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绘画作品比较丰富,其中以山水画而闻名,他的绘画风格提倡自然、真实、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纯朴的农民意识、天真浪漫的童心,以及富有余味的诗意,这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而现实的情感要求及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1]。
一、齐白石山水画创作历程简析
(一) 山水画创作初期
齐白石在20~40 岁这一阶段,与四王一路的传统山水画产生接触,使他的画风有了一定改变。对于齐白石而言,那些人是他绘画道路上的引导者,是他们为自己开启了美术创作的大门,而且激发了他对山水画创作的热爱。齐白石一直对绘画比较感兴趣,其绘画造诣也是极高的。但那时他从事雕花工作,也就是为富裕人家雕刻牌匾、橱柜等。虽然雕花工作与绘画艺术完全不同,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齐白石的艺术细胞越来越明显,对绘画艺术的主观感受也更加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齐白石不再从事雕花工作,而是正式接触和接受绘画方面的教育,拜名师学画。在几位启蒙老师的影响下,齐白石的绘画视野更加开阔,对山水画画法有了明确的认知,也学习了比较独特的表达手法,为他形成齐式风格开辟了新路径。(二) 山水画创作转折期
齐白石40~60岁这一时期,是其创作山水画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过程中,齐白石结合早期创作山水画的丰富经验,再加上对艺术风格的独特看法,选择外出写生,对山水画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对山水画形成了开创性的画法。其中,齐白石的外出写生经历对他的绘画创作是极为重要的,不仅使他的山水画创作达到更高境界,也直接使他形成了更加独特的绘画风格[2]。经过五次的外出,他观赏了很多著名的画作,真正沉浸在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审美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齐白石的山水画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为自然真实之美,之所以形成这种风格,与齐白石的游历和思考息息相关,齐白石游历了我国很多名山大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见识了波澜壮阔的山河、飞流而下的瀑布、葱郁美丽的小山等,所以他在山水画方面的艺术天赋更高。(三) 山水画风格定型期
齐白石60岁以后,自身山水画的风格基本定型,在此过程中,齐白石不断探索山水画的奥秘,了解如何更好地画出山水画,自身作品的笔墨风格也越来越成熟。通过欣赏齐白石的山水画作品可以看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以简练形象为主,当真正确立齐式风格后,表明山水画时代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齐白石独特的山水画语言和审美境界,不仅在众多山水画作中脱颖而出,而且与其他类型的画作相比也十分独特。齐式风格散发着自然和真实的气息,齐白石的山水画通常是小桥流水、枯藤老树、茂林修竹等,在齐白石的笔下,这些比较常见的自然景象散发着独特之美,表达出齐白石对乡村生活的憧憬与热爱。齐白石一生都热衷于山水画的创作,创作历程非常漫长,正是这漫长的创作历程,使齐白石的艺术造诣不断提升,最终成为我国知名的画家。二、齐白石山水画语言分析
(一)构图方式
齐白石中年的山水代表作《借山图》中有些作品构图奇险,意趣横生,在空间的处理方式上更是与众不同,有很多别出心裁的地方。例如《祝融峰》,齐白石在画幅右边画出了高高的山,将一轮红日描绘在左下角,红日周围遍布着云彩,景象气势庞大且生动。1919年,齐白石所作的《洞庭君山》轴,是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构图方式,到达了一种奇特的境界。整体画风都是三组图像,打造了一个纵长的构图,上端偏左,红日高高地挂在天空,下面是蓝绿色的君山,画幅下边以大面积的留白为主,再看画作的下端,是一叶小舟向前驶来,眺望着“洞庭山水翠,银盘一青螺”的湖光山色[3]。

