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的孕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的岁月中经过无数的打磨中成就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独一无二的中国陶瓷文化。中国陶瓷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积极吸纳与兼容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有利于增强中国陶瓷文化的感召力以及保持陶瓷文化屹立不倒的活力。在新的时代下,陶瓷工作者以高科技与互联网落脚点,对于陶瓷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原本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后逐渐发展为一种我国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陶瓷是人类适应自然从而改变自然的产物——将泥土经过高温火烧变成陶器,陶瓷作为生活用品大大参与并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其表现形式无论是造型、装饰、质地和色泽等也在各个时代不停的发生变化形成独特的陶瓷艺术。陶瓷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陶瓷文化的更迭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反映各朝代当时社会生活的直接证据。
根据考古出土陶瓷器物的年代,可追溯中国陶瓷发展史,从而证实中国陶瓷历史悠久。目前考古发掘出的古物仅仅能代表的是一些成熟、优化乃至升华的陶瓷器物,并不能代表陶瓷生命的起源。中国陶瓷的孕育周期我们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陶瓷的发展史远比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更加深远。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只能证明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大量的陶瓷,并已经成为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常用工具。瓷器是陶器发展与提升,是陶器的烧制技巧飞跃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
1 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史
1.1 新石器时期
在新石器时期,当时的人们使用触手可得到材料——泥巴,用泥巴捏塑成想要的容器形状然后晾干,再将容器烤硬的用于盛水,酿酒,存放食物等等。新石器时期陶器的主要类型有灰色陶器、彩色陶器、黑色陶器和几何印纹陶器等,工艺相对比较粗糙,但整体造型流畅美观,反映了新石器时期陶器制作的技术水平。新石器时期后期还出现了彩绘陶器,外形美观,形式多样,艺术风格独特,形成富有魅力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文化[1]。著名的西安仰韵文化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重要的文物,发掘出一批造型为直口、鼓腹、尖底、双耳的陶器。2010年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也发现大量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这都说明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陶制器具。图1所示的是出土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小口尖底瓶。原始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将陶器烧制成如此小口,细颈,鼓腹,尖底,双耳的造型作为酿酒器[2]。从实用的角度分析,小口与直径可减少可以减少酒精的挥发,同时方便简单容易的密封有效的减少液体的溢洒。尖底的造型可以方便插入泥土中酿酒,同时可以将酒渣更加充分的沉淀在尖底使得酒中的杂质减少保证了更好的口感。瓶身侧附双耳,方便劳动人民运输和手持。小口尖底瓶外形流畅,并在壶体上增添了双耳的设计,不仅增加实用性还提高了审美性。先民在实用性,功能性,审美方面的标准对我国后来的传统造型艺术有深远的影响,是十分珍贵的独特文化宝藏。
图1 小口尖底瓶
1.2 夏至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已经出土的商朝殷墟的遗址出土文物中,有很多陶片和陶罐并且款式各样,颜色上以灰陶、红陶和白陶为主(图2),工艺上以硬陶、原始陶、釉陶为主。并且与新石器时期相比,这些陶器上的纹印不仅有绳纹、划纹、方格纹、云雷纹、水波纹、兽面纹等纹饰而且一部分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有关,符合当时民众的主流审美取向。陶器的功能和用途也更加广泛,这时不仅用于日常用具而且还应用于手工业生产及殉葬祭祀等。制陶工艺者通过抓住动物的外貌形象特点,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包括身形、面部轮廓、足等,将动物图腾的精神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随之出现了形象更加活泼用于审美装饰的陶器,体现了当时人民的审美价值,这是由陶器向瓷器转变的过程。1.3 隋唐时期
在结束分裂割据的动荡局面后,隋唐两代实现了再一次的统一。瓷器的烧制技术更是有了更新的突破,在原来青瓷的基础上出现了白瓷。从出土的文物发现,对待的白瓷相比于之前已经解决了右面中出现泛青和闪黄的状况,标志着白瓷的发展趋向成熟。在装饰工艺方面,隋代的陶瓷上的花纹更加多样,如朵花纹、草叶纹、塔式花纹等。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愈加炉火纯青,不论是应用还是形态都可以说是达到成熟的境界。唐代真正实现了陶与瓷的分开,唐代的烧制温度可以达到一千摄氏度以上产出的瓷器质地白硬或半透明。唐代各民族文化交流促使唐三彩的诞生(图2),唐三彩的制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金属氧化剂为着色剂形成各种绚丽的色调,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隋唐两朝与之前相比,经济、政治、社会稳定自由并且在交流上吸取了各民族和世界的文化,这些都能够在隋唐的瓷器呈现出来,对于研究唐代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碰撞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2 唐三彩
1.4 宋朝时期
宋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商品经济、文化艺术、科学创新得到了空前发展,各行各业包括瓷业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宋朝各种外来的东西被吸收、消化,形成清新淡雅、细腻理性、宁静致远而富有幻想,又重于现实的新兴审美标准。宋朝官私名窑百花齐放,既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又有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及景德镇窑。宋代陶瓷工艺样式多种多样,装饰造型优美大方,素有“素淡含蓄、端庄挺秀、恬静幽雅”评价。宋朝瓷器的装饰设计不拘一格,可以活泼可爱、自由奔放,也可以含蓄内敛、宁静淡雅,真实地体现了当时人民的审美观。1.5 明朝
