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与中西文化差异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4333
□尹宏/文

  人文社会科学所面对的是拥有意义关系的事物,不仅要对共性以及普遍性进行研究,又要对个体特殊性进行分析。人文科学研究整合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人文科学是把人类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积蓄的精神文化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运用意义分析与解释学方法进行微观层面上精神文化现象的分析。社会科学则是把人类社会当作研究对象,分析客观人类社会而外在于具体个人与个人的主观世界。时代性和中西文化差异性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也是如今国内学者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够综合把握这两个方面长时间依附于西方理论的话,将会影响到研究建树,甚至是带来很多极为不利的后果,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导向[1]。文章将着重从时代性和中西文化差异性角度出发,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以便更好找到研究出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承传性与时代性分析

1.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承传性

想要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乘船性进行正确把握,主要原因是对于时代性的认知是依托承传性来实现应有价值的。承传性有积极与消极这两个表现,主要是依托教育、沟通、阅读等路径变成现实。在既有理论、理念、认知、思路、方法等基础之上展开研究,往往能够获得和依据有关的结论,尤其是在依据错误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给出与实际相脱离的结论。这样的案例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当中就体现的非常明显。比方说联绵字—双音单纯词就属于与汉语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理论,而该理论错依据是外来音译和任意说。将这样的内容融入到汉语学基础理论著作当中,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误导,同时也会为接下来的汉语研究留下很大隐患。这是一个非常具备典型性的案例,所说明的是和实际相脱离的学术理承传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知道了这样的道理之后,从事涵盖语言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就不会再轻易相信外来经典理论和次生理论,转而采用独立审慎的方法真正把心沉下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促进理论研究创新。换句话说,在针对某个理论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承传后果进行客观审视,与评估归纳正向经验以及反面经验,真正将研究做实做透。

1.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指的是相同的人文社会现象,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认知以及评判。一般而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潮、价值观等总是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让这一研究工作带有了非常鲜明的时代性表征。比方说受到崇洋心理以及全盘西化思潮影响,部分学者采取趋从西方传统语法的方式来研究我们的汉语;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套用西方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理论进行汉语研究,其应用价值并没有得到社会认可。这样的事实情况表明,我国的现代语言学研究具备时代性,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当然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通过对诸多学者的已有研究,以及批评进行分析后发现,跟着转的时代性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想要消除时代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从中获得启发,加强思考和归纳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学贵自得。跟着转的研究学者并未立足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不存在理论改革创新的根基,同时也没有相信自身存在理论创新的能力;全面引入西方各种研究理论,这实际上是在崇洋媚外心理影响之下的病急乱投医。百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对西方理论亦步亦趋的问题,这形成了比较特殊的时代性,而这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后续发展有着极强的警示作用。我们应该有学贵自得的坚持与态度,坚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不崇洋媚外,不妄自菲薄,有选择性吸收,拥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够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理论创新应该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相符。开展学术研究的根本责任与使命是对事物本质进行探索,揭露出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最终指向的是更好的运用,用实践应用来检验研究成果。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提高研究的深入性,打破亦步亦趋的研究习惯,得出和本国国情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际相符的结论,确保研究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步,而不是走向边缘化,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突出应用性。第三,学术研究少不了长久积淀。跟着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态度是错误利用了时代性特征,很容易让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为西方研究的附庸,无法真正创建出得到国际学界认可的学术流派。我们应该从这些事实情况当中吸取经验教训,意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长久积淀,而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应该保证研究工作的严肃性,积极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让这样的积淀更加深厚,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第四,中西方文化差异性是非常突出的,应该正确认识这一事实,避免迷信于西方理论,更要在以往的教训当中吸取经验,找到正确的方向,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化差异性和导向性所带来的影响[2]。

