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孟子思想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0616
丁雅芳

  孟子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孟子对儒家文化有十分执着的自信,为了推崇和弘扬儒家思想,常辩于诸侯国之间,在展现文化自信的同时创造出了孟子思想。

一、孟子

“孟轲,邹人也。”约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附属国——邹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其曾被誉为“东方君子之国”,是炎帝一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黄帝一族及其子孙融合了炎黄文化,并逐渐演变为儒家思想的源头邹鲁文化,而且深深影响着孟子。邹鲁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倡导孝悌治家,尊亲敬长,彬彬礼让。儒家传承了尧舜以来的优良家学、家风,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只有在邹鲁才得一见的圣人家风。孟子从小就受到浓厚的邹鲁文化的熏陶,加上门风尚儒,使孟子对儒家思想有了深刻的认知和向往,奠定了孟子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约公元前330年,42 岁的孟子离开邹国游历诸侯国。在游历的过程中,孟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理想,用周代文明和儒家思想教化各诸侯,让他们学习诸如孔子般的圣人,试图逆转当时的形势。尽管人微言轻,但孟子不辞辛苦奔走雄辩,从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就更大了。直至60 岁,约公元前312年,孟子回到了邹国讲学著述,广收门人弟子,将自己的想法、主张以及没有实现的理想讲授给自己的学生,使之得以流传,特别是著述,即《孟子》一书,其中不仅记录了孟子与诸侯、各家和弟子的谈话,还记录了孟子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对自己的反思,但更多的是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孟子的英雄气概和大丈夫气节,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为孟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孟子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孟子思想的关键所在。孟子认为人皆有可推扩为四心的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种德性,一方面将“仁、义、礼、智”视为本善知心的萌芽,另一方面将四端视为人之四体,“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四端看作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无可替代的部分。

  在孟子眼里,人性向善的根源是源自人的本能,而并非通过后天学习或外力影响而来;而良善之心的缺失则是受到外界影响,因没有用心思考,所以无法控制感官的欲望,没能保持善性。不管置于何种境地,孟子始终对人性抱有希望,“性善论”的提出将人性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促使人们积极追求本性之善,以养成大丈夫的气节。孟子见证了战乱中诸侯国的横征暴敛,社会风气低下,礼崩乐坏,导致一些民众染上自私自利的恶习。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其核心就是民本思想。孟子认识到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解决民本问题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与此同时,英雄豪杰人才辈出,各种思想理论迸发碰撞。孟子始终抱有对国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无论是游说诸侯还是教化世人,孟子的辩论始终理直气壮。追本溯源是他内在的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和自信。具体表现在他对儒家思想的捍卫与弘扬,对民本思想的坚持以及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坚守。

(一)捍卫与弘扬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失序,旧有的政治体制瓦解,在如何对待周礼的问题上,各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在此背景下,孟子坚持孔子的基本思想——恢复和弘扬周礼,利用周礼的政治属性维护统治,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仁爱学说。这样既能帮助人们知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能使当政者从中找到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孟子非常关注墨子的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墨子主张兼爱众生,互爱互惠互利,节葬节用,批判了儒家厚葬久丧之礼,不想身死之人与活着的人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针对墨子的上述思想,孟子是批判性的,是摒弃的。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墨家学者夷子凭借徐辟的关系想要拜见孟子,孟子第二次才见他,是因为夷子是墨家学者。墨家以薄葬为合理,他得知夷子奉行此道,但却厚葬了自己的父母,那就是用了自己鄙薄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亲人。孟子认为“古人之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在于“善推其所为”,即善于把他所做的事情推广到别的事情上;而夷子“施由亲始”的兼爱之始的爱不“善推”,因为其没有超越自身,是一种不具仁义德性意蕴的爱。孟子认为,墨家兼爱薄葬的主张打破了旧贯的传统礼仪制度,损害了“重礼”背后蕴含的仁爱亲情,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属性,致使个体的人被象征性地理解为功利性的存在。孟子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儒家文化,推崇儒家之“仁爱”,通过对墨家兼爱学说的辨析,指出弊害,试图遏制人们接近墨学,予以墨家之痛击,既扭转了“天下之言,不归墨则归杨”的局面,又捍卫与弘扬了儒家思想。

