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析赵之谦中期绘画作品《花卉册十二开》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2837
范芙荣

一、 赵之谦《花卉册十二开》的背景与设色、构图

(一)《花卉册十二开》的背景

赵之谦的一生是在艺术与为官两者矛盾中度过的。他曲折的命运以及“屡试皆黯”“五上他礼部不第”的科举之路,使得他依靠卖画来维持生活,而现实残酷的生活环境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影响,但是他又坚持自己的“雅韵”,慢慢地将“雅”与“俗”两个对立的方面融合在一起,这个转变一方面与他的文化修养、对传统文人绘画的学习与认识以及在金石方面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跟他的社会文化阅历、社会审美认识密不可分。

  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年,赵之谦30岁。《赵之谦年谱》中写道:“四月,为元卿作《花卉册》十二开。”①邹涛:《赵之谦年谱》,荣宝斋出版社,2003,第64页。从赵之谦31岁的前后十年来看,他的人生道路波澜起伏,很是曲折。1850 年,21岁的赵之谦追随缪幕,结识了许多好友,在这期间他参加了三次应试, 第三次终于中了举人,却不料因太平军起义而折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缪梓死,幕府散。在他南下期间,东瓯很多千奇百怪的生物令赵之谦大开眼界,也开拓了创作题材。1862 年,33岁的赵之谦搭乘洋轮北上,不料34岁远在他乡的赵之谦却失去了妻子,令其万分悲痛②张小庄:《赵之谦研究(上册)》 ,荣宝斋出版社,2008,第34页。。

(二) 赵之谦《花卉册十二开》的设色与构图

两宋时期,中国画花卉的色彩取法于自然花卉,如宋代花鸟团扇。元代时期,水墨写意出现后,中国画花卉的色彩大多都以墨为主,略施浅色,力求淡雅。而赵之谦却采用浓艳的色彩,通过墨色的叶来平衡色彩,以墨配色,形成视觉冲击,这是中国画设色中的大胆创新与突破。赵之谦设色绚丽而不失古雅,豪放中追求以法度。在中国画中,笔墨和技巧固然重要,而花鸟画章法也很重要,王树村先生认为:“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着围棋。” 古人将构图比作下棋一般,下笔需慎重,循循有序,要先构思成熟,“意在笔先”,否则“勿下一笔,犹如走错一子,而使全局失败”。

  花卉册分有十二张,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取材丰富,穿插有致,色彩鲜艳却不失古朴,笔墨浓厚,金石气十足。写牡丹、令箭、荷花、菊花、葫芦、梅花、竹子、芙蓉、鸡冠花、桃花、水仙、罂粟花十二种植物,据其题识可知,其画法分别取自陈洪绶、恽寿平、马元驭、蒋廷锡、李鱓、李方膺、张雪鸿、寄尘、任熊诸家,可见其浸淫百家,熔铸一炉的艺术取向(如图1)。

  

  图1 《花卉册十二开》 赵之谦/作 (故宫博物院藏)

  《花卉册 其一》从整体来看属于满构图,颜色鲜艳,物象丰富。左边向上出纸,向右延伸了一丛碧绿色叶子和曙红色水仙花,后面一层蓝色的南天竹接着势向右延伸到右中下,画面下方的石头也是从左下角向右上角的一个势,画面中一株灵芝向左形成一个反势, 左下角空的位置均补上了小叶,密不透风,右上角密密麻麻的题跋平衡了整个画面。南天竹的蓝色与灵芝的朱膘色呈互补色,增强了画面的色彩对比。整幅画基本采用勾勒加填色的方式,偶有一笔带出,可见作者内心的认真细致。

  《花卉册 其二》中作者所写的葫芦为纺锤形、淡绿色,旁有大片葫芦叶陪衬,葫芦叶直接用色铺开,在半干状态以墨线勾勒叶茎;另有朱红色南瓜和大片墨叶相衬。其中花青色与枝绿色极富层次感,与明度较高的朱红色南瓜互为补色,视觉效果突出,整个画面显现出不流于俗的灵动和生动气息。从题跋可知,作者是见到任熊的葫芦而画此画,可惜我们现在无法找到相关文献去一睹任熊所作的葫芦,但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作品中了解一二。

