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阈界理论下《中国佬》的身份变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3411
□苏冉/文

  汤亭亭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女作家之一,《中国佬》于1980年出版,是继其处女作《女勇士》后又一部描写华裔移民经历的作品,讲述了几代华裔男性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史。本文将以汤亭亭的《中国佬》为例,运用阈界理论来阐释几代华裔在移民过程中的彷徨、苦闷与抗争。汤亭亭的文学作品是全球华裔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佬》又涉及华裔文学的主要母体,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阈界理论的特点,因此运用阈界理论阐述与分析这部小说能够起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作用。阈界和阈界理论对中国作家和学者们来说比较陌生,本文将抛砖引玉对阈界以及阈界理论做一个浅显的介绍。

  在《中国佬》一书中汤亭亭用她的笔描绘了几代美籍华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移民经历,并帮助新一代华裔追溯历史,确立自己的身份认知。“檀香山的曾祖父”“内华达山脉的曾祖父”“美国之父”每一章都在释放着一个信息——华裔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作者通过表现祖辈对美国不容忽视的贡献,试图证明美籍华人作为这个国家的建设者应该享有同美国白人一样的公民权利,也侧面向读者展示了美籍华裔历经阈界状态的全过程。

1 汤亭亭与《中国佬》

随着亚裔美国人运动的崛起,又因中华文化深入骨髓的文化特性,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中获得了一席之位,在这样的历史浪潮下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其中就包括《中国佬》的作者汤亭亭。

  汤亭亭1940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她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和其他移民之子一样,她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住在唐人街,周围的邻居都来自中国,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汤亭亭被中国的传统故事、传说、神话熏陶着,并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此她把中国文化与华裔故事放入作品之中。《中国佬》歌颂了无畏、顽强、雄心勃勃的中国移民的形象,汤亭亭把华裔先辈描绘成“英雄人物”,重新塑造了中国男性移民的形象。

  《中国佬》的内容由事实材料、移民故事和经过加工的中国神话组成,因此这部文学作品的题材并不确定。所以汤亭亭用她的“家庭史和富有想象力的小说”来描述这一本书,用来推翻美国官方的历史。汤亭亭将焦点集中在“中国佬”身上,故事发生在美国各地——夏威夷、纽约、加利福尼亚,每个故事不尽相同但是主题却是完整而一致的。汤亭亭所关注的是他的家族祖先所代表的整个美籍华裔的侨居经历,也是充满艰辛的美国之旅。汤亭亭用她祖先的经历来说明华裔美国人的分离、过渡到融合也就是阈界状态。

2 阈界理论下《中国佬》的身份变化

根据人类学理论,阈界是指历史、社会、政治世界里身份转变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集合[1]。德国民俗学家范·根纳普认为一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过渡到另一个社会阶层有三个阶段:分离、过渡和融合[2]。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环境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就会产生身份的分离,并且经历一个无身份的状态,也就是阈界状态。阈界状态不会长久,由于人具有调节自身的本领,阈界状态最终会被融合所取代。阈界状态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却是反复发生的,并且阈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19世纪中叶,由于“淘金热”有大批中国劳工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寻求生计。最初,华人作为美国的开拓者不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且没有合法的身份,更不用说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对华人的歧视持续了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中叶,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兴起,促使华裔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层面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始一批美籍华人作家开始撰写美国华人的历史,汤亭亭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中国佬》通过对中国移民历史进行描述,对美国的移民政策和态度进行深入描写,采取了中国神话与美国现实虚实结合的方式,塑造了几代美国华裔的形象,由此深刻揭示了华裔的阈界状态。

2.1 分离

《中国佬》是汤亭亭对其家族男性祖先的回忆录,它记录了真实的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和他们对美国的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历史和贡献没有被记录在美国的官方历史之中。早期来到美国的华人,被看作是被主流社会排斥在外的旅居者,他们处在社会最底层,被剥夺了话语权和政治权利,被边缘化的他们无法表达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受到了来自多方的伤害,感到焦虑并对自我身份感到迷茫,这种迷茫是与过去的分离和当下社会的不相容,由此构成了个人的“身份危机”。在美国主流社会,为了巩固权力和地位,白人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剥夺华裔美国人的权利,华人无法在美国历史上发表自己的声音,华裔无法逃避权力机关对历史的强制性重建,最终被迫忽视自身的历史贡献。

  《中国佬》开头的“论发现”实际就是对“发现”意义的反省。汤亭亭实际是在借鉴中国小说《镜花缘》中的一个著名情节,不过她给予了这个故事新的意义,对外国土地的发现是误解、蒙受痛苦与剥削的开始。当中国人离开自己的土地来到异国他乡,与过去的文化与社会剥离时,一些华人将会直接否认他们过去的一切,而一些华人则会继续保留他们的文化归属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移民与原本身份剥离后沉重代价的预示:他们在不同意义上被阉割、被去势,中国佬必然会陷入阈界状态之中。

  远离自小成长的环境导致中国移民无根漂浮的状态,他们分离的原因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去到美国,《中国来的父亲》便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现象。父亲为了“衣锦还乡,飞黄腾达”的黄金梦冒着巨大的风险不远万里去到金山。在异国他乡,父亲“秀才”的身份荡然无存,在“洋鬼子”那里所有身份都是无用的。分离的代价是夫妻的感情的不确定性,是偷渡途中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中国的青壮年们带着家人的嘱托与期盼来到美国,在经历客观与主观的分离后,他们发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很难融入这片陌生的土地。

