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龄化社会生存图景与多维关照——论山田洋次电影《家族之苦》第二部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4105
□俞阅/文

  山田洋次电影《家族之苦》第二部,呈现日本超老龄化社会环境中老年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表达对完善老龄化社会相关体制的深入反思。本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生存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自尊自信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四个层面,剖析此电影中老年群体的生命需求和现实困境,以及导演以爱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和社会对策。

  日本在发达国家中率先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其快速老龄化趋势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家庭形态转变、人口高龄化、少子化、人口高度流动和城市化所导致的与父母异地分居等社会变局,使老年群体贫困、孤独死、低自尊、存在感衰退等老龄化社会问题日渐显现[1]。对老年生存状态进行探讨,对老年精神困境进行观照,是当代日本电影的重要主题。著名导演山田洋次执导的系列电影《家族之苦》第二部,是呈现该主题的优秀电影之一,荣获2018年第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此片以爷爷因坚持开车而与家人产生的冲突为主线,以爷爷少时同学丸田的临终遭际为副线,串联起一个多元而生动的老年世界,呈现老年群体的多层面生命需求与人生状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本质需求可以概括为从初级需求向高级需求逐渐过渡的需求体系,该体系自下而上包含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自尊自信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级别需求[2]。本电影虽未涉及安全需求,但以影像化方式深刻展现出老年群体除安全需求之外的四个级别需求,本文将依据这四个级别需求,剖析电影所呈现的老年群体生存状态。

1 生存需求及现实困境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存需求是人类需求体系中的第一级别需求,如果无法被满足,则难以上升到需求体系中的更高级别需求,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也难以上升到更高层面。“根据日本《高龄社会白书》的统计结果,2011年日本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了‘收入’而工作的比例由5年前的9.9%增加到20.7%。[3]”许多日本老人因生存需求无法实现而被迫从事繁重工作,本电影对日本部分老龄群体生存需求的现实困境加以深刻展现。爷爷的高中同学丸田为维系生存,于73岁高龄仍在建筑工地打工,付出巨大辛劳才能勉强满足生存需求。丸田是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受害者。青年时代在房地产泡沫的诱导下将全部家产用于投资房地产项目,房地产泡沫全面破灭后,其资产瞬间付之东流,晚年依赖建筑工地的艰辛工作维持生计。导演以丸田在工地疏导交通时麻木疲倦的表情以及工地简陋粗糙的午餐环境,暗示生存压力对他造成的精神重负和灵魂匮乏,他的生命已从当年追寻自我实现时的丰富生动状态退化成只为衣食而活的贫乏枯槁状态。爷爷在丸田猝死后感叹:“他也有好好交税,也有好好工作,都是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了,在烈日下挥洒汗水,挥动着红棒子,这个国家,是要让人工作到死吗!”丸田形象代表日本底层社会因遭遇时代伤害和社会不公而在迟暮之年仍为生存需求而苦苦挣扎的老年群体,是对社会良知与公正的拷问,促发大众对老年群体基本生存需求及其现实困境的重视,以及对建构合理化养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2 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及现实困境

马斯洛认为,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是人类需求体系中的第三级别需求,若无法得到满足,会导致孤独感和孤立感。“日本学者青木邦男认为,孤独感是社会互动作用不全而引起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就老年人而言主要是由独居生活、被社会孤立以及各种‘丧失体验’而引起的。[3]”随着身体机能的衰老,老年群体与社会和家庭的互动关系日趋减弱,日益从社会和家庭中的主体地位向边缘地位过渡,从而引发其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其家庭归属感和社会归属感逐渐弱化所导致的精神孤独困境是老年群体心灵危机的重要原因。