  《花卉册 其三》中绘有鸡冠花、雁来红、令箭等物象,皆从右下角出枝向左上角延伸,采用没骨手法, 颜色由朱膘、浓淡墨和嫩枝绿搭配,艳而不俗,十分符合赵之谦中后期色彩的特点。后面一层枝叶的勾勒采用书法用笔,金石味十足,在构图上也丰富了画面。这幅画中令笔者眼前一亮的是白色的鸡冠花,常见的红色鸡冠花艳丽非凡,而白色却淡雅别致,让笔者想起北宋王令七绝中的“一顶春云若剪裁”,形容花头仿佛天上的春云裁剪而成。作者所作的白鸡冠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花卉册 其四》是两枝绽放的桃花,一枝向上出枝,一枝从右下向左出枝,这使笔者联想到《芥子园画传》中总结的“叶必由起手一笔,有钉头鼠尾螳肚之法,二笔交凤眼,三笔破象眼,四笔五笔宜间折叶”①李庚主编:《芥子园画传 李渔论定本》,人民出版社, 2018 ,第208页。。左上角的竖短题款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 作者画的枝笔致婉转圆通。桃叶一笔画成,半干后用小笔勾叶脉与叶茎,小巧又不失挺拔,桃花用曙红点染,变化丰富,格外娇艳。

  《花卉册 其五》从整体来看偏向右走势,几片叶子和一朵开放的花向左形成反势,从色彩方面来看,画中萱草的叶子变化丰富,颜色沉稳,用笔老辣,花朵整体采用朱膘点染,深色和花蕊处用曙红点染,题款方面用竖题跋拦边收气。张雪鸿,即张敔(1734—1803年), 字虎人桐城人,兼擅四体书及飞白书。

  《花卉册 其六》从整体来看,花头向左倾斜,其中向右倾斜的两个花头形成反势。在色彩上作者一贯的用色大胆鲜艳,每朵花颜色各异,有曙红、蓝、朱膘、墨色、藤黄等,其中墨色罂粟花的花瓣纹路作者用朱膘加藤黄勾勒,生动描绘了“罂粟花千态万状”。

  《花卉册 其七》描绘的是一株牡丹,后面一层石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丰富性,笔尖蘸浓曙红向外点染,叶子采用没骨手法,正叶偏冷,反叶偏暖,色彩变化丰富。作者题跋中写了“学李复堂”,李复堂又名李鱓,李鱓工诗文字画,中年画风趋向写意,对晚清花鸟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可看出作者的构图和花瓣的晕染方式是学习李复堂的。

  《花卉册 其八》描绘的是两株花,一株是茶花,另一株是枇杷花,作者从左下角向右上取势,把复瓣茶花艳而不俗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从外形上区分开了茶花叶和枇杷叶,花的枝干还是作者以往的风格,充满着金石韵味。

  《花卉册 其九》采用双钩和没骨的形式,描绘秋菊盛开的状态,颜色鲜艳不失典雅。画中青色的菊花一笔点缀,朱红色的菊花采用枯笔画法,体现了菊花的苍劲之感。观摩南田的《丛菊图》可看到,整幅画面从右下角向左上角出枝,四朵偏白的色菊花与两朵朱红色菊花争奇斗艳,而赵之谦的菊花采用满构图的方式,也表现出一簇一簇的菊花竞相开放的场面。从两幅画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赵之谦的菊花更加写意豁达,豪放不羁,而南田的菊花更加细腻入微,清新脱俗,二者各有特色,将菊花盛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卉册 其十》描绘的是水边的荷花、荷叶与芦苇,荷花的用色更凸显出荷花的娇艳欲滴,荷花先没骨,然后在半干状态下勾花丝,活灵活现。侧写荷叶,其正反叶变化丰富,十分生动。寥寥数笔芦苇叶增加了整幅画的势,在荷花茎和荷叶干的空白处增加了水草似的植物,既丰富了画面,又增加了色块,十分耐看。

  《花卉册 其十一》描绘的是一丛杜鹃花,颜色还是如以往般鲜艳丰富,整幅画形成从右下角到左上角的势,起承转合,题跋拦边封角,锁住气息,增强了画面气势。南沙相国,即蒋廷锡,清初著名花鸟画家。作者画的杜鹃花的走势与蒋廷锡画的小画的走势大抵相似。

  《花卉册 其十二》中一根梅枝从右下角直接向左走,枝干上点缀三四朵梅花,右边出来几枝朱色的竹叶,文人气十足,梅枝采用双钩,竹叶采用没骨,两者结合。该图与任熊作于咸丰四年(1854 年)的《花卉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亦有神似之处,足见其相互砥砺、互为影响的艺术情境。

