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言表达与效果——音乐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刍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4000
□付祥奎/文

  A·A·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1]这句话虽然不能直接套用于音乐教学(必定各学科有其学科特征),但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若想要师生沟通取得良好效果,表述音乐所使用的语言同样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老师若要对学生传达音乐的相关信息,包括感性体验特征、音乐表现对象、音乐的结构与发展等,都将关涉到语言表述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当然,授课过程中其他环节的语言使用(例如连接上课各个环节的过度性语言等),同样不能忽视。这些在语言的使用上都牵涉到一系列的技巧与方法。作为师范生,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语言表达的能力存在缺陷,则往往会导致上课的趣味性不足、某些知识点讲解不够清晰等问题,从而使得上课质量打折扣。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问题可能出现在任何专业的学生群体中,但由于笔者是音乐师范专业的教师,就根据亲身经历(指导学生模拟授课等),来谈谈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1 语言表达的生动性问题

此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纯语言技能的基本素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发音准确性问题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使得他们的普通话有时会夹杂着其家乡的地方方言,这往往会造成语言接受者的理解困难。平翘舌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等等,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具体的表现既是z-zh、c-ch、s-sh、n-l、r-l、f-h,an-ang、en-eng、in-ing等各种易混淆语音发不清。在声调方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不分明,吐字归音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设置了障碍。往往使得接受方产生歧义、产生误解。

1.2 语速问题

笔者发现,在学生模拟授课的环节中有些学生速太快,而有些学生语速则太慢。此二者均有其弊端。语速太快,往往使得某些词语发音不够清晰,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同时,语速过快往往使得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较大,给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造成接受、理解方面的困难。而语速太慢,则往往使得语言表达缺乏一定的感染力,给人感觉情绪不够饱满,缺少激情。而且语速过慢使得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太少,而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知识量,有种“吃不饱”的感觉。

1.3 语言流畅性问题

造成语言流畅性的原因有多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通话不够标准。这在前面已有陈述,但这里再强调一点,即,在学生模拟授课中,当他们意识到某个词语发音不够准确时,则往往会下意识地停下来,重复这个词,以企纠正其发音,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语言流畅性打了折扣。(2)备课不充分。备课不够充分,往往使得学生在模拟授课过程中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不够熟练,这样使得其在讲课时大脑所思维的内容出现脱节,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3)心理素质问题。有些同学课前备课很充分,但是一旦上了讲台,由于心理素质的欠缺,使得其开始紧张,重复说相同的语言、挠头等现象便开始出现。本可以流畅表达的环节,变得时断时续,从而使上课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当然,致使语言不够流畅的原因还有很多,在此主要陈述以上几点,其余的不再赘述。

1.4 语调问题

适当的语调是语言生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为语言表达的效果增色。有的学生在模拟授课时语调平平,该抑不抑,该扬不扬,使得语言表达平淡无奇,也使得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在语言表达中,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要表达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的语调进行加工设计,做到张弛有度、顿挫得款、缓急适中,从而使语言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

1.5 语言与肢体的结合

在课堂的语言表达中,语言往往要结合恰当的体态,才能使得表达更生动,更富有效果。尤其是对一些情景的描述,配合以体态,会使得内容的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使得叙事栩栩如生,让听者犹如身临其境。例如,教唱歌曲《小红帽》,导入部分大家往往都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有的学生在模拟授课时不光讲故事,还加入了肢体动作。在故事讲到小红帽挎着篮子给外婆送糕点时,就做出了挎篮子的动作,在讲到大灰狼吃外婆的时候,就做了个饿狼捕食的动作。惟妙惟肖,让接受者全身心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这样的导入与单单讲故事而不带有任何肢体语言相比,明显会收到更好的导入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面部表情也很重要。尤其对情感、情态的描述方面,适当加以面部表情,会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的教唱过程中,当老师表现黄鹂鸟嘲笑蜗牛时,面部表情可以表现为嘲讽的微笑,以此便可以更有效地使接受者体会歌词意思。