(二)坚持以民为本

孟子以儒家的“仁”学为理论渊源,发展了自己的仁政学说。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峻,穷年累月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孟子民本思想的关键就是,君主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让人民拥有衣丰食足的物质生活,以及在施政时处处优先思虑民生利害,从而达到“保民而王”的目的。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他认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人民。君主要得到民心,就要发政施仁,要求君主以来自本性的怜悯之心处理政务和爱护人民。所以,仁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而且演变为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法则。孟子认为,国家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庭是以人为本,所以人是国家中最重要的元素,把人民看成国家最宝贵的财产,是君主施政的根本原则,也是仁义的基础。倘若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追逐个人的私利,那么国家就会有危险了。若人民都讲求仁爱,从此便没有遗弃亲长、不顾君上的人了。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处于三大社会等级中最下层的“民”放到最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民”是国家的主体,民心的向背对国家政权的安稳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君主想要保证邦固国宁的话,就必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三)坚守大丈夫理想人格

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的修养,孟子将仁、智、勇三方面具化成大丈夫理想人格,认为大丈夫应身担道义,以天下为己任,具有独立不屈的刚毅性格。仁是孟子理想人格的第一个要素,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正气,而这种正气需靠“养”才能够获得,其方法是配“道与义”,即仁义之道与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知晓仁义之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要做符合人善性的行为,去做应该做的事。

  孟子理想人格的第二个要素是智。孟子对孔子之智的集中反映提出“知言”,要做到“知言”,就要“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孟子认为,知道偏颇言论不全面之处,了解过激言论陷入谬误之处,洞悉邪曲言论背离正道之处,发现躲闪言论理屈辞穷之处。孟子认为,人格完美、心理健全的人才能认识那些人格不完美、心理有缺陷的人的言语的弊病,才能做到不惑,不动心。

  孟子理想人格的第三个要素是勇。孟子游学诸国,向君主直谏自己的主张,宣扬仁政。在面对诸侯国君时,孟子并没有把他们放在至高的位置上,而是以老师教育学生的姿态,秉承着真正受人尊敬的是仁义道德而不是身居高位的原则,言辞不避锋芒直冲要害。在君王面前,孟子既不屈服露怯,也不望尘而拜,唯唯诺诺,而是“说大人则藐之”。儒家珍视生命,认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进行衡量。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其核心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且大丈夫不为欲望所惑、不为富贵所诱、不为权势所屈,纵观孟子的一生就是如此。

三、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孟子游说诸侯,常常要与这些国君讨论、辩论,所以他必须有充实的学识。孟子熟背《诗经》与《书经》等儒家著作,这是他谈话时引经据典的主要来源,在表现立场的前提下推己及人,任何问题他都能引用古籍经典给出答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孟子每时每刻都展现出了满满的文化自信。学习孟子,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孟子,十四志于学,以及邹鲁文化的熏陶,再加上门风尚儒,不仅让他从小便对儒家思想有了深刻的领悟,也在后来游说各国的辩论中体现出其浓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为将来的成长和谈话做好铺垫,以免造成阅读不足、谈吐错误的后果;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应局限于追求范围的宽广,而应追求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这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要学习孟子推己及人,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二)有助于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提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后来逐渐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几千年前的他就提出民比君更重要,目的是规劝统治者重视人民。通过辩论,孟子系统地表达了人民的重要地位:从人民、国君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层面来说,人民是基础,处于根本和主要的位置,国君和国家政权处于从属和次要的位置;人民是固国安邦的前提和基础,国君和国家政权都离不开人民而单独存在。

(三)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孟子认为,通过存养“浩然之气”,磨炼身心意志,遇事多反省自身,就能成就大丈夫品格,拥有高尚的气节,这气节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而这种品质,在唯利是图的战国风气中是难能可贵的,它昭示着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继承和借鉴其中所蕴含的真髓,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

  道德修养是人性修养的重要标尺,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了解道德要求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要学习和了解诸多道德理论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刻思索,才能在自己的意识深处培养惩恶劝善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认知,自然择善而为。在吸纳和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规范为内在要求,做到反省自身,时时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孟子主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做到严于律己,自发地剖析自己,才能不断抵挡和化除外在诱惑的腐蚀,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在当代,更多的人追名逐利,孟子提倡的大丈夫人格与当下所说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毫不动摇,为国家为民族谋福祉的信念绝不动摇,为个人向善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修养坚决不动摇意蕴相同。新时代,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实际行动磨炼意志。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应以优秀文化涵养自身,增强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成为有民族归属感的人。同时,深入学习孟子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融入现代生活,当好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