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德是浙西南畲族民间给逝者超度亡魂同时行报恩之礼而举行的丧葬仪式。仪式内容包括请神安祖、赶煞安魂、行文烧香和功德歌演唱几个部分。做功德是畲民对父母报恩行为的一个时间节点,体现出了浙西南畲民融于丧葬仪式中的报恩观念,表现为颂德、谢恩和祈福的报恩行为。畲民在做功德中的报恩行为,不仅仅是对父母生前功德的赞颂和生前恩情的报偿,还是对父母日后福佑的求取,可视作子女与父母之间跨越生、死两个生命阶段的交换,体现出恩情的延续性。
关于做功德仪式,学界已有相关探讨。一些学者研究了做功德的仪式叙事。孟令法从仪式空间角度探讨了做功德的仪式道场,认为做功德仪式是“主题-并置”的多维性空间叙事[1]。并从歌曲演述的角度,认为做功德是功德歌演唱与盘瓠传说构成的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2]。一些学者从做功德仪式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入手,殷红认为做功德体现了畲民灵魂不灭的生命意识和祖先崇拜观念等文化意蕴及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等社会功能[3]。一些学者从丧葬歌舞的角度,研究了做功德的音乐与舞蹈特征。本文选取做功德中的报恩行为为对象,探究畲民在做功德中的报恩行为和报恩观念。
关于“报”的研究,以往的探讨更多的是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报”的观念和行为,多数学者认为“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换方式。一些学者分析了报恩的类型,其中报亲恩即报答父母之恩,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也经常同丧葬仪式联系紧密。关于丧葬仪式中的报恩,学界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守丧和祭祀中的报恩观念。多数学者研究了丧葬仪式中尽孝的报恩理念,而本文对浙西南畲族做功德中具体的报恩行为进行了探讨,认为畲族丧葬仪式中报恩不仅仅是一种尽孝,还是一种交换行为。
1 浙西南畲族“做功德”仪式过程
做功德是浙西南畲族民间为给逝者超度亡魂同时行报恩之礼而举行的一种丧葬仪式。“功”指思念父母抚育之功,“德”是儿孙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4]。当地畲民雷锡清(男,75岁,小学毕业,当地祭祀仪式传承人)说:“做功德就是生者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举行的。”做功德分为小功德和大功德,这与畲族传统的传师学师仪式密不可分。传师学师是畲族成年男性获得法名,成为神职人员的过渡仪式,俗称“做阳”;做功德是畲民去世后举行的丧葬仪式,俗称“做阴”。小功德又称白身功德,通常是为未学过师的普通畲民举行,只需一天一夜。大功德又称红身功德,通常只有学过师的法师或是西皇母才有资格做,需要三天三夜。本文所描述的功德为景宁畲族自治县上寮村的大功德,仪式有请神安祖、报病申死、赶煞安魂、行文烧香和功德歌演唱几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请神安祖,即恭请祖先和神灵,请之超度亡人。主要内容有安祖、请师爷、造井、造寨、团兵等。法师洒水净化灵堂,以迎接祖先神灵的到来。并请来祖师、本师造井,将污秽之物锁入其中,净化天地。接着便造寨,构建仪式空间,召集各方神兵,为仪式做准备。之后便是报病申死,包括收兵和烧报病牒、申死牒。每位学过师的畲民都有象征神力的兵马。法师去世后,为了防止散落的兵马造成危害,因此需要收兵。法师将兵马带至灵堂棺木前,烧报病牒、申死牒,向神灵报告亡人的病痛与死因,即报病申死。烧完文牒后原路返回师爷间,将兵马送回。第三个环节是赶煞安魂。法师在师爷间用铰杯占卜死者是否为真死,若为真死,便可开始超度亡魂。众人将挂有驱邪之物的毛竹竖起,法师取净水净化灵堂,后请灵,接亡魂归灵台。接着便是子女祭祀亡人的仪式,如炊长命饭、奠酒、谢恩、敬香等。第四部分为行文烧香。法师报地主,请各界神灵参加仪式,准备过第二夜。主要仪式有过十王殿、打五狱门等。法师带领着亡魂过十王殿,并打通地狱之门,将亡者的灵魂带出地狱。最后一部分是功德歌演唱,少年、鼓手、夜郎、担当唱功德歌,一直持续到天亮。畲族歌手在灵堂前演唱功德歌行孝部分,在厨房坐对灶台唱诵功德歌闹灶房部分,后半夜回到灵堂演唱功德歌的捞鹤部分。