2 知识点讲解存在的语言表述不当问题

笔者在指导学生模拟授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上存在语言表述不当等问题。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不一定是语言组织能力的问题而导致,也有可能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而造成的。亦或是没能掌握特定的教学方法,从而不能够深入浅出地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清晰有效地语言阐述。但在实际的模拟授课过程中的确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即,完全掌握了某些知识点,而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本是由于语言组织与表达上不够严谨而造成最后的结论出了问题。例如,笔者曾遇到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学生讲到和弦转位,三和弦的第一转位是“六和弦”,为了说明此术语的来历,他以C大调的主和弦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最后他得出结论是,低音到冠音的音程是小六度,所以“六和弦”。于是他对“六和弦”做最后的总结,并告诉学生: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之所以叫“六和弦”,是由于转位后低音到冠音的音程是“小六度”。很明显这个结论是不够严谨的,甚至说它是错误的也不为过。小三和弦和减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低音到冠音是大六度,并非都是小六度。这个学生前半部分的讲解很好,之所以最后的结论除了问题,主要是他的语言表达出了问题,不够严谨。课后笔者就其他性质的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对他进行口头测试,他的知识掌握方面根本没问题,就是在讲解中出现了语言表述不当的问题,而导致其知识点的讲解瑕疵。

3 音乐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问题

首先,在学生的模拟授课中,存在着诸多环节过渡与衔接的语言组织问题。这些衔接问题有的是前期的备课环节做了详细语言设计的,而有些是临场即兴加的几句过渡语言。笔者在指导学生的模拟授课时,经常会出现各环节衔接的语言组织问题。以下就几个常见的此类问题做一定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有些同学导入环节设计的非常精彩,但是往往就在导入环节的最后几句话,即,与新课的衔接部分出了问题,使得过渡部分生硬、导入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有模拟授课者以“蝴蝶”作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导入引线,前面的问答环节设计的很精彩,也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但是当同学们回答在春天的田野里看到“蝴蝶”时,此时的“教师”应该抓住“蝴蝶”二字做文章,加一句衔接的话语,例如“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首和蝴蝶有关的乐曲——《梁祝》。”这样,基本算是成功导入到了新课。但是,往往参与模拟授课的这些新“老师”,很容易漏掉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就少了这个过渡的桥梁。所以,当学生回答春天的田野里有蝴蝶的时候,老师直接就来了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大家把书翻到48页,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种导入,最后往往会使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前面那些问答环节究竟有何意义。表面上看,老师只是少了一句话而已,但实际上,少了这句话则往往会导致导入的效果几近全无。

  其次,在故事导入环节中,语言即兴表达的能力较弱,导致讲故事非“讲”,而是在“背”故事。当背诵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故事某些片段和原稿(教案)不同,往往又会否定当下,然后再将教案上“正确”的部分讲述出来,对当下进行纠正。其实这些和教案有“出入”的地方,并不会对实际的授课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完全没必要按照教案上去更改。因为一旦更改会使得授课的流畅性大打折扣,而且也使得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受到一定影响(必定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自我否定)。例如,有学生如此讲小红帽的故事:“从前在一座大山里……”,这时老师忽然发现讲的不对,教案上写的是大森林里,于是老师急忙改口道:“不对,是在大森林里……”其实,在大山里和大森林里,对故事的效果有什么影响吗?丝毫没有。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去画蛇添足地更改,没必要否定当下。当然,如果老师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说成大沙漠,那就违背了故事发展的基本逻辑,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需要另当别论。

4 关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些建议

其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讲课时对方言的屏蔽、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等等。但是,就笔者的亲身经历而言,给学生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消除学生试教时,普通话中夹杂方言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法,主要还是要学生自身时时注意,尽量避免此问题。但是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杜绝此问题,则比较困难,必定方言的运用习惯对学生而言是件根深蒂固的事情,很难在短期内消除方言对其普通话交流的影响。但是平时多用普通话与人沟通、上课多用普通话发言,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对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需要长期的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模拟授课时,在即兴的语言表达(事先并没有在教案中设计好)方面,能力比较欠缺。例如,上下环节的过渡与衔接上,一些导入环节需要即兴发挥的地方,语言的表达明显比较生涩、枯竭,卡顿严重。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是语言思维能力的不足。针对此问题的训练方法不一而足,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一种方法颇具效果,即,看图编故事。这是笔者小时候语文课上练习写作能力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是把它拿来用作训练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有效。具体操作如下:拿出几幅在逻辑上有一定联系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三分钟,然后让他们根据图片即兴编一个故事。当然这个故事虽有图片作为限定,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故事又具有开放的性质,也就是摒弃所谓的标准答案。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即兴语言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其次就是让学生为一节歌曲教唱课或乐曲欣赏课即兴编创一个故事导入或者问答导入,这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方法如下:让学生随机抽一首歌曲或者乐曲,给其两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以故事的方式为新课导入,或者以问答的方式导入(同班同学转换角色,将自己转换为小学或中学学生,与模拟授课者呼应配合)。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导入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把握适当语速、提高语言感染力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音乐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语言能力不足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和改善,才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当然,对于师范生而言,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方法也不一而足,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探求与研究。■

  引用

  [1] 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王慧芬,钟善基,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