  本电影中的爷爷面临归属感衰退的困境。爷爷因坚持保留驾照并继续开车而与子女产生冲突,此代际冲突是本电影的核心冲突,而冲突的本质恰恰是有关爱和归属感的延续或中断。年老后继续保留驾照并自己开车,是爷爷维系残存的社会归属感的重要方式。随着与社会体系的疏离,爷爷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日渐衰减,而自己开车却能保障他最后的社交权利。他可以开车去高尔夫球场或钓鱼场和老友相聚,可以开车去心仪的居酒屋,可以开车带着好友佳代去吃天妇罗。如果上缴驾照,这些社交生活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归属感都将无法延续,但爷爷频发的驾车碰擦事故却使家人多次组织家庭会议来劝说他放弃开车。家人的本意是出于对爷爷的关爱,但因缺乏有效沟通以及深重的代际隔阂,导致家人并不重视也无法理解爷爷开车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爷爷也无法理解家人的劝阻是为他付出爱的特定方式,甚至误认为家庭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家人对他处心积虑的算计和缺乏亲情的冷漠压制,从而愈加丧失家庭归属感而倍感孤立无依,其社会归属感和家庭归属感双重缺失所引发的深度孤独无人理解。在家庭会议上爷爷对小儿子说“你不让我开车就相当于让我一直待在家,让我死一样”,表露出这种深度孤独对老年群体的精神折磨和损害,他们日渐被命运剥夺了曾经拥有的精彩而充盈的人生,灰暗冷寂的晚年生命状态无法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扶助,这呈现出导演对老龄化社会的人本主义反思。

  爷爷的同学丸田不仅生存需求面临困境,其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更是无法实现。因泡沫经济而破产后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数十年独居生活以及在社会底层受尽白眼的打工经历,使他的家庭归属感和社会归属感早已残缺凋零。73岁的他下班后总是茕茕孑立地坐在老旧公寓的小桌前,桌上放着旧日的全家福以及女儿幼时的毛绒兔玩偶,从工地上摘来的一束盛开的彼岸花与公寓房间昏暗败落的氛围格格不入,这一系列镜头语言,暗示他在无爱人生的困境里依旧怀着对爱和家庭温暖的记忆与渴望。丸田在外猝死后那束彼岸花独自枯萎,导演以萎谢的花朵这一镜头意象隐喻丸田对爱和家庭温暖的眷恋与憧憬随着他肉体的死亡而无声无息地独自熄灭,无人关注也无人怜惜,呈现日本“孤独死”老人群体的终极生命状态。丸田去世后只能由一名政府殡葬员为其送葬,导演以办案警员的话“这种悲伤的事,常有的”,暗示在无爱漠视中离世是日本“无缘社会”独居老人的潜在生命结局。

3 对自尊自信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及现实困境

马斯洛认为,对自尊自信的需求以及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需求体系中的第四级别和第五级别需求,是较高级别的生命需求。爷爷对开车的坚持,不仅呈现他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也呈现他对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爷爷说“我考驾照时的车,一握方向盘一动手,人会有种和车胎一起前进的一体感,可谓人车合一,现在的车都是电脑操纵,一点意思都没有。”这表面上是对往昔车型的怀旧和对自己昔日车技的夸耀,本质上是对自己曾有拥有的自尊自信的怀念。当他决定将要购买新越野车时,衰老脸庞上洋溢着梦回青春般的热情和憧憬,如同孩子般期待着闪耀的明天。这组镜头语言暗示爷爷对延续自尊自信、延续人生希望和生命活力的渴求,同时也表露他对自我实现的渴求:他期望继续施展自己的才智和潜能,保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在竭力坚守那个真正的自己,他不能失去自我实现所能赋予他的存在感。然而年老的岁月逐渐剥夺了他继续拥有这一切的可能性,他的车尾被迫贴上了高龄者标志,奶奶去机场时他被家人剥夺了开车送奶奶的权利,大儿子在丸田葬礼后严厉喝令他上缴驾照,他对这些遭遇的愤懑显露着自我价值的失落,命运的异化使他被迫转变,他不愿妥协地注视这陌生的自己,无力对抗也无法与之和解。导演以此呈现老年群体试图延续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时的精神挣扎与尴尬境遇,希望唤起社会对老年群体较高级别生命需求的理解和保障。

