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唐代乐舞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041
李 雪

  乐舞是声音、身体、情感集大成的艺术,它体现着编者以及舞者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它们有的粗犷豪放、矫健明快,有的虚幻缥缈、轻盈柔美,有的气势宏伟、华美庄严,形式丰富,艺术感染力强,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宗教文化的吸收以及一定的政治目的。唐代乐舞类别众多,各具特色。宫廷燕乐、宗教乐舞、民间散乐等构成了丰富的唐代乐舞艺术。以下主要借助古籍、唐代乐舞壁画、唐代舞俑、唐代乐舞器皿等,从乐舞伎相关的造型、色彩、纹样的运用以及乐队阵容几个方面,探寻唐代乐舞的视觉艺术特色。

一、唐代乐舞的创作观念

自然万物幽情壮彩,尽显生命之美,是唐乐舞创作的重要灵感源头。如《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中记载的《清商伎》舞者“画云凤之状”,《鸟歌万岁乐》舞者“画鸜鹆”,由其中“云”“凤”“鸜鹆”的描述,可见这些都源于真实的生命,舞者通过对自然的理解,重新赋予生命情感。这些柔美灵动的舞姿下是舞者与自然物象的完美统一,彰显了舞蹈的无限生机,深远意境。

  唐代儒、释、道并重,乐舞创作中吸收了诸多宗教色彩,体现了多元共生的宗教哲理。《立部伎》中的《上元乐》,舞者穿五色云衣,以象“元气”。“元气”便体现了道家哲学观。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者身着虹裳霞帔,上衣饰以鸟羽,体现了羽化升天的道教思想,还有唐德宗时期运用阴阳五行八卦的《八卦舞》也带有浓厚的道家审美特征和哲学思想。佛教思想的乐舞代表作有《四方菩萨蛮队》,用于佛事活动,舞者表演时穿着僧衣,这也是佛教显著的形象特征。儒家思想更是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唐代乐舞文化中,它倡导以礼乐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对唐代郊庙祭祀等活动的乐舞表演形式都制定了规范的礼乐制度,如表演时所用到的乐舞规模和人数都有明确的规定。

  统治者还用礼乐文化为自己歌功颂德、巩固统治、彰显国力,因此很多乐舞以统治者的功绩进行创作。如《破阵乐》表现了唐太宗平定战事的重要历史功绩,还有《大定乐》表现唐高宗平定辽东,《安乐》表现周武帝平齐等,都歌颂了统治者的圣明和天下太平,提高统治者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多元文化下的唐代乐舞,展现了唐朝时期的审美意趣、生命意蕴和美学思想以及唐人昂扬奋进、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二、乐舞伎的造型及色彩

(一)乐舞伎的发型与妆容

据段成式的《髻鬟品》、宇文氏《妆台记》等古书记载,唐朝女性发型就有上百种,从出土的唐代乐舞文物可见乐伎常梳的发型有椎髻、单刀髻、双环望仙髻、螺髻、惊鹄髻、双螺髻、双丫髻、盘桓髻、乌蛮髻等。发髻中还会插一些簪花,配有图形的发钗、步摇和花钿进行装饰,如古书记载《坐部伎》中的《天授乐》戴凤冠,《立部伎》中的《光圣乐》戴鸟冠、《圣寿乐》戴金冠,等等;男式发饰则以璞头为主。

  由于出土文物脸部色彩多脱落,看不到其丰富的妆容。据一些唐代文物考证,唐代乐舞伎的基本妆容为石黛画蛾眉、脸上抹胭脂、鬓畔画斜红、唇膏点唇色,用朱红点额头或面颊,点面靥,还有于眉心或两颊贴花钿,妩媚动人。丰富的色彩,整体稳定沉着,加上她们散发的自信和大气,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

(二)乐舞伎的服饰及其色彩

关于乐舞伎的服饰,古书对宫廷雅乐的服饰记载较为详细,下面主要从《十部乐》描述的乐舞伎服饰特色来考证(见表1),从而探寻乐舞伎服饰风貌。

  