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西文化差异性

2.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根源

中西方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在对同类人文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过程当中,得到的结论或者是创建出来的理论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中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是有差别的。中国的时代变化比如政治变化,会立刻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但是在西方,一般政治变化不会给研究带来多大的影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更偏重本体研究,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应用研究,轻视本体研究,因而在时代性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将来想要构建具备指导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应该认识到跟着转的时代性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审视中西哲学取向的差异性,以免出现利少弊多的问题。第二,基于中西方差异化文化环境成长起来的人拥有差异化的价值观与文化观念,不免会带着母语文化有色眼镜来分析问题。不同文化观念对不同民族认知与表述行为有极强的规范与约束作用,也因此造成了中西方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当中明显的文化差异。比方说同样是对人类情感进行研究,西方的诸多艺术家通常所坚持的是悲情论,所以他们创作出来的戏剧作品当中,悲剧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3]。中华艺术家则往往是给人以希望,在戏剧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用皆大欢喜的表现来传达这样的文化观念。在政治军事领域,郑和下西洋以及麦哲伦环球航行都出现在15世纪,这两个历史事件也从侧面体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郑和下西洋所坚持的是和平外交,而麦哲伦环球航行所推行的是殖民主义。又或者是体现相同题材的电影,中西方在塑造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意境表达、风格表现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基因影响着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因而在对某些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中西方学者往往很难得到相同结论与理论。

2.2 国内学者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性原因

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当中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趋从西方理论开展研究的情况。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清朝时的文字狱让很多文化学者与研究人员心寒。这属于历史层面上的原因,不过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消除。第二,到了晚清时期,面对频繁发生的战乱和内忧外患的整体形势,已经寒心的弱国之民逐步失掉文化自信,再加上国力日渐衰退,被动挨打已经成为普遍,大大加重了人们的崇洋媚外心理,并在之后逐步形成一种潮流。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民族文化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与打击,凝聚力水平持续降低,崇洋媚外心理逐步加重,所以对西方的各种成果进行学习,那怕是非“夷长技”亦“师”之。后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一代又一代延续,最终形成了自入反向格义殖民牢笼的百年传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者就不会对中西文化差异性进行考虑,而是觉得外国月亮更圆。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素质有待提升,在如今的研究者群体当中,还缺少拥有强烈文化自信、独立审慎思考精神、自强不息意志、大胆创新开拓的人才。缺少了拥有这些精神品质的研究人才,那么在研究工作当中就无法改变随波逐流的状态[4]。

2.3 基于不同学术传统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西文化差异性

西方学者因为一直以来接受的是哲学之本体论思想的影响与熏陶,所以会更加关注理论建构,更加习惯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因而在部分有着崇洋心理或者是无力较真人的眼中,这些学者无疑是构建了诸多让人羡慕不已的理论大厦;我国学者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往往是纵横对比,旁征博引,解决完问题就可以不关注理论建设,所以不存在相对庞大的理论建构体系。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从侧面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性。对中西文化差异性有了深刻理解之后,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当中就不会迷信于西方理论,反而是以知为重要突破口来探索汉民族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形成原因,把握汉民族学术研究的规律,扎实提高理论水平,逐步改变邯郸学步的百年传统,促进中国学术创新。此外,重视理论建构的西方学术如果证据有问题,那么整个理论大厦也会随之倾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国学者就不会套用西方理论进行本国理论研究,把中国研究从迷途当中引到光明之路。在对学术发展进行衡量评估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其是否存在可以立得住的理论创新,又要研究理论创新,是不是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正确认识跟着转的时代性问题,坚持从本土实际出发,摆脱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并在有助于文化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之下取人之长,在推动中西方学术文化正常沟通当中做好加法[5]。

3 结语

在总结了当前国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发现,有意或者是无意状态之下遏制中国是思想理念和哲学取向,不用选择性接受与批判性继承西方理论方法的态度从事研究工作的情形普遍存在。这无疑给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不良影响,影响中国特色研究体系的建立,降低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竞争力。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要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以及中西文化差异性,从国内以及中西双方差异角度出发进行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打破传统,坚守底线,寻求一条正确的研究道路,而不是亦步亦趋,只为赶上国外学术潮流。总而言之,正处在迅猛发展阶段的中国,必须尽快打破趋从西方理论展开研究的魔咒与僵局,用积极改革和特色化建设的思路和行动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提供支撑。■

  引用

  [1]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8(25):76-90.

  [2] 曹志耘.语言研究之惑[N].中国社会科学报(语言学版),2010-02-23.

  [3] 聂仁发,宋闻兵.提升中文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6(6):35-38.

  [4] 申小龙.文化断层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3):45-52.

  [5] 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44(4):60-7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