4 针对老年群体多层面生命困境的对策

针对老年群体上述四种需求所面临的困境,导演的根本对策是爱的付出,呼唤社会与家庭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为老年群体多层面生命需求的满足提供更多爱的支撑,从而保证老龄化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减少社会孤立与歧视。对于老人丸田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困境,导演安排他在孤寂生命的尽头得到了一次爱的治愈和归属感的补偿。相隔三十年的高中同学们为丸田组织了温暖聚会,聚会后爷爷又为他安排了倾吐半生苦痛的酣畅酒会,席间特意为他准备炒白果作为下酒菜。白果意象具有隐喻性,隐喻丸田对亲情和家园的回想,临终前得以畅享白果,隐喻着世界对这位缺爱老人的爱的抚慰,使他缺失归属感的生命再次构建起与家庭和社会的温情联系。丸田的深夜自语结束后,导演以酒杯里冰块消融的轻响,暗示丸田的精神困境在爱的慰藉下实现了部分消融。丸田火化时身体上洒满白果,隐喻导演期望以爱治愈老人灵魂创伤的诚挚愿望。爷爷的家人们最终都克服困难来参加丸田的葬礼,为这位孤独的陌生老人付出最后陪伴,导演以此表达来自社会的暖意最终为他送行。家人们的集体到来,也使爷爷体验到真挚亲情与关爱,融化了爷爷与家人的尖锐独立,从而破解爷爷家庭归属感缺失而导致的心灵困境。导演表达出应对老年群体爱和归属感缺失的根本对策,是家庭和社会爱的付出。

  小儿子和小儿媳是承载导演对于完善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理想的重要人物形象。他俩主动提出为独居老人丸田送葬,满怀同情地去丸田的旧居祭奠,小儿子还主动提出更换一间大房子,将孤独无依的丈母娘和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接来共同居住,并希望丈母娘未来可以帮自己照看孩子,从而实现爱的代际互援。在子女普遍与父母分居的当代日本,这种回归传统家庭的举动无异于特立独行,却承载了导演以爱拯救老年群体多层面困境的构想。社会化养老体系在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重压之下显现出资源不足和疲乏无力,导演试图以传统家庭模式的优势之处予以补充和完善,以传统的三代同住的居家养老模式缓解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压力和缺陷。同时导演清晰表达出向传统家庭的回归必须以爱的付出为前提,否则只会是空洞的回归,并不能解除老年群体的多层面困境,而小儿子和小儿媳恰恰是导演为倡导这份大爱而构建的理想化人物形象。

  奶奶是本电影中仅有的获得自我实现的老人形象,代表导演对老年群体生命状态的理想化构想。她所加入的小说创作班组织,使她的潜能和爱好在晚年得以尽情舒展,灵魂充盈精神丰富,在暮年时刻依然憧憬着全新希望和未来。奶奶能摆脱老年群体普遍的生命困境而拥有健康饱满的生命状态,除了她的生活理念与主观能动之外,更得益于家人和社会为她的爱的付出,亲情的宽容、理解与协助为她创造了发现自我、追寻自我的自由空间。同时文化中心所提供的包含老年创作班在内的老年服务项目,也体现了社会对老年群体较高级别生命需求的尊重和关爱。奶奶与同学交谈时提及瑞典电影《野草莓》,此情节是导演对于爱的重要性的独特暗示,《野草莓》中家庭悲剧的核心原因在于爱的缺失,导演以此暗示爱的支撑对于缓解老年群体多层面生命困境的重大意义。

5 结语

本电影呼唤对于老年群体多层面生命需求的认同以及对其困境的重视,并提出以爱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与社会对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日本的社会问题,也是国际性社会难题,本电影对各国老龄化社会的文化转型和制度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引用

  [1] 陆晓鸣.从电影《恍惚的人》看日本老龄化社会[J].电影文学,2010(9):103-104.

  [2]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季风.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