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2746
□苏文娟/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因此,学习如何进行有效且高效地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总体来说,交际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1],言语交际如果使用不当自然会引起交流障碍,但是如果非言语交际出了问题,也会直接导致交际失败,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很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非言语交际的使用我们要持慎重态度,本文旨在简要分析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特别是在商务场合中的使用。在新冠大流行背景下非言语行为的变化以及非言语行为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种族歧视问题。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化和交流,人类和文化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文化就像一座冰山,只有小部分可见,大部分隐没在水中,只能被猜测和想象;文化又像一个洋葱,越接近内核才越接近文化的本质,交流和文化紧密相连。大多数人认为交流主要是靠话语,但这其实是忽略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非言语交际很多时候比言语交际更有效,他包括除了实际话语之外的所有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一直以来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课题,当前新冠大流行背景下戴口罩已经成为极其平常的事,当人们的面部被口罩遮住之后,面部表情被遮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非言语交际的使用。西方国家历来就有种族歧视问题,其中歧视华人的问题也一直存在,而种族歧视问题也会体现在非言语行为上。

1 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文化无处不在且是多维度的,有人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美国学者Samovar 和 Porter 从人类学角度去定义文化,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一代代个人和群体奋斗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观、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和物质积累,因此文化可以包罗万象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人们所想的,人们所做的以及所生产的产品[2]。

  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他们之间的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的明显差异让交流变得相对困难很多,而跨文化商务交际则是以贸易为目的的交流和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国际贸易中取胜需要确保不同文化在商业洽谈中被认可和尊重,理解文化差异并能处理好由差异导致的误解对跨境贸易至关重要。

2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问题

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列出以下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遇到的五种主要障碍[3]:(1)言语交际,语言差异是最明显的差异,若交流双方互相都不懂对方的语言,那么语言差异是双方交流的最大阻力;(2)非言语行为,话语只是交流的一种,有时不说话,通过手势,面部表情以及声音也能交流,我们的站立姿势,走路方式和对方的眼神交流都无时无刻不在向对方传递交流信息,但是由于非言语行为代表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有差异,也导致只靠非言语行为来交流会造成交流障碍;(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偏见)是由有限且有偏差的认知所导致的,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认知去理解其他文化,偏见很难被改变且容易有先入为主的倾向;(4)种族优越感,人们总是自认为自己文化更优秀,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尺度去衡量其他文化的好坏;(5)高度压力,当人处于不属于自己的文化圈子时,自然会产生焦虑和压力。

3 非言语行为的定义

非言语行为也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他不包含实际话语,而是包含了在交流过程中信息源这一方所发起的所有非言语行为,他可以利用周围环境发起的非言语暗示向对方传达潜在的信息价值。非言语行为是一种由身体语言主导的交流互动,包括肢体动作,交流时所保持的距离甚至是我们所穿的衣服。非言语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身势语和体距。身势语指的是说话者的整个身体或者身体任一部分的动作,诸如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眼神交流等,在日常交流互动中我们经常在说话时会伴有肢体动作来强化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体距指的是交谈双方在交流时保持的身体距离,这个术语描述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运用。一般来说,我们把交流时人和人之间保持的距离分为以下四种: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是指属于亲密关系的双方在交流时所保持的距离;私人距离是朋友熟人之间最常见的距离;社交距离通常在一到三米之间;公众距离一般大于三米,通常是演讲者在公共场所发表讲话时和观众所保持的距离。我们交流时保持的距离和我们所处的文化价值体系密切相关,有些文化把私人距离看成是某种神圣的东西,然而有些文化却对体距有极大的容忍度。英语国家的人崇尚宽松的氛围,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他们交流时通常会保持一定距离;两个来自阿拉伯文化的人交谈会靠得很近,他们对体距的要求很低;中国人、日本人以及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对于拥挤的容忍度要远远大于英语国家的人对于拥挤的容忍度,正如美国学者 Leger Brosnahan在他的著作《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的对比》里所说的,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士在非言语交际上有着极大不同,因为前者注重“合”,而后者注重“分”。