二、《花卉册十二开》题跋的师承源流

在赵之谦《花卉册十二开》中有一部分画中的题跋写明了学习古人的技法传承,这也是赵之谦中期绘画作品的一个特点,使其绘画内容更为丰富,也为后期风格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花卉册十二开》中传承技法的作品题跋分别为第二幅作品题跋:“蓏有理,只依样。丁豹卿赠予任渭长画葫芦。戏作此并题。撝叔。” “任渭长”,即任熊,笔力雄厚,气息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尝居蛟川姚梅伯(1805—1864年)家,为作大梅山民诗意图一百二十帧,兴酣笔落,二月余而成。

  第三幅作品题跋:“元人锦石秋华卷子,临得一角。撝叔。”从题跋可看出作者是临摹加创作了元人画的《锦石秋华卷》,但是现在从文献中没有查到元人画的《锦石秋华卷》,实属遗憾。

  第五幅作品题跋:“拟张雪鸿。撝叔。”①邹涛:《赵之谦年谱》,荣宝斋出版社,2003,第64页。从题跋可看出赵之谦是学习张雪鸿的作品,虽说是“拟”但是加入了自己独有的绘画方式和大胆的用色,整个画面让读者眼前一亮。

  第八幅作品题跋中“照殿红”是茶花的一种,“无忧扇”是枇杷叶的别称,作者把茶花和枇杷花作为表达描绘的物象,把美丽的朝霞比作红艳的茶花,把枇杷叶比喻和暖的南风,令人充满遐想。从题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取画家王武之法。 “忘葊”即王武(1632—1690年),字勤中, 号忘莽、不山、雪颠道人、如是翁等,江苏吴县人,清初著名花鸟、山水画家。我们可以看出赵之谦学习的影子,在画花头的时候同样都是笔尖浓笔根淡,层层画出,自然从容。

  第九幅作品题跋:“南田翁丛鞠图。凡十余种变化,超妙无能规仿。偶摘树枝,临其大概。冥思索意,形秽甚渐也。撝叔。”从题跋可看出作者是学习南田的丛菊图,其中“形秽甚渐”可看出作者的自谦,更能看出作者对南田登峰造极的没骨手法和技巧的肯定和称赞。南田,即恽寿平(1633—1690年),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又字正叔,号南田等。精花鸟禽虫,以徐崇嗣没骨为法,独开生面,海内宗之,有常州派之称。亦善山水,书法得褚遂良神髓。

  第十幅作品题跋:“花似斗,太华峰;令解语,胜碧筒。学李复堂,撝叔。”古诗《鹧鸪天·太华峰头十丈莲》中写道:“太华峰头十丈莲。”表示太华峰头的莲花有十丈多,一望无际。“花似斗,太华峰”表明荷花之大,似斗一样,“碧筒饮”,意思是采用新鲜的荷叶装酒,将叶心与叶茎相连,从吸管中喝酒,酒入口中,是暑天的美味饮品。这样对比看赵之谦的画似乎有一些李复堂荷花的影子,只不过李复堂用笔更加潇洒,不羁。

  第十一幅作品题跋:“好相思,不如归。撝叔拟南沙相国。”从题跋中可看出作者描绘的杜鹃花似杜鹃鸟,表达了当时远离故土的思想和对妻儿的怀念之情。赵之谦画的杜鹃花的走势与蒋廷锡画的小花的走势大抵类似。

  第十二幅作品题跋:“落落数点谁与亲,何可一日无此君。此种画法非世眼所合,然实取章侯、寄尘、虬仲三家神理,合而拟之者。任渭长死,吾谁与语。元卿属画小册,为殿以此。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乃比志也。赵之谦。”赵氏尚自题道:“此种画法非世眼所合,然实取章侯(陈洪绶)、寄尘(八指头陀)、虬仲(李方膺)三家,神理合而拟之。此任渭长死,吾谁与语。”与任熊很有伯牙遇钟子期之感。

三、《花卉册十二开》的金石韵味

金石韵味出于“碑派”书法,后来被融入绘画艺术中,将圆劲苍的厚形成古拙质朴、粗犷刚健的独特美感。赵之谦的绘画从金石中汲取了很多养料,采用“碑派”、篆隶用笔,线条浑厚凝练,沉郁顿挫,还有些作品采用拓片、碑版等绘画方式。

  在推敲赵之谦《花卉册十二开》中的作品时,笔法都十分圆厚苍劲,色彩虽然鲜艳但是很沉着,这也是赵之谦后期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