161-170.

  [6] 吴慧.全球化场域中的语言安全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3):65-171.

  [7] 段传铬,汪艳辉,傅婵妮.“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研及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以湖南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6):60-64.

  [8] 苏小燕.从跨文化角度谈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2020(10):95-98.

  [9] 袁小陆,赵娟.“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中文化自觉培养的诉求与应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3):69-72.

  [10] 徐国亮.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J].人民论坛,2021(31):12-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