2 做功德中的“颂德”与“谢恩”
做功德,其意义就在于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父母的抚育之德,仪式整体贯穿着“颂德”与“谢恩”的意识。从仪式过程来看,做功德仪式双线并置进行。其一为超度仪式,其二便是颂德、谢恩的祭祀仪式。浙西南畲民做功德中的“颂德”与“谢恩”也有其特点。2.1 以歌颂德
丧歌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孝道的表现形式之一。做功德中的报恩即是孝道的展现,其中蕴含着许多传统孝文化元素,孝歌、孝道故事等都在仪式中有所呈现,如仪式人员唱诵的《谢恩经》《目莲经》及功德歌等。《谢恩经》分为十二段,经文展现了从子女出生到父母归寿的一幕幕人生历程,不仅从父母的角度道出了养育子女时的种种场景,还包含了子女对父母恩情的感知与回馈。“一拜谢恩父母养儿身,惊动父母费劳心……十月抱胎娘心上,孝顺两字值千金。[1]”自从生命诞生之初,父母便开始了含辛茹苦的一生。儿女出生前的怀胎、生育是母亲最为艰辛的一段经历,幼儿时期的喂养也另父母日夜劳身,如何将子女教育成才都令父母时时忧心。景宁畲族做功德中的孝歌在葬礼时唱诵出一幕幕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如回忆录般唤起孝子孝女对父母之恩的铭记,使其牢记父母的付出,回馈父母的恩情。此外,功德歌的演唱也包含了对亡人生前生活的描述和所做贡献的歌颂,如《十二月歌》描写了畲族男女的劳动日常,正月种麻、二月耕田、三月割草等[5]。其中《行孝》《二十四孝》段落也体现了畲族的“孝道”报恩意识,蕴含着孝子孝女对亡人的思念与感恩,以及对亡人免受苦难的祝福。
不仅如此,孝歌中还引有经典孝道故事,“郭巨埋儿传古记,黄香扇枕爷娘眠……孟宗哭竹冬生笋,王详卧冰动天神。”郭巨埋儿、黄香扇枕、孟宗哭竹和王祥卧冰都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这些故事被传颂至今,也是一个个孝子的生动写照,景宁畲族的孝歌也引此典故来教诲后人。其颂德不仅赞颂父母的养育之德,用时也颂扬了子女的孝顺之德。
2.2 以祭谢恩
祭原意指以肉等祭品向地神、天神和祖先祭献,后引申为准备祭品向祖先、神灵行祭祀之礼,以示尊敬并请求保佑,现常用来表示追悼、纪念亡人的仪式。做功德作为浙西南丧葬仪式中的一部分,通常由亡人子女操办,目的是通过祭祀来超度亡人同时行谢恩之礼。当地人认为,畲民去世后会成为家族的祖先神,被写入家中的香火榜,而做功德便是使其拥有神性的重要仪式,也是子女对已故父母的报答,其本身便是一种报恩行为。除了可以被看作还报的报恩行为以外,求取福佑的报恩行为也在做功德中有所体现,如炊长命饭。炊饭前,孝子抬一米缸向四面上下晃动三下敬亡者,这是为了向亡人祈祷后代步步高升,几代子女同样富裕。孝子孝女手持香火对着长命饭祭拜,同时孝女高歌:“孝子扛饭来泽礼,福字福贵得安康……四个各头夆个礼,福字福贵得千年……”祭祀完的长命饭便会拥有神性,是长寿的象征。结束祭拜后,主家会将长命饭分给仪式现场的宾客,以求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剩余的长命饭便被放置于房间中,以香烛供奉,放置七日。据当地村民口述,这是因为长命饭有吃也有余,意味着年年有余。炊长命饭以米饭为载体,表示子女对父母的敬意,同时还蕴含了向祖先祈福,以求福佑后代的含义。
3 畲民的“报恩”观念