在明代之前,瓷器以青瓷为主,虽然出现了白瓷但数量很少且品质欠佳,到了明代白瓷得到了全面地发展。明朝以前出土的白瓷质地坚硬,瓷胎厚重或者半透明,随着经验的丰富以及技巧的提升,明朝时期的巧匠们追求白瓷瓷胎更细腻,更白,更薄。同时在明朝匠人们开始流行起在瓷胚上加印年代、堂号以及人名,这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依据。石湾广钧、宜兴紫砂、山西珐华彩瓷、龙泉青瓷以及德化白瓷均负盛名。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白瓷是中国白瓷最具影响的代表之一,可以说德化陶瓷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将中国文化传至亚欧大陆白釉瓷瓷质光滑细腻,许多外国友人被中国瓷器的魅力所吸引。德化白瓷以洁白、单纯示人,釉色洁白纯净,釉质温润如玉,世人称之为“象牙白”“中国白”。德化的民间巧匠大胆突破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巧,采取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技法创造出了无数的白瓷珍品,其中最擅长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宗教造像包括观音造像(图3)、弥勒造像以及其他佛教造像,其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传神。从近些年的市场状况来看,德化白瓷佛教造像中出现了不少高价拍品赢得了世界人们的青睐。宗教造像的出现不仅体现出当时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还表现出当时人民的精神内涵和信仰宗教。
图3 何朝宗蒲团观音坐像,中贸圣佳拍品
1.6 清朝
清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并且在当时成为全球第一大畅销商品,素有“纤巧华美,质精艺重,精巧华美”的美赞。统治朝廷政策的变化与陶瓷行业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政策的出台往往离不开统治者的决定,从乾隆的诗集中不难发现乾隆其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陶瓷狂热爱好者。“官搭民烧”制度和“督陶官”制度两个政策是随着朝廷对瓷业重视而相应产生的。“官搭民烧”制度促进官窑和民窑互相交融和促进,“督陶官”制度把清代御窑推到了艺术和技术的顶峰。在鼎盛时期的清朝陶瓷业,瓷器制作技术炉火纯青,装饰精美华丽,纹样丰富多彩,除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外,各地的民窑也百花齐放,产生了大量精美珍贵的瓷器,如雍正时期的粉彩,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产量巨大的宜兴紫砂,农家流行的黑瓷以及广西石湾人物塑。1.7 现代
现代陶瓷与传统陶瓷之间有很大的区别,随着社会现代陶瓷的用途更加广泛精细。对于现代陶艺的制作,现代工匠打破传统的束缚,选择功能多样化的材料,并应用于各个方面,又被称之为“精细陶瓷”。时代在不停的变化,陶瓷文化也在不断的转变。现代陶瓷的用于不仅仅局限为器用,由实用性转变为审美性更加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2 中国陶瓷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审美、工艺以及内涵的对象化、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中国陶瓷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代表。陶瓷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后人的传承和弘扬,坚持文化自信是重要的传承基石。为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播,创建陶瓷文化创意园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有宣传陶瓷文化的陶瓷厂遗址还有娱乐措施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3]。第十八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用高科技LED等向观众介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瓷器变迁,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瓷博会可以展现中国陶瓷文化,还可以提供国内外陶瓷文化、科技的碰撞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陶瓷产业必然要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不仅要求体现民族文化,凸显中国精神,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充分的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坚持将中国陶瓷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且要求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一直保持产出优秀的陶瓷文化。3 结语
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人民对于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陶瓷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时期陶瓷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体现出我国陶瓷技艺的提升和审美标准的变化,是后人了解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直接证据。如今陶瓷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走向世界舞台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兼容。■引用
[1] 陈良瑜.浅谈中国陶瓷发展史及现代陶瓷的发展前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49(7):16-18.
[2] 韩明友.仰韶小口尖底瓶的功能模拟与探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5(12):107-113.
[3] 饶鑫,朱景林.“中国故事”视阈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南方论刊,2022(7):81-82+8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