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包含着较多少数民族,蒙古族是其中一个组成内容,相关民歌存在着特殊化的审美作用。蒙古族的民歌比较广泛,内涵艺术价值,处于民族音乐体系内的重要地位。若可以把蒙古族民歌纳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可以全方位落实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增强音乐审美教育的成效。教师通过爱情和友情等主题的民歌彰显出区域的多彩,传递出蒙古族的简洁特点和朴实特点,致力于音乐审美教育质量的提升。如何在审美教育中实现蒙古族民歌的传承,以下是具体研究。
1 音乐审美教育中引进蒙古族民歌的内涵和价值
1.1 基本内涵
研究蒙古族人民,以草原生活为主,长时间处于游牧状态,此种比较特殊化的生活环境使得当地人民的想法出现变化,本质上作为民歌诞生的重要因素。蒙古族地区的人民,其往往比较勇敢,更多体现出崇拜上天的特点。在深层次研究人生的过程中,总是秉持特殊理解思想针对性展开,表达歌曲的方式更为直接化。首先是崇尚大自然,基于远古时代,蒙古族人民对神灵是持有崇拜之情的,觉得青山和树木等领域内涉及特殊的神,崇拜万物之神对自身的心灵进行慰藉。蒙古族的人民总是对生命和自然界衔接起来,认为爱自然即爱自己。其次是喜爱骏马,蒙古族是长时间生存在马背上的,基本上每一个蒙古人都是对骏马比较喜爱的,与此相关的民歌也是有较多数量。以成吉思汗的骏马或者骏马赞等为例,这些歌词体现出马和人占据同等的地位,且对马的汗水暗指人类的眼泪,传递出演唱者的悲伤,可以说蒙古族中比较凸显马文化的作用[1]。最后是人性的爱意,对于蒙古族而言,此民族存在着传统特征,一直以来都提倡尊老爱幼的优质品德,包含爱民族与重情义,均是难得的,因此相关蒙古族民歌要多一些。对于《鸿雁》歌曲与《思乡曲》歌曲,传递出父母爱护孩子的恩情,幼鸟可以飞翔是因为家长的用心呵护与养育,骏马可以奔跑是因为饲养者的用心教育。一些民族均凸显爱情的力量与友情的力量,所以说蒙古民歌的内涵是比较深厚的。1.2 教育价值
(1)蒙古族民歌的应用可赋予音乐教学特殊性特征。在音乐教育中应用蒙古族民歌,学生的审美体验会不断得到培养,蒙古族歌曲属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成分,更是特殊化的表现形式。蒙古族的歌曲创作涉及较多语言元素和文化元素,不相同的歌曲中都涉及针对性的智慧,传递的音乐语言特殊性更强。学生不仅可以体会歌曲的情感,得到音乐情感力量,还可以和歌曲之间形成情感共鸣,积累音乐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2)蒙古族民歌的应用可落实美育目标。在新课改条件下,美育发展为多个学校的重点任务,蒙古族的歌曲创作,包含大量美育元素,尤其是歌词的美、文化的美、景色的美,相关元素可直接影响学生,升华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音乐审美教学中引进蒙古族歌曲,学生清晰化分析蒙古族音乐的长调和短调,感知音乐的特色化与吸引力,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对话,呼唤学生内在心灵,传递民族文化的美。
(3)蒙古族民歌的应用可滋养学生身心。总体而言,蒙古族歌曲都是潜藏文化资源的,游牧生活作为蒙古族歌曲的重点来源,蒙古族民歌涉及一些音乐元素和民族乐器。审美教育中,若教师组织学生聆听乐曲,对存在地域特征的民歌进行了解,使得学生深层次领悟蒙古族的互动化场景,传递音乐的文化情怀,逐步筑牢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学生文化信念,从而起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指导效果。
(4)蒙古族民歌的应用可以增强教师艺术素养。高校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审美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要求了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艺术素养。音乐学科体现出显著的艺术性特点,就是要想增强教学质量,便应该不间断拓展知识储备,进一步挖掘乐理知识和音乐资讯,给学生创设多元化实践的课堂。审美教育活动中融入蒙古族民歌,教师强调了自我审美素养的提升,主动革新教学模式与整合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只是促进学生素质挖掘蒙古族民歌的内涵,还可以增强教师艺术素养。
2 音乐审美教育传承蒙古族民歌的思路
(1)结合音乐文化观念,传承蒙古族文化。以科学地在高校审美教育中传承蒙古族民歌为目标,教师要关注民族音乐的整体性展现,围绕音乐文化的观念实现民歌文化传承。教师鼓励学生了解民族内在文化的特点,充分和学生一同探索歌曲的主旨。比如给学生引进《牧歌》这一项学习活动,教师给学生导入民族歌曲、之后给学生播放歌曲、最终组织学生分析文化。教师为了熏染教学气氛,可以适当进行音乐故事讲解,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知,学生全方位理解的前提下剖析歌曲的韵味,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发展。具体而言,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供生动的游牧视频,配合与此相关的语言介绍,让学生感知蒙古族人迁徙而居的状态,加深学生对蒙古族人“牧羊”思想的理解。接下来播放歌曲带领学生细致聆听,学生可以懂得“羊群是斑斑的白银”这一个歌词的含义,学会充分体会演唱者的情感。(2)提供音乐特色课程,打造良好教学气氛。在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中进行蒙古族民歌传承,教师要合理提供特色性课程,给学生介绍蒙古族文化,关注课程设计与实践,打造特色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关联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情况,部分教师即便已经深入研究蒙古族民歌的特点,然而真正把民歌和审美教育之间进行融合的效果差强人意。所以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歌曲的乐器特点和曲调,动态给学生呈现乐器的组成结构以及音色,学生可以尝试应用乐器,掌握了乐器的应用技巧。或者给学生介绍“呼麦”的一些作品,强调其来源的神奇之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蒙古族民歌的内容,对民歌产生极强的兴趣和热情,自觉做好蒙古族民歌的传承任务,在学习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2]。结束了《牧歌》的学习活动,教师渗透长调调式的模块,组织学生感知长调的风格与特征,对颂歌、赞歌等进行深层次挖掘,起到学生自觉传承蒙古族民歌的引导作用。