中国人的交换是在实物、行为和信仰三个层面中展开的,三个层面分别是送礼与还礼;行为或事件上的互惠或互助及信仰上的祈求与保佑。因此还报的方式可以通过三者之间的交错互换来实现[6]。在畲民的报恩行为中,做功德便是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是其报恩行为的最重要的一环,呈现“颂德-谢恩-祈福”的特点。“颂德”是在精神层面以口头及文字表述的意愿、承诺,是对父母一生的功德的赞颂并提出报偿的意愿,在现实空间中对于此前生命阶段中“施”与“受”的总结。如上文所说,畲民以歌颂德,孝歌、孝经是其颂德的载体。仪式中唱诵的谢恩经道出了父母抚育子女成长过程中含辛茹苦的付出,功德歌中也包含了对父母生前的生产生活的描述以及对父母生前辛勤奉献的歌颂。除对于父母恩德的赞颂与铭记,“孝”字也贯穿于仪式过程中,如唱孝歌、炊孝饭、添孝等。“郭巨埋儿”“黄香扇枕”等关于“孝”的民间故事被畲民奉为经典。伴随着跪拜的“孝顺两字值千金”“孝顺父母谢养天”等经文,也仿佛昭示着生者虔诚的报恩之意。
“谢恩”是在行为层面以祭祀等方式将意愿、承诺付诸行动的行为,是仪式中核心的过渡阶段,也是连接现实空间与神圣空间的结点,是两段生命阶段的交错。除口头表述的报恩理念以外,前述的超度仪式、孝子祭拜仪式等都是付诸行动的报恩行为。
“祈福”是在精神层面寄托自己的愿望,寻求行为的反馈。祈福的观念也内化于畲民的报恩行为中。畲民亡故后会成为家族的祖先神,子女祈求父母在天之灵,能够福佑后代,以其报恩行为换取已故父母的庇佑。这种“谢恩—祈福”的报恩行为不仅是对过去所得的报答,也是对报恩行为得到反馈的期望。畲民做功德中的报恩也是一种延时报恩行为,在基于亲子关系的报恩类型中,天生的血缘关系是坚固的纽带,形成了亏欠的循环。父母亡故后进入了下一个生命阶段,在神圣空间中依然延续着对子女的保护与付出。做功德中的报恩行为不仅寄托了畲民的还报之情,还承载着他们美好的祈愿,其中的圆满之意也冲散了丧礼的悲恸,达到一种情绪上的平衡。
4 结语
“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伦理关系的基础,报恩的行为从古至今也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畲民通过做功德的仪式化报恩行为,以“颂德-祭祀-祈福”的报恩过程,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建立起父母子女之间的两种“施”与“受”的方式,将家庭内的恩德延续下去。这种报恩以做功德为时间节点,畲民在做功德中的报恩行为,不仅仅是对父母生前功德的赞颂和恩情的报偿,还是对日后福佑的求取。畲民丧葬仪式中的报恩不仅是一种报偿行为,还是一种预支行为,可视作子女与父母之间跨越生、死两个生命阶段的交换。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提倡家庭内的报恩观念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维持稳定的社会环境。以祭祀为表现的报恩类型也蕴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得与报的平衡。■引用
[1] 孟令法.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以浙南畲族长联和“功德歌”演述为例[J].民俗研究,2018(5):108-117.
[2] 孟令法.“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浙南畲族仪式道场的祖图营造[J].河池学院学报,2019,39(1):37-49.
[3] 殷红.畲族“做功德”丧葬仪式研究——以浙江文成县培头村为田野案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4] 叶大兵.畲族文学与畲族风俗[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4):71-79.
[5] 洪艳.畲族古歌音乐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
[6] 翟学伟.报的运作方位[J].社会学研究,2007(1):83-9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