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发展趋势日渐显著背景下,艺术史在观念和方法客观上要求,既要为区域、民族、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艺术交流和传播提供一定的美术历史资料。东南亚美术是区域美术的一种,但在透视这个观念的内涵和界限时,必须打破地域范围的限制,来探究其与周边区域、民族、国家美术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出具有整体性和地域性特征的区域艺术史。东南亚美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发展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在艺术史背景下,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好世界与区域的区别及联系。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全球艺术史”与“世界艺术史”相比,是一个整体的艺术史概念,与“区域艺术史”对比具有整体性功能。地域性是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文化研究倡导的文化多样性和个性的发展,使得其在当代文化的价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艺术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并未消失,于洋对其作出了清晰的解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区分各国和区域的艺术史叙述,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全球化的多元化格局和高度发达的资讯通信技术,非但没有消弭区域的价值,反而使其具有无可取代的珍贵特质[1]。”
全球化趋势与地域特征共生共存共发展,整体与局部、差异与共性并存。艺术史涵盖了世界艺术史的发展和融合,东南亚美术只不过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性艺术,似乎二者所指向的方向并非完全一致:一是突破国界、跨越国界、地域观念;二是对某一特定民族、一定区的疆界进行划界。但事实上,东南亚美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演变,东南亚和它所产生的艺术和文化,都属于“世界艺术史”的范畴。
1 艺术史背景下东南亚美术研究现状
基于全球化发展趋势与艺术史观念,中国以外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美术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审视世界美术的一个重要依据。东南亚与中国接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时,由于东南亚处于中国和印度边缘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和中国的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东南亚美术在艺术史的出现,使其走上了学术与教学的视野,并引起人们的注意。广西作为中国和东南亚交往的重要纽带,具有区位和人文优势,对东盟的交流和合作具有重大的优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所在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展区域艺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促进东南亚艺术的国际交流和互动,对中国广西与东南亚有着紧密联系的大学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从16世纪起,国外就开始关注东南亚。东南亚古代艺术遗址的发掘和考古研究,为日后东南亚地区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依据。东南亚美术研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伯克利大学等均具有东南亚专属研究机构,并为东南亚美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科研人员。此外,法国,英国以及荷兰等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美术也有很大的影响。法国远东大学于1900年创立,其研究领域包括东南亚考古学、吴哥窟研究、柬埔寨碑铭以及中国古代陶瓷在南洋的分布。欧美早期学者在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东南亚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艺术史背景下的东南亚美术
东南亚深受中国和印度双重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区域。东南亚美术与中国美术、印度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1 东南亚地区的原始美术
爪哇原始人的化石在东南亚被发现,可以推断出,原始人曾经居住在爪哇岛。新石器时期和早期社会已有大量的文化遗迹被发现,如缅甸安雅蒂亚文化、戈达文化、塔姆旁文化、越南华丙文化、泰国文化、芬诺文化等。华丙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它的遗迹遍布于老挝和马来半岛。在某些地方还发现了更先进的陶器和陪葬物,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000年。这些艺术品有人面、兽面、鹿、动物等雕刻在石头上或泥土上。此外,还出土了反映母亲农业生产的丰盈女神和女性面具的遗物。
其后,由于汉族文化的发达影响,黄河地区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东南亚地区的古墓中也有铜镜、兵器、装饰物等。尤其是越南的洞松文化,说明东南亚地区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已经迈入了青铜器时代。除了磨利的石斧之外,还出土了许多陪葬品,如青铜鼓、兵器、容器、装饰品、陶器、玉器、钱币等。铜鼓的器面、四壁布满了几何形状的弧线、锯齿状的花纹,配合着海鸥、精灵船和青蛙的形状,整体的形状和装饰都体现出东南亚土著人的美学观念。
2.2 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与雕塑艺术
公元前后,印度相继传入佛教和印度教。尤其是在公元4世纪左右,印度的笈多王朝和帕拉王朝的建立,对东南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和雕塑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缅甸是我国唐朝时期的“骠国”,由于印度教移民和佛教徒的涌入,印度的文化在蒲洛姆和塔通地区扎根和发展。缅甸的政治重心在9世纪从蒲洛姆移往帕冈,位于伊洛瓦底江中部。从11世纪到13世纪,帕冈王朝的宗教建筑活动曾一度十分兴旺,而帕冈地区则成了佛教中心,光是佛塔遗迹就超过了5000个。
缅甸佛塔被称为帕哥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从印度的覆钵塔演变而来。下半部分为多层,顶部为圆锥,《布巴雅塔那》是其代表。另一种是在一个正方形的平面基础上,连续叠加若干,上面附有圆锥形,《阿南达塔》是其代表。阿南达塔将印度教寺庙的佛教塔式和希喀拉型的塔楼结合在一起,这是缅甸的一种美学自觉。塔高5.6m,在龛房中有4尊高10多米的佛像和石佛传记和本生画像。
泰国最早的雕塑艺术也是由印度的神像开始的,从青铜佛像到赤砂石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作品是猛族德瓦拉维蒂(6~11世纪)艺术创作的基础。泰国的早期雕塑,大部分都是类似于古代的墓葬,但是到了后期,托维拉维蒂的雕塑却是螺旋式的头发,扁平的脸庞,弯曲的眉毛,突出的眼睛,扁平的鼻梁,宽大的鼻子,厚厚的嘴唇,这些都是猛族特有的脸庞。印度教艺术也经由海运而传入,并有许多雕塑,如维奴神、克利修那、太阳神斯里雅。
