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归国华侨的社会文化适应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2781
□张雅莲/文

  归国华侨群体的社会文化适应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融合很难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阐述研究方法梳理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对华侨归国后的安置基本情况和社区服务进行叙述。以文化为切入点,从语言、与宗教信仰分析归侨归国后的文化适应程度。

  归国华侨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归侨仍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有权依法组织社会团体,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历史的演变以及国家文化氛围的差异,中国和一些国家的观念产生了分歧,部分国家甚至将华侨驱赶回国。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归国华侨,正是在这样的国际政治形势之下回国的。然而多数归侨都是因为求学、参加抗战或投靠亲属为由而自愿回到国内,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排斥归国,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有所不同。他们在回国之后,还是可以比较顺利地融入当地环境。他们在归国后参与国家的建设、传授国外的先进知识,为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作出贡献。很多专家在对归侨群体的研究中,重点方向是海外的归侨群体。本文是在归国华侨群体这种特殊的群体上,从当今的社会文化融入方面着手研究,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这一特殊群体在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时的融入和改变。

1 社会文化适应性分析的目的

归侨问题是最近有关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专业研究团队关于华人归侨的文化适应研究已经获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大部分的研究方向都是对移民在侨居国的适应情况进行研究,很少有专家关注归侨在国内居住的适应情况。所以本文将对归国华侨在国内的适应情况进行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东南亚等地发起了排华游行,中国政府在广东、福建、西安、海南等地建立了七十多个归侨农场,用于安置各国的归侨。这些华侨农场的归侨人口十分集中,便于本文进行归国华侨的适应性研究。这种文化适应性的研究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外交的需要,但是因为过去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所以在对归侨进行安置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之前环境下设立的华侨农场面临着国家形势的相冲,所以华侨农场十分需要对生产和管理方面进行转变,来适应目前时代的背景。对于本文研究的某地华侨农场,将农场中的印尼归侨和越南归侨定为研究对象。本文对华侨农场中的归侨进行文化适应性的研究,此研究对于归侨具有现实意义。

2 归国华侨的安置和服务

2.1 安置政策

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或背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具体信息。进而完整地、准确地了解和解决归国华侨目前问题和特殊情况。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体的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在此过程中要求专家谨慎客观地进行研究。在最后专家需要对文献完成整体的叙述并陈述个人观点,为将来的具体研究工作做铺垫。此方法可以帮助专家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目前的状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得出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因为归国华侨有一定的特殊性质,政府很难安排他们到原居住地进行生活。所以政府大量设立华侨农场,为归侨提供基本的生活住址和生产条件,并派遣了一批早期归国的华侨参与华侨农场的建设,来帮助归侨解决生活上和生产上的问题,还包括归国后的教育问题。华侨农场是一种集中安置归国华侨的方法,可以使归侨更快地适应当前的大环境,不仅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归侨发展其专长,此政策对归侨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家出台的归侨照顾政策规定了归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特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地在意和关心。

  我国对归侨的安置政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难民安置方法,中国政府依据国情的不同,经过不停地实践探索发现了以华侨农场方式集中安置归侨是解决归侨生活问题的最好方法,也为国际难民安置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更先进的理论。国家开辟华侨农场,集中地安置大量归侨,既方便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利于归侨在农场中发挥其优势,还能使其掌握先进的文化,保持专有特点。许多华侨农场因为安置了很多不同国家的归侨,农场中的建筑风格、风俗宗教和社会文化等都带有外来文化的特点。国家为归侨们开设华侨农场,不仅为原住民丰富了生活环境,也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2.2 归侨社区服务

根据人口普查的调查资料,分别结合城市内和社区内开展的归侨普查,通过走访和开展讨论会等方法,对海外华侨和归侨家属进行了调研,了解社区内归侨家属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特点,记录归侨家属名单,并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通过归侨管理平台,确立相关的社区服务理念,与各种工作企业进行联合,主要解决归侨和家属在工作保障、子女教育和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研究,满足归侨和家属在家政和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在服务平台上建立以社区书记为组长[1],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信息进行采集。与社区的管理平台分组结合,将组长确定为社区服务的直接联系人。在工作制度上制定了服务工作的管理目标、开展服务相关知识的学习会,并且每星期要召开一次服务工作会议。邀请市领导和区领导进行讲话,安排街道的服务工作领导和专家进行定期的授课,并组织社区的工作干部积极参与部门举办的定期会议和服务知识讲解。

  在服务归侨和家属的工作中,社区既要在实际工作上进行管理,又要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升华,开展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平台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社区都要对归侨进行祝福和问候。社区还会为归侨和家属提供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等家庭服务,对需要法律咨询和医疗服务的家属提供便宜的渠道。要结合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和社区微信群进行服务政策的收集和实行,扩大服务工作对城市的影响,深化服务工作带来的良好影响。