(3)优化审美教学目标,促进学生领悟蒙古族歌曲。高校音乐教师在设计审美教育方案过程中,要及时优化教学目标,驱动高校学生用心学习,借助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民歌的主动性,逐步落实审美教育中融入蒙古族民歌的目标。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蒙古世界”的探索项目,鼓励学生收集和蒙古族民歌有关的内容,编写调查实践报告,阐述自己的学习感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咨询等形式,采集大量的蒙古族民歌资源,彼此之间互相调查和总结,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特色。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开展多样化音乐活动,有歌唱比赛项目或者社团合作项目等,促进学生自主编创舞台剧和歌舞剧,逐步落实审美教育中蒙古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4)增强教师素质能力,夯实审美教育基础。审美教育的开展,教师应形成蒙古族民歌的融合意识,促进蒙古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教师思考到审美教育的价值,自觉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审美教育以及音乐教学互相结合,组织学生全方位感知音乐艺术,让学生可以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教学期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提升自我实践水平,强化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这样使得学生可以深入学习美,促进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教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加入到审美教育的培训指导中,领悟音乐的理论知识,争取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美的存在,充分凸显教师自身的优势。
(5)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高校音乐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体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内化。声乐实践中,教师融入先进的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挖掘学生内在审美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突破自己和提升自己。教师引进蒙古族民歌期间,应及时整合教学计划,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加入音乐训练,号召学生通过气息调节和高低音转换,实现歌唱声音的创新。
(6)鉴赏音乐作品,升华审美情操。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鉴赏,对内在的审美元素进行挖掘,进一步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教师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题材,梳理内在的审美元素,促进学生拥有较强审美观念。歌词是音乐作品的精髓,美妙的歌词包含大量审美内容,从而加强了审美教育的效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化题材,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歌词的内容,有感情朗诵音乐歌词,逐步挖掘作者深厚情感。比如《达那巴拉》的民歌指导,歌词讲述了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教师可组织学生朗诵歌词,了解主人公的内在情怀。之后播放优美的音乐旋律,展现音乐魅力,通过优美的旋律赋予音乐作品较强的生动性。不相同旋律特征可以使得学生生成审美趣味,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赏析,鉴赏歌词的含义,把握音乐作品的唱腔和曲调,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的情怀[3]。另外蒙古族民歌的创作,多个部落均包含着独特文化,相关文化涉及面比较广,包含地理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等。民歌的鉴赏让学生自觉融合创作思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歌文化也依托一定精神,尤其是冒险精神或者无畏精神,教师要组织学生在鉴赏蒙古族民歌的过程中领悟精神本质,让学生可以真正地被蒙古族民歌所熏染。
(7)关注情感渲染,加深审美体验。音乐的魅力,便是歌唱间传情,传情也是美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校的音乐演唱实践中,要把情感当作核心点,使得倾听者能够形成共鸣,体会到音乐的美妙。音乐审美教学不单单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培养,还需要鼓励学生有效地传递自身情感,使得歌唱与情感之间能够同向同行。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情感的渲染,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感悟,促进学生了解音乐的魅力。通过蒙古族民歌的教学活动,学生准确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巧妙地对音乐课程和其他类型的课程互相关联,尤其是哲学学科、文学学科以及历史学学科,延伸了音乐教学的文化影响范围,带给学生良好审美体验。
(8)开展舞台实践,增强审美技能。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观众的肯定作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具体的舞台表演与实践,表演的影响力是直接关联到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演唱的技巧,充分领悟舞台表现力与反应力,借助服装和道具等辅助性工具落实音乐舞台实践,让学生的审美技能得到增强。教师有意识性的对学生进行表演能力培养,进一步拓展音乐表演的影响范围,组织学生过程性收集音乐表演的信息,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文化内涵,学生充分掌握了蒙古族民歌的内在情感,可以优化舞台实践过程,学生的思维与音乐作品的灵魂形成共鸣,凸显了舞台表演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长时间之后,舞台表演便成为了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载体,一方面树立学生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保障了音乐审美教育的质量。■
引用
[1] 刘永.对江南民歌(江苏段)的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现状中的分析[J].戏剧之家,2021(12):119-120.
[2] 吕华.黄河流域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开封大学学报,2021,35(1):74-78.
[3] 谭竺雯.试论以善美为本的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建构——以通识课《中国民歌欣赏》为例[J].黄河之声,2019(24):86-8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