  表1 《十部乐》舞伎服饰表

  这些宫廷雅乐乐部中,《清商乐》舞伎上身着襦(指短到膝盖以上部位的衣服),下身多为条纹裙或纯色裙,这是典型的唐代襦裙服饰穿搭。这种形象在诸多唐墓壁画及舞俑中出现,如王家坟出土的唐三彩女乐俑、李勣墓乐舞伎图等,还原了裙襦装的样貌。舞伎上身还会穿衫、袍与袄(衫指妇女短上衣,袍指长衣服,即长袄)。如表格中的《安国乐》《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中舞者上身皆穿袄,《燕乐》《康国乐》则穿袍服。舞伎下身除了裙,还有袴和灯笼裤或喇叭裤,如《安国乐》《龟兹乐》《康国乐》《西凉乐》下身皆服袴,《康国乐》下身为灯笼裤或喇叭裙。此外还有裙袴一起穿的,如《高丽乐》中的舞伎搭配。唐代舞伎服饰为了表演效果,又常加半臂和帔(半臂即半袖,帔即披风),围绕在双臂。除了这些常规的舞服,还有一些根据演出的题材,进行特定服饰装扮,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表演者着金甲胄;《大定乐》表演者着五彩文甲,模拟战场士兵装扮;《安乐》表演者仿少数民族形象,穿戴猰皮帽等。

  乐工一般着袍衫,腰系革带,头戴幞头和胡帽即番帽,舞伎脚上一般穿履或靴,乐工则蹬靴子。当然也有一些乐伎着常服,如燕妃墓《奏乐图》等。

  唐代乐舞伎服装款式搭配多变,且乐舞伎服饰颜色出现了深红色、紫色、绯色、白色、黄色、赤黄色,还有五色合用等,颜色浓艳,色彩斑斓,展现了大唐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三)乐舞伎的动作形态

唐代主流舞蹈风格有《龟兹乐》《胡旋舞》等在内的西域舞风,具有蹲、踏、跳、腾、弯腰等的高难度动作特征;还有《霓裳羽衣舞》《绿腰》等在内的唐代本土舞风,注重舞袖和腰的运用。

  西域风格,硬朗、阳刚奔放,在出土文物中也能看到其神韵。湖南出土的唐青釉模印贴花人物纹壶,舞者立于舞筵上,左脚抬起似作节奏性地腾踏动作,左手向一侧伸展,右手贴于胸部配合身体摆动,展现了胡腾舞表演情形。还有陕西燕妃墓出土的二女伎对舞图,两名舞者扬袖对舞,舞步轻盈敏捷。异域舞蹈舞姿刚柔并济,动作幅度大,富有节奏。

  唐代本土的舞蹈善舞袖,有扬袖、垂袖、甩袖等动作,在舞蹈表演中,舞袖随着腰部的扭动千变万化,艺术表现力极强。唐代舞俑中,郑仁泰墓出土的舞俑,左手上扬垂袖,右手下垂拂袖,加之舞者利用腰部力量,将胯部顶出,双腿微蹲,能感受到舞蹈中的柔软舒缓之态,这也是对“翘袖折腰”的唐代舞风特点的生动写照。

  舞伎长袖善舞,姿态灵活多变,时而扬袖,时而下垂,时而伸展双臂,时而甩袖折腰,婀娜多姿,仪态雍容,气质高雅,可见唐朝的舞蹈造诣之高以及唐朝女子发自内心的自信。乐伎相对来说,肢体动作较少,主要有坐式、立式两种类型,韦贵妃墓中的排箫伎,端坐于地面吹奏乐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陶彩绘执笙女舞俑,站立做吹奏状,这是根据演奏曲目需要及场合而选择。

三、纹样的造型特征

(一)服饰纹样

关于唐代乐舞伎的壁画及人俑文物,其服饰纹样极为概括,但从唐代绘画以及织锦残片等文物,能窥探到唐朝精美的服饰纹样,多以花、草、鸟、兽作为装饰纹样,其种类有由莲花、牡丹、蔷薇等花形及其花瓣、花蕾和叶子按照放射层叠的规律形成的宝相花纹;S形、涡旋形的卷草纹,呈“+”字形、“米”字形;似雪花状的瑞锦纹以及方棋、如意等形式的几何纹等。还有联珠纹,其特征为一串彼此相连的圆点围成一圈,这种联珠纹样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唐朝,且极受唐人喜爱,并大量出现于唐锦上,极具时代特色。随着唐代的广泛传播,连珠纹演变得丰富多彩,从简单的联珠纹发展演变为团窠纹。团窠纹指联珠纹与其他纹样组合形成近似圆形的图案,如联珠龙纹、联珠对山羊纹等。