3 归侨的文化适应调试

3.1 语言适应

在和不同居住群体进行交流时,印尼的归侨也学会了多种不同的语言,而且印尼的归侨家庭中使用的语言也是有多种差别的。从现在的家庭来看,通常都为60岁左右的归侨,他们之间的交流一般用印尼话。有的则在农场出生,只会部分普通话和基础的印尼语,还有原居住地的方言。爪哇归侨的后代一般只会爪哇话,因为爪哇话在归侨农场比较流行,其他国家的归侨后代大多不会印尼话,所以不同年代的归侨交流一般使用普通话。20岁左右的归侨,完全不会印尼话和方言,只会普通话。

  越南的归侨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其中会普通话的归侨都被指定去当老师教越南的归侨讲白话。还有多数的越南归侨是在回国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农业工作,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老师也多用普通话讲课,但是大都不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多数越南归侨回国时的年龄都相对较大,而且到目前为止还不会讲普通话。就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而言,大多数只会讲当地方言或者客家话,所以他们会尽量减少与农场外的人谈话。越南归侨的普通话会带有一点当地方言的语调,这种语调和印尼归侨的普通话感觉不一样。很多和印尼归侨交流较多的归侨也会经常受其讲话方式的影响。有一部分的越南归侨回国将近三十多年,却仍未掌握闽南语,甚至有的人只会最基本的日常话术。还有一部分可以听懂闽南语但不会说,这和印尼的归侨特点特别相似。在这种归侨的家庭内部,老年人会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沟通。少数的归侨与越南人结合的家庭中,夫妻俩会用越南话沟通。而在年幼就回国的或者回国之后才出生的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他们有一部分人受上一代的影响,也会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沟通交流,他们也可以讲部分闽南语。不同归侨的语言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归侨农场的语言特点

3.2 宗教与信仰适应

印尼归侨在印尼居住时的信仰有很多种,自然包括佛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而且他们普遍相信各种民间神仙。归国后,一部分的印尼归侨依旧相信着自己的信仰或者佛教和基督教,还有一部分人受当地居民的影响开始祭拜民间流行的神灵。与当地人浓厚的民间信仰相比,目前印尼归侨的宗教信仰执念较浅。主要是因为回国初期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比较动荡,反抗运动十分频繁。尤其是五四运动带来的影响,使印尼归侨的信仰被迫停止。而且上一代的印尼归侨大半已经逝世,目前所居住的印尼归侨多为青少年和儿童,他们从小就受印尼文化的熏陶。和他们的祖上不一样,他们对民间的信仰并不崇拜,是归侨中信仰较少的存在。

  越南的归侨还会保留着较多的宗教仪式,他们在人一生中经历的各个阶段都会请专人进行做法,其中包括婴儿的满月礼、成年人的婚礼、老年人的丧事以及寿诞等。就像在小孩满月的时候请专人进行驱魔并给小孩起幼名,婚礼进行时会请道士作法并举办成人礼,表示其已经长大成人。在办丧事时也要为死者进行超度,老人办寿宴时也需请道士前来祈福[2]。这些华侨在越南时就喜欢很多的传统宗教仪式,回国之后又将这些仪式不变地带入到国内。相关人士称他们搬家到越南时就祖辈流传着道士这一身份,回国后再将这一职业世代相传。因为道士的法术不能外传,所以这些道士之间都有一定血缘关系,大都出生在同一家族。在普通时间,他们也都有其他工作,与普通人一样。比如有的人的职业是老师,有的是养殖户,有的是工人等。他们不光为归侨农场中的越南归侨进行作法,还经常被广州、福建等外地的农场主邀请前去作法。

4 结语

实际上印尼归侨和越南归侨在生活与文化适应方面的整体差异,与他们之前所在地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回国后的国内经济环境有关。印尼归侨在印尼居住时多数都没有农作的经验,而越南归侨大多居住在农村。印尼归侨回国时的国内经济环境较差,而越南归侨回国时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对于印尼归侨来说,越南归侨在经济与文化生活上的整体适应能力比较强。对于社会关系的适应,归侨都愿意在群体的内部构建个人的交流体系,比如在社区内建立熟悉的人之间的友谊和与邻居亲密的交往关系。他们对外部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陌生人的互动较少,而且两种归侨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归侨和当地人以及归侨群体之间处于一种很模糊的关系现状。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还有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其关系的不稳定。■

  引用

  [1] 李银兵,甘代军.推拉理论视域下红河流域归国华侨再移民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9):37-41.

  [2] 李银兵,李满华.试论人类学在归国华侨群体研究中的运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2):57-6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