3.1 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非言语行为能传达交流双方所要表达的大部分意思。首先,交流时的情感内容包括交流双方的感觉和态度,而非言语交际属于我们情感内容中的潜意识层面,即非言语行为自发地反应了说话者的潜意识,而潜意识通常是交流双方真实意思的表达。Mehrabian在1971年提出一个法则,即双方交流时,一个人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有7%取决于谈话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也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在交流中占到了93%的惊人比例,即使话语和非言语行为相悖,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有时甚至撒谎的老手也会被识破,而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说谎时不经意给出的一些细微的非言语暗示出卖了他们。非言语行为不容易被操控,在商务谈判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行为,从而窥探其真实意思,进而成功推进商务洽谈。商务交际是一个动态的多通道的交流过程,且通常在一个固定的组织内(比如在公司里)进行,在商务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所有和商务沟通有关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化解分歧和矛盾,和商务伙伴交流时采用何种话语和语调,如何去写有说服力的商务信函或者邮件,在公共场合讲话时如何克服怯场心理,在商业伙伴面前如何展现我们的专业素养,如何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在商务交际时用心主动倾听,坚定自信地表明我方态度并合理运用非言语行为来促成商务谈判。第二,非言语行为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有时我们沉默不语甚至不在交流互动的现场,非言语行为依然存在,比如,有时候人们不出席某个会议,无论之后他们有什么理由,缺席实际上就是一种非言语行为,表明他们对这个会议没那么感兴趣,再比如,不回答问题也是一种非言语行为,它可以传递不同的意义,可能是不理解问题或不知道答案,或者没有听清问题,或者觉得问题不恰当或不值得回答。说话时的语音语调,以及强调了哪些词语,这些也都属于非言语行为的范畴[4]。非言语行为如此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人患有非言语学习障碍,他们无法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获取有效信息,比如患有非言语学习障碍的学生无法读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果课堂上教师只给出非言语暗示,那么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会被认为是故意不学习或者捣乱,教师需要及时了解这种情况,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给与明确的语言提示。

3.2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种族歧视意味的非言语行为

手势语作为非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使用不当会造成沟通障碍,或者引发更严重的误会。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些西方人士并不是那么友好,有些手势语已经成了公认的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非言语行为,比如有些西方人会用食指把眼皮往上拉形成眯眯眼,这就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意味了,眯眯眼为何是辱华标志和清朝历史有关,这里不做赘述。一些非言语行为有着普遍适用的含义,比如微笑通常表示友好,皱眉头则表达担心或者不满意,而近年来一些很普通的手势也被人为赋予了负面含义,比如OK手势。

  OK手势: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圈,手掌向外,这就是OK手势,在大多数国家这都是一个很安全的手势,表示没问题或者赞同的意思。在少数国家比如马耳他,法国,巴西等,这个手势会有不同的含义,但是最近这个手势居然有了种族歧视的意味,这原本是一个国外综合讨论区4chan里的成员搞的一出恶作剧,4chan具有高度的言论自由,这些成员说OK代表的白人至上,因为OK手势就像”WP”这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代表的是“White power”,他们想通过这种给普通手势妄加一些夺人眼球的含义来制造舆论混乱[5]。

3.3 新冠大流行背景下非言语行为的变化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首次被发现,2020世卫组织宣布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6亿的确诊病例,超过600万人因此丧生。尽管疫苗已经问世且已经大力推广接种疫苗,但病毒一直在变异中,至今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为了抑制病毒传播,各国政府都在倡导人们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新冠病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和人们的生活,非言语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在疫情之前,在大多数国家,握手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问候方式,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会通过亲脸拥抱的方式来进行问候,而新冠病毒改变了这些传统问候方式,在疫情期间政府倡导我们使用碰肘或者碰脚的问候方式,并要求人们在排队和照相时间隔一米距离。疫情严重时,政府会采取封控措施,这极大限制了旅游和社交等活动,人们会在家办公,进行社交隔离。当人们在家线上办公时,面对的是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外出时带着口罩,这时非言语行为好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看不见面部表情,一大部分的非言语表达被口罩遮住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手势、身体姿势、语气、眼神交流、眨眼和眉毛的动作来进行非言语交流。至于体距,上文有提到中国人对拥挤的容忍度远大于英语国家,但是疫情当前,我们现在也习惯于交谈时人和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些应对疫情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非言语行为而且正悄悄地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4 总结

各国人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即便你有最好的想法,那也无法被对方所理解,我们通常认为交流只是双方说的话语,但非言语行为对交流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不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表达很有可能会造成文化休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要注意非言语行为的原因。■

  引用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王维波,车丽娟.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 Hofstede,G.Exploring Culture[J].Yar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Inc,2002.

  [4] Tricia Christensen.What is Nonverbal Language[J/OL].Languagehumanities,org,2022.

  [5] 沪江.OK hand gesture[J/OL].沪江英语,20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