(二)乐器纹样

唐代乐器文物保存稀少,现多以日本正仓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留的几件十分珍贵的唐代乐器为主进行研究。正仓院馆藏的唐代阮咸、琵琶、古琴、尺八,能清晰地看到唐代乐器上精美绝伦的装饰纹样,如团花纹、卷草纹、鸟纹和一些自然风景及生活画面。正仓院馆藏唐代刻雕尺八和李宪墓出土的彩绘陶腰鼓,这两件唐代乐器上面就布满了精美的团花纹样。尺八的团花纹样抽象概括,具有中心对称形式的美感;陶腰鼓的团花则偏自然,作盛开的花瓣形态分布鼓身。正仓院馆藏螺钿紫檀阮咸纹样更加丰富,除了背面面板中心装饰的大朵宝相团花纹,还有鸟纹与小簇团花组合纹样环绕形成一圈,动感华丽,极具唐朝雍容华贵之感。阮咸有一些小团花、卷草纹,还有菱形的几何纹样进行装饰。此外,琵琶中心还绘制了四名女子团坐花间,其中一人抱阮弹奏的生活画面。这种生活画面,在正仓院珍藏的金银平纹琴上也能看到,古琴琴身的装饰正面注重自然场景的还原,琴身一端绘有几名男子盘坐于林间,四周饰以植物花卉鸟兽纹样,脚底部开始以大面积的水纹布满琴身。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九霄环佩古琴,其琴身也布满这种水纹,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纵情山水的文人情怀。唐代乐器纹样精美繁复、雍容华贵、辉煌夺目,彰显了大唐盛世的王朝雄风。

(三)舞筵纹样

舞筵,指用于舞者歌舞的垫席,是唐代歌舞常用的表演道具。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舞筵一般为圆形和方形,多为毛毯和锦毯。锦筵纹样最常见的则是联珠纹和四周编织的流苏,如韩休墓乐舞壁画中两名舞者脚下的圆毯和两旁乐伎盘坐的方毯。此外受佛教文化影响,有的锦筵一周带花瓣呈莲花状,这种样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半截碑上就有出现。锦筵如同别致的小型舞台,乐舞伎在其映衬下,成为备受瞩目的视觉焦点,营造了浓厚的艺演氛围和极强的画面感。

四、乐队阵容

唐朝乐器种类繁多,据考证有记载的乐器名多达300种,按照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对唐朝燕乐乐器的分类,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钟、钲、拔、磬、腰鼓、拍板等打击乐器;第二大类为笛、箫、笙等管乐器;第三大类为琴、瑟、筝、琵琶、箜篌等弦乐器。从乐器音色方面来看,钟、腰鼓等打击乐器多为传统乐器,为皇宫贵族演奏服务,因此这类型乐器音色多表现为威严肃穆、沉稳庄重、气势磅礴;笙、箫、笛等管乐器,则具有穿透力,亲切和婉,韵律悠长;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灵活性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前两类乐器的音色表现力。

  宫廷演出的乐队规模极大,乐器使用极多。据记载,《燕乐》有22种、《清商乐》有16种、《西凉乐》有19种、《高丽乐》有15种等。对于乐舞的乐队组建,像宫廷雅乐,多表现浑厚庄严,因此乐队以打击乐器为主,音效气势磅礴。《清商乐》风格闲雅婉转,乐队则以弦乐器为主。还有一些引入的西域乐舞,如《龟兹乐》《康国乐》,舞蹈风格明快,乐队演奏则侧重使用答腊鼓、羯鼓、鸡娄鼓等西域乐器。

  对于一些独舞、双人舞等小型演出,其乐队阵容在文物中也有所体现,如载乐骆驼俑上面的乐队,一名女子作歌唱态,身边七名乐工各自拿着笙、箜篌、琵琶、排箫、笛、拍板、萧乐器为其伴奏;苏思勖墓室壁画中的乐工各持笙、竖箜篌、琵琶、箫、横笛、拍板、筚篥、铜钹、琴进行演奏;还有韩休墓的《乐舞图》的双人舞场景,伴奏有笙、箜篌、琵琶、横笛、筚篥、琴、铜钹、拔八件乐器。因此可见,小型舞队阵容常见搭配演奏的乐器有笙、箜篌、琵琶、笛、箫、筝等。

五、结语

唐代乐舞气势恢宏、雍容华贵,又随性洒脱、无拘无束、丰富多彩、美轮美奂。它可为统治者彰显国威、歌功颂德,又可满足人们日常的情感宣泄,亦能为宗教信仰服务,它们共同形成了结构庞大、艺术成就极高的唐代乐舞艺术,这为当下留下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