2.2 过渡

最初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以男性居多,汤亭亭用“我”游历种植园的经历来叙述祖辈移民以“垦荒者”的形象在美国社会打拼的事实。曾祖父作为一个华人群体的代表,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艰苦的开垦着。种植园却不允许华人劳动者在劳动时进行交谈,这剥夺劳动者人身权利和自由的管理方式,就是分离的阵痛,华人劳动者被当做牲畜。虽然他们在外备受煎熬,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强烈的文化归属与认同感,他们将劳动所得寄回家中,与种植园管理者做出反抗。中国的传统观念深深融入在中国移民的心中,这也造成了在过渡也就是阈界状态下既远离文化母体,饱受地念故乡的痛苦;又企图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却与之格格不入的的状况之中。排华法案的颁布抹杀了在美华裔对美国的巨大贡献,他们最终只能沦为过客,在内心深处华人是矛盾的,他们既无法割舍传统文化又不得不在这片土地生存,这种过渡无疑是痛苦的,华人开始以自己方式追求稳定、存在的方式。

  第二代美籍华人更注重在美国的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权,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通过空间来构建的。处于阈界状态的华裔为了获得一种稳定感,作为主流社会的边缘人,许多华裔会努力购买房产以象征在美国生活的永久和稳定,千方百计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洗衣房可以看做是父亲与美国的联系,表明美国是父亲的国家,在洗衣房的工作可以让人想起父亲在美国的工作,人若想要巩固自身的群体身份都会努力为自己寻找一个基地点,这不仅是一个互动的空间,更是身份的象征[3]。因此洗衣房为父亲和他的三个朋友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环境,也确定他们作为华裔美国人的种族身份,为跨越阈界准备了条件。无论是洗衣房还是房子,对领地的渴求,促使第二代美籍华人确保自己美国公民身份,进而实现族群认同的建构,打破阈界状态的藩篱,逐渐融入美国社会之中。

2.3 融合

随着华裔的增多以及华裔多年来对合法权利的要求,华裔社会阶层逐渐趋于稳定,美国社会对于华裔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对待这一群体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对于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美籍华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他们所学习和了解的是美国官方的历史,而不是这个国家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更无法直视祖先的身份。这种在美国社会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对新一代美籍华人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的行为与价值观几乎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之中。在美国长大的他们,不熟悉中文、不了解家族发展的脉络、不了解祖先的历史,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也难以追溯他们的过去和起源。许多新一代的华裔美国人选择彻底根除他们的种族身份,并主动融入东道主社会中,夹在两国之间的新一代美籍华人被称为“失忆症的一代”[4]。因为他们失去了固有文化,美国社会的不公正迫使这些这些阈界状态的群体在主流社会的边缘生存。她们既不能找到自己的过去,也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导致华裔美国人的后裔没有自己的信仰。

  汤亭亭在《在越南的弟弟》这一章中描绘了年轻的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对于新一代的华裔来说,他们看似跳跃了阈界状态,但是不可以忽视的是,他们仍然不能完全融入,对身份的认同仍然具有阻碍。三个弟弟的名字——汉桥、正桥、明桥,显然父亲期望他们的孩子越过种族文化的阈界之桥,认同自己的身份,但是作为美国人,就必然对自己的国家忠贞不二,即使是华裔也应该如此。弟弟作为美国华裔的代表,参与了越南战争,这是一场黄种人的对抗,最后却演变为华裔与中国人的战争。弟弟在战争中的表现发人深思:当弟弟驾驶的战斗机盘旋在越南上空他却没有投弹,因为弟弟知道投弹会伤害自己同源的同胞,军舰路过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他也不能回家,因为他的家在美国。事实上,弟弟对于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即使他从小成长在美国,但是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仍然模糊,父辈经历过的阈界状态,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完全祛除,而阈界状态后的融合的结果也是未可知的。

  综上所述,遭受过痛苦和不公平对待的新一代美籍华人,总是试图在美国文化与血液中流淌的文化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意识到认同中国传统的文化,促使他们在主流社会中获得身为美国人的自信,以实现阈界状态的跨越。

3 结语

在《中国佬》中,四代华裔的历史记忆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阈界过程。当第一代美籍华人的历史随着时间消逝,美籍华裔逐渐与祖国分离,踏进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地,他们对美国的巨大贡献在代际更替中被逐渐抹除,因此美籍华裔的阈界状态也存在着难以修复的裂痕。然而,汤亭亭通过对中国神话和家族故事的重新改写,梳理了华裔发展脉络,为新一代处于阈界状态中的美籍华人提供了力量与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汤亭亭的《中国佬》实现了从个人、家庭到国家的升华,完成了分离、过渡再到融合的思考。■

  引用

  [1] 朱莉,朱鸿琴.阈界理论视角下“典型美国佬”拉尔夫的身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2-95.

  [2] 赵贯丽.彷徨与呐喊《华女阿五》的异质空间成长主题与阈界艺术[J].菏泽学院学报,2018(6):24-27.

  [3] 方红.汤亭亭小说研究:华裔经验与阈界艺术(英文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 [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