在西元8至13世纪间,兴起的修里维贾王朝受到了印度的帕拉朝和多尔朝的影响,其作品以大乘佛教为主。11~13世纪,泰国的中部、东部和东北部受克美尔族的统治,受吴哥石窟的寺庙和巴雕像的形状的影响,但同时也注意到了突厥人的眼睛、嘴唇等民族特征,因此得名猛-克美尔。公元13世纪后,先祖们在清迈、素可泰、阿犹蒂亚的造型艺术中,表现出泰国自身的美学观念和形态理念。尤其是素可泰人的创制,在泰国文化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页,素可泰被誉为泰国的文化和艺术的发祥地。克美尔的艺术逐渐从北方向南方传播,傣族人与原住民融合,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塑像,使其在艺术上有了新的含义。
3 东南亚美术人才培养的意义与途径探索
3.1 东南亚美术人才培养的意义探索
将东南亚美术课程融入到教学系统和人才培养系统中,对广西、云南、福建、广东、海南等与东南亚有紧密联系的省份,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一方面,是建立区域艺术史研究的特色与学科优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动,使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因此,东南亚的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专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的对话和交流之中。目前,我国学者对东南亚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而东南亚美术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广西美术学院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率先建立了研究生教育专业,主要从事中国和东南亚美术交流和东南亚国家美术研究[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同东盟的交往日益加深,同东盟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地理条件作为优势,突出与东南亚美术交流和学术交流,更具地缘优势和学科优势。
另一方面,是加强国外美术史研究力度的重要手段。当代艺术史研究是当代美术史的一大潮流,而我国对国外美术史研究还需要加强,对东南亚美术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艺术史”应当尽可能地包括更多的传统艺术。东南亚地区的美术,不仅没有打破世界艺术的历史,反而是一种充实和补充。我国东南亚地区的美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基础比较薄弱,与国外的交流也比较少,因此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适当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人才,可以丰富我国高等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和美术历史教学模式,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史”,从而更好地了解国际美术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现实情况。
3.2 东南亚美术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索
东南亚美术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通过课程教学、课外实践、论文写作训练等具体教学手段,以培养科研究人员在东南亚美术研究问题上提升发现问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田野调查能力、学术表达能力等。首先,实施课堂教学。开设“东南亚美术”“中国和东南亚美术”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宗教影像”等中心课程[4]。三门科目的侧重点分别为:(1)注重东南亚当地美术;(2)中国和东南亚的美术交流;(3)关于东南亚美术的渊源。透过上述三门科目教学,学生可掌握东南亚美术的系统化知识,并掌握东南亚与邻近各国的美术关系发展动向。
其次,开展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指导学生到东南亚实地考察,获得实际数据。培训内容有调查准备(工具、策略、阅读资料)、调查方法(观察、摄影、记录、绘图、访问等)、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东南亚地区实地考察,提高实地考察的能力和效能,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壁画、雕塑及博物馆等不同的空间载体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及对策。
最后,积极开展文献搜索和论文撰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外文资料的检索、阅读与使用,并了解东南亚各国的各种图书馆,了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的有关学科发展动向;学习掌握新的资料,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创造性的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巩固东南亚美术基础;提高学员获得文献资料和物理资料的能力和效率,学员的资料收集、阅读和实地考察的能力是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通过论文写作,提高学员写作水平,增强东南亚艺术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简而言之,艺术史背景下东南亚美术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旨在建构东南亚美术研究新模式,提高东南亚美术研究质量,加强国际的交流和合作,以求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在竞争中展现出我国学者的研究能力,因为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未来培养研究人员的重点。与欧美、我国及周边国家的比较,东南亚地区的美术教育与科研人员的培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东南亚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东南亚美术知识体系建设还需要时间,而图书资料的储备和图像数据库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与东南亚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是弥补当前该领域研究人才培养不足的有效举措;有系统地培养具有东南亚语言能力的东南亚美术史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引用
[1] 于洋.局部研究的普适价值:地域美术史研究及其方法论刍议[J].美术研究,2010(3):84-88.
[2] 胡春涛.国内东南亚美术研究回顾(2000-2016)[J].美术观察,2017(8):12-15.
[3] 王锐.东南亚美术在广西高校美术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艺术探索,2015,29(2):119-121.
[4] 胡春涛.全球艺术史视野下的东南亚美术研究与人才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22(15):66-6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