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形象地再现了美国“爵士乐”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其中富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展现了主人公不断倒行的人生,他的魔幻命运中融入了菲茨杰拉德对整个爵士乐时代的观察和思考。文章从魔幻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写作技巧和叙事特征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出奇幻描写中对现实的嘲讽与批判。虽然拉美文学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但这种以魔幻手法表达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弊端的文学现象为美国文学创作开辟了新趋势。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菲茨杰拉德160余篇短篇小说之中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不断倒行的一生[1]。生理和心理的逆生长使他受尽了冷漠和歧视。虽然他在中年时期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他魔幻的命运也使他注定与亲情、爱情、友情渐行渐远。他的内心逐渐空虚与落寞,最终以一个婴儿的样貌在襁褓中死去。菲茨杰拉德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主人公与众不同的生命轨迹,使读者体会到非凡的情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1 魔幻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
菲茨杰拉德对本杰明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描写,使人物特征具有神秘性、人物关系具有特殊性,反映了美国一战后社会中异化的人际关系。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本杰明在人物特征上具有神秘性。他一出生就是70岁老人的模样,比普通的婴儿大一些,头发稀疏花白,下巴上长着一撮小胡子,驼着背,皮肤皱巴巴的,眼神浑浊而且呆滞[2]。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比之前更年轻一些,身体也越来越强壮。这样不断逆生长的发育方式与正常人相反,特殊的生长命运给主人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读者好奇主人公的奇特遭遇。不仅如此,本杰明在行为上也与其他人不同。刚出生时,他便会与人交流,向医生护士表达他的不满。他不想躺在婴儿床上,反倒喜欢老年人才喜欢的躺椅。和普通的孩子相比他太过于稳重。外表与心理的两个极端使本杰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本杰明异于常人的成长宿命使他性格上具有神秘性。本杰明没有因特殊的命运封闭自己,反而积极实现梦想。20岁时,他在舞会上遇到心爱的女子,虽然外表老成,但他敢于追求。在被耶鲁大学拒收后,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把家族生意做得风风火火,得到了嫌弃他的父亲的夸奖。在他30岁时,参军入伍,因表现优异而获得勋章。离开军队后,顺利通过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在棒球比赛中成为了风云人物。虽然经历痛苦的命运,但勇于挑战自我的矛盾性格更加吸引读者。菲茨杰拉德在外貌、行为和性格方面赋予主人公神秘的特征,使人感到亦幻亦真。这种魔幻主义手法为作品增添了神秘性和可读性[3]。
小说中,淡漠的家庭关系也加剧了本杰明的人生悲剧。本杰明的父亲是巴迪莫地区的首富,十分看重家族荣誉和个人名声。儿子出生时的老人的形象使他感到十分荒唐和恐惧,在护士的命令下才将儿子带回家中。他刻薄地将儿子称作“玛士萨拉”(圣经旧约中对长寿的人的调侃),不停的自我欺骗,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子身上,使儿子失去表达自我的权利,而当儿子取得成就时又十分谄媚。作为一个父亲,他在本杰明的成长中始终是冷漠的,并没有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这种特殊的父子关系也正反映了爵士时代人们在亲情上的冷漠。婚姻在作品中通常是真挚而浪漫的,而在这部小说中却是压抑的。本杰明与希尔迪迦的婚姻最终成为了讽刺的笑话。他们因美貌和财富等外在条件坠入爱河并迅速订婚,但激情退却,希尔迪迦对本杰明的态度由欣赏变成了轻蔑的嘲讽,认为婚姻生活中所有不幸的来源于本杰明的固执。本杰明在婚姻中无法获得理解与认同,逐渐因为日益年轻的身体沉迷于娱乐生活而抛弃了妻子和家庭,对婚姻只剩下漠视和逃离。本杰明的儿子更是粗暴地对待他的父亲,这正是本杰明与他父亲父子关系淡漠的重演。本杰明的父亲、妻子和儿子都将他视做怪物,本杰明的存在使他们蒙羞。他们从未关注本杰明的情绪,也从未站在本杰明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由于本杰明的逆生长的特殊命运导致的淡漠且独特的家庭关系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爵士时代冷漠浮躁的社会现实。
2 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
《本杰明·巴顿奇事》在写作技巧上综合运用了夸张、怪诞、象征等手法,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夸张与荒诞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常用表现手段,是反传统的结果。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夸张来反映荒诞的现实[4]。小说中的夸张描写主要集中在众人对待本杰明的反应之中。如本杰明刚出生时,父亲询问孩子的情况,医生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驾车飞一般地逃走了;父亲害怕的想插根翅膀飞出去,其他的护士尖叫并咆哮着,手中的水盆顺着楼梯咣当咣当的往下滚[2]。本杰明去往大学的路上,他发现几个大学生尾随他,慢慢的人越来越多,由几个变成一群,由一群变成了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好像学校里的所有人都出来围观了;在本杰明的婚事被传开了以后,人们以讹传讹,有人说他是刺杀林肯总统的舞台剧演员,甚至有人说本杰明头上长着两只角。报纸上的素描把本杰明画成了长着牛头的人[2]。这种荒唐的做法居然使本杰明公司的生意越来越火。这种夸张的描写展现了美国社会中排斥异类的现象,也批判了人们整天无所事事,以传播荒谬虚假的新闻为乐趣,也更加凸显了“爵士乐”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冷漠。本杰明的逆生长与周围人们的正常生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荒诞性。少年时期的本杰明更像一个小孩子,把他灰白色的头发染成黑色,把胡须剃干净。为了让父亲高兴,他故意装作顽皮的样子每天都用弹珠打碎窗户。当本杰明50岁时,他去读大学和高中,当他60岁时,他的外表已经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的模样了,他和他的孙子一起上小学。这与正常人的人生轨迹正好相反。