图1 《柳塘游鸭》齐白石/作

图2 《风顺波清》齐白石/作

图3 《南瓜图》齐白石/作

图4 《远瞻》齐白石/作
齐白石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善于留白是比较显著的特征之一。纵观齐白石画作中的水,未以留白处理的较少,大面积的留白使齐白石的作品更具生机。虽然作品没有较多的用笔,但却彰显出意境幽远之美。从某种程度上讲,山水画的空间与心灵的空间是相同的。通过齐白石的山水画人们能够了解到,画家以独特的视角感悟大自然之美,将大自然音符更好地在笔下描绘出来。从心灵空间的角度来看,大量的留白是有意义的,促使山水画的空间结构更加与众不同。
(二)笔墨气象
在中国画的语言体系中,笔墨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笔墨不属于形式语言的所有。形式语言不仅包括语言,而且也包括中国画特有的章法[4]。但在此组成中,笔墨起着一种传递的作用,与中国画提倡的笔墨形式美相一致,但这个形式美并不是随意的,必须以相应的内容为基础。如张彦远所说“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其中,“立意”与用笔之本处在同一层面,“本”的意思为统帅。“意”的内涵比较多样,它处在画家的主观世界中,是体现修养、感情的载体。“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但与简单的主观臆造不同,画家依旧要在大自然的范围内表达情感。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如皴、擦、点、染法,这些方法都与自然山水景物存在一定的契合度。齐白石定居北京时,当时京城部分画家被古人的笔意深深吸引,以单一角度赞美笔墨的优点,认为笔墨是最美的,齐白石不为所动。曾说:“造化天工熟写真,死拘皴法失形神。”[5]他对于笔墨的理解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为形神而用,也就是始终秉持着师造化的理念,不可被其他因素而干扰。
(三)妙用丹青
所谓“丹青”,是中国绘画的代名词。唐宋的画作原本以色彩而著称,纵观我国画作的历史,色彩艺术和水墨都对中国画具有较大影响,但如果非要两者一决高下,那么色彩将更胜一筹。首先,在北宋之前,大部分宫廷绘画均体现出色彩绘制,到了清代后,色彩依旧呈现在宫廷艺术中。其次,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寺庙重彩壁画和精描细绘并施重彩的卷轴水陆道场画[6]。最后,各地的年画及无数的建筑彩绘也不断出现。古代中国的绘画是五彩缤纷的,转变了水墨唯一的局面。将色彩传统融入画作中,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趋势。20世纪以来,中国画家都不再以早期的绘画模式为主,均开启了丰富色彩的探索之路,水墨笔墨的格局逐渐被突破。例如,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曾大胆吸收日本画的色彩因素,他们的创新对20世纪中国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以来,我国很多画家都比较注重色彩的运用,在色彩领域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其中就包括齐白石。三、齐白石山水画审美境界分析
(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齐白石的山水画具有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在此过程中,审美境界的体现通常在于对景物的勾勒及与景物的对比之中[7]。在齐白石的所有画作中,审美观点均以情景交融为重中之重,可能是画家本身的情感,也可能是画中人物的情感,都会与画中的景色呈现融合状态,这也是齐白石一种高超的创作方式。如 《曲沼荷风图》 所体现的正是诗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的情景,而这一情景下的景和人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热切追求与热爱之情。画中人物悠闲地坐在亭中,一面扶住凉亭,一面望向前面的美丽荷塘。整幅画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人们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怡然自得,也使客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呈现出一体的状态,彰显出画作的浓厚情感,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之情。且整幅画采用白描的方法,用墨浅淡,这些具有淡雅之美。在绘画中,齐白石将多样化的情感元素注入画中,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切入点,使观赏者明确认知画作要表达的情感。(二)诗画结合的审美境界
在齐白石的山水画中,诗画结合也是一个重要特征,他看待美的角度与其他人不同,除了体现出寻常之景的美之外,也非常注重诗意的美。他认为诗散发着美的气息,因此绘画与诗的结合十分重要。齐白石在画作中写了很多诗句,一是更好地强调整幅画的主题,彰显出画作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为了提升画的美感[8]。诗与画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诗句中的情感令人产生遐想,更加深刻地体会山水画的情感。而且这种诗意具有直观性,不会使人感到不解。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观赏,就会被画作中的浓浓诗意而吸引,使观赏者受到一定的启迪。对于齐白石的山水画来说,各处景色仿佛是会说话的孩子,在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从而使山水画的审美境界迈上新台阶。通过齐白石的山水画,可以感受到清澈的山泉、美丽的小山,体会到浓浓的诗意,也可以在动静中看到所画之物的相同点。画中诗的内容是多层次的,不仅是画中内容的一种拓展,也能体现出画中没有描绘的山水,是表现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一诗一画相互结合,可以避免绘画中始终存在欠缺的美感,实现增强绘画美感的目标,这也是齐白石大师绘画的独到之处。(三)齐白石山水画语言与境界的关系
艺术的审美境界是丰富多彩的,与景色、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心境和创作环境都会滋生出不同的内在情感,可以说创作者的心境和涵养直接造成了艺术境界的差别[9]。由于每个人的审美境界各不相同,所以每个艺术家均具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齐白石沉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通过自身情感赋予了山水新的内涵,彰显着山水不一样的特征。他的山水画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更加强调主观的生命情调,使其与美好的自然景色完美融合,打造一幅幅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同时,也体现出齐白石式的灵境,此灵境是齐白石山水画的点睛之笔,也是审美境界的关键因素。在齐白石山水画的境界中,景色中蕴含着深刻的感情,情景交融。这种情,主要是齐白石对家乡山水的喜爱之情,他的山水画中不经意间便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观看齐白石画虾的录像后发现,对于当时湖南湘潭的早期旧宅,现实中的借山馆、梅公祠、星斗塘等都是湖南湘潭一带极为普通的民宅[10]。但在齐白石的笔下,这些旧宅仿佛被施了魔法,即使是比较简陋的房屋也非常美观,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意境之美,人们将沉浸在齐白石的艺术境界里。他在描绘大自然的过程中,不是按照固定的手法或者客观完成的,而是以自身内心的感悟、对大自然山水的热爱完成,其贯穿着美妙的山水画,使自身作品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也更有气势与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齐白石的山水画语言并不是单一的,通过丰富的山水画语言可以了解到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人沉浸在美妙的山水中。并且,齐白石的绘画天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与他后期的努力分不开,也来源于启蒙老师的帮助。齐白石能够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绘画艺术,对绘画艺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他的审美境界也令人惊叹,以自我标准为主,崇尚自然、追求真实。可见,齐白石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点是非常值得人们借鉴的,更要注重绘画的自然之美与淡雅之美。

最新评论