夸张,荒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魔幻意味,体现了《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比喻与象征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画面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5]。在本杰明与父亲一同参加舞会时,作者描写道“乡间的小路铺满了麦子,如同日间半透明的地毯。”“月光下麦浪的声响就像是小提琴的悲调。[2]”将麦浪比作地毯,麦浪的声响比作小提琴演奏的声音,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夜景,同时也为接下来本杰明与初恋相遇的浪漫情节做铺垫。“她肩膀上披着淡黄蝴蝶图案的西班牙披肩。她裙摆下的双脚,就像两颗闪着火花的纽扣。”“她抬头看着他,眼眸就像光泽鲜亮的蓝琉璃。[2]”作者将希尔迪迦的脚比作纽扣,眼睛比作蓝琉璃,突出了希尔迪迦的年轻美貌和本杰明对她的爱幕。而当十五年后希尔迪迦衰老时,“她蓝琉璃般的眼睛成了陶瓦”[2]。从“蓝琉璃”变成“陶瓦”不仅说明了妻子不再年轻,也表明丈夫本杰明不再仰慕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随着时光的流逝由热情似火变成了麻木和冷淡。
一方面,本杰明与妻子希尔迪迦感情的消失象征着20世纪美国人精神生活的萎靡和颓废。建立在外表上的爱情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两个人的精神世界也随着时间渐行渐远。就如同当时一战后的美国表面上经济十分繁荣,但地下隐藏着巨大的社会矛盾[6]。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光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另一方面,本杰明倒退的人生也象征着美国梦的幻灭。表面上本杰明越来越年轻,但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变成了一个婴儿,记忆全部模糊了,所有辉煌的成就随着本杰明的死亡悄悄落幕。如同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被成千上万人追随的美国梦。梦想的破灭让人们意识到空洞的幻想和欲望终究会随着时间化为泡影。
3 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特征
小说以本杰明从出生到长大的成长历程为主线,结构上首尾呼应,相互照应。开篇,本杰明以婴儿的形象出生,结尾时同样以婴儿的状态死去。本杰明的一生涵盖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间段,期间,美国发生了内战,完成了国家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当时的美国社会价值观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1]。作者称这个时代为 “爵士时代”,并敏锐地觉察到繁荣奢华的背后蕴藏着空虚和无奈。本杰明生活的社区正是美国社会的缩影,处在其中的人:本杰明、父亲、妻子、儿子和小说中的众人都代表了形形色色的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迷惘的人们。叙事视角指叙述、观察故事时的角度,一个相同的故事常会因为讲故事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而给予读者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视角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含的哲学和审美趣味[7]。零视角叙述,也就是传统上最常用的一种视角模式,叙述者有任意介入人物内心的权利。作为观察者的全知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其特点表现为,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7]。在小说开篇的第一段话就体现了零视角的叙事角度。“年轻的罗格巴顿夫妇决定让他们的第一个小孩在医院出生的时候,已经超前那个时代50年。我只管告诉你后来发生的事,信不信由你[2]。开头便交代本杰明的父亲是地位显赫的商人,在社交圈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医院生孩子是领先50年的事情。在小说的第五章开头“关于本杰明12岁到21岁的生活,我本想少说一点,毕竟是不正常的生活。[2]”显然故事的叙述者知道本杰明的命运与其他人不同,它就像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一般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零视角叙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菲茨杰拉德通过全知叙述呈现了美国二三十年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菲茨杰拉德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记录了“爵士乐时代”美国的社会生活,有利于读者深刻理解作品的人物和主题。
4 结论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生动地勾勒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民精神生活的缺失,并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和写作技巧来描述主人公本杰明及其与周围人的病态关系。小说中神奇的命运和冷漠的人物关系是现实世界的缩影。这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想要表达的黑暗现实。正是这种写作风格创造了一种批判性的效果。小说中一些荒诞离奇的情节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美国的怪异社会现象。魔幻现实主义的内涵通过怪诞的描述反映现实,模糊了魔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有利于魔幻现实主义学派在世界文学中的发展。■引用
[1] 陈爱华.承前启后:国外八十年代菲茨杰拉德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0(2):287-292.
[2]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又名:本杰明·巴顿奇事)[M].张力慧,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 莫娅妮.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J].外国语文研究(辑刊),2017(1):18-29.
[4] 谢文兴,蒋承勇.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究竟是什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4(5):30-36.
[5] 王万兵.试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隐喻文学[J].河西学院学报,2003(6):61-64.
[6] 王美华.论《爵士乐》中的魔幻现实主义[D].沈阳:辽宁大学,2008.
